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信息收集

就业信息收集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毕业生应主动、及时地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就业信息,这是广大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二节 就业信息收集

毕业生在收集信息时,既要做到高质高效、准确无误,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而要求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明确择业方向,不能无的放矢,要切合自身实际,反对脱离自己专业、自身特点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一、收集就业信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准确性原则

只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才有生命力。近年来,随着网上求职的流行,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利用网络的局限性,发布一些虚假或过时的用人信息吸引、欺骗毕业生,学校和毕业生都应提高警惕。

(二)针对性、适用性原则

首先要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信息收集才有方向,才有针对性;其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所需就业信息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就业信息的适用性。

(三)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将各种相关的、零碎的信息积累起来,然后加工、筛选,形成一个能客观地、系统地反映当前就业市场、就业政策、就业动向的就业信息链,为自己的信息分析和择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保持信息的连续性,一些用人单位因搬迁等原因而导致毕业生原有的信息失真。但如果毕业生建立了连续的电子就业信息库,就可以根据原有的信息而重新发掘信息,输入信息库,这样毕业生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享用就业信息。

(四)计划性、条理性原则

计划性是指根据事先拟订的计划和自己期望就业的地区收集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公司的就业信息。同时,将收集来的就业信息以时间、地区、待遇高低等方式进行归类,实现就业信息的条理性,以利于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信息。

因此,在收集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时,要善于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依据自己的就业定位,选择相对较佳的信息,果敢、决断地出击,提高求职择业的效率和准确度。

二、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

在信息时代,对于毕业生而言,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十分广泛。就业信息的获取对职业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就越宽阔;就业信息越有效,择业的把握性就越大。总体上说,目前毕业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

(一)个人走访收集

个人走访收集是指毕业生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自己感兴趣或向往的企业、公司等,面对面地和人力资源部主管进行交流、表达愿望的一种信息收集途径。有关研究表明,漫无目的地随便把个人简历邮寄给用人单位,这种方法成功率最低。直接上门走访不仅可以节省识别信息准确性的时间,还能通过实地考察,对用人单位的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待决策时参考。

(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其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与各部委和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用人单位向学校寄送需求情况的信息集中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还通过有针对性地及时向各个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函、电话联系及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的用人信息,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是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主渠道,他们提供的信息数量大,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都较强,是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获得的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强

一般用人单位是在掌握了学校的专业设置、生源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后,才向学校发出需求信息的,这些信息主要是针对该校应届毕业生的。

2.可靠性高

为了对广大毕业生负责,在把用人单位发送给学校的需求信息公布给学生之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先对就业信息进行审核,从而保证了就业信息的可靠性。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同时要完成学业,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一一验证,就业指导部门正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这一服务,使择业效率大大提高。

3.成功率大

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和召开供需见面会的时间一般都会安排在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以前,这段时间学校掌握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最集中,量也最大。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如果符合条件并善于把握好自己,在学校召开供需见面会时,供需双方面谈合适,马上就能签下协议书

因此,毕业生应主动、及时地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就业信息,这是广大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

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是由学校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的一种择业活动方式。毕业生将直接面对招聘单位,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应聘的成功率,用人单位也可以挑选到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因而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欢迎。供需见面会有多种形式。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出面组织,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用人单位参加,规模适中、效率较高;各地有关主管部门每年也要组织几次大型供需见面会,有的还分季节、分专场等,这些供需见面会组织正规、规模大,参加的用人单位多,信息量丰富,但参加的毕业生也多,针对性相对较差。人才招聘会主要是指社会各级人才市场举办的与学校毕业生有关的招聘会。人才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向用人单位提供场地,让他们进场招聘所需要的毕业生,组织者向用人单位收取摊位费,向毕业生收取门票费。这类招聘会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广告宣传,规模较大,但参加单位成分较复杂,有时难免鱼目混珠。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自己组织的人才招聘会。这类招聘会一般对应聘者要求严格,多重筛选,因此,竞争激烈、淘汰率高。不过,它也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风采,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好机会。

(四)互联网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

(五)社会关系渠道

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毕业生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拓宽信息的来源,让更多的人帮助自己收集就业信息。

1.主要的社会关系

(1)家长和亲友。家长和亲友都非常关心自己子女、亲属的就业问题,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阶层,与社会有多种联系,可以从不同渠道带来各种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他们比较了解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向,提供的信息也比较直接、有效、可靠。毕业生一旦接受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由此进入就业岗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把利用亲友关系看做是“走后门”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我们这里利用的是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能否将这些就业机会变为就业现实,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是遵循“唯才录用”的用人准则的,以不正当的“后门”关系“唯亲是用”,最终害的是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个人。所以,利用正当途径充分挖掘亲友这层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应聘机会,以提高求职成功率,是应该提倡的。

(2)学校的老师。老师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他们在与校外用人单位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或从事兼职教学、培训的活动中,也能够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工作环境和人力需求等。同时,他们一般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流向比较清楚。因此,老师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强,更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要求,乐于被学生所接受。毕业生不仅要从老师那里多获取有关信息,而且可以直接找他们作为自己的推荐人或引荐人。老师的推荐往往会大幅度增加求职的成功率,因为用人单位面对众多的应聘者,毕竟不了解求职者的实际情况,这时,如果有他们熟悉、信任的人稍加推荐,决定录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

(3)校友。那些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师兄、师姐,大都在对口的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行业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毕业生可以探听到一些具体、准确的就业信息。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及其在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工作发展状况。近几年毕业的校友更有着对职业信息获取、比较、选择、处理的经验和竞争择业的亲身体会,这比一般纯粹的职业信息更有参考、利用价值。由于校友和求职者曾经在相同的学校中学习、生活,甚至有着共同熟悉的师长、相似的经历以及对母校、老师、校友的情结,这些常常会使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种种帮助。此外,以前的同学、学校同学以及其他求职者也往往能带来很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2.利用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多地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毕业生不妨采取如下做法:首先,找一张白纸,在上面列出自己所认识的人的名单,包括亲戚、老师、校友、同学、邻居、朋友等方方面面的人物,从中挑选出可能为自己现阶段求职提供帮助的人。然后,设法找到这些人的通讯地址以及电话、E-mail等各种联系方式,通过打电话、写信、拜访等形式进行联系,告诉你的近况和求助的信息,这里也要注意一些方法。

(1)“套近”关系。提一提你们最近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或者提到某个你们都认识、最近都谈过话的人。

(2)征求你所求职的公司的意见,询问对方能否看看你的个人简历写得是否合适。不要特地去问“我到你们那儿做事好吗”之类的话,要把自己求职的基本框架和情况告诉对方。如果需要,他们会帮助你的。

(3)要重视对方给你提供的信息。如果对方带着信息找你,你应说:“真是太好了,真是难得的机会!”即使你已经知道这个信息,甚至刚同某个单位谈过话,也要这么说。因为他带来的信息必有某些新鲜内容,而且人们看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和赞赏,就会带来更多的信息。

(4)每当你得到对方推荐,一定要问清楚你去该被推荐单位联系时是否可以提到推荐人的名字作为引见。回答大多是肯定的,但是问一问显示你有行家气质,并会激励对方带来更多的信息。

(5)如果你确实得到帮助,就要道谢。如果得到口头帮助,要书面道谢。感谢信中也可以附一份个人简历(如果以前没有给过的话)。不管你联系的人是否帮助过你,你得到工作以后一定要让他们知道。

(六)社会实践过程和毕业实习机会

社会实践是毕业生自我开发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信任,取得职业信息甚至直接谋得职业的毕业生不乏其人。因此,毕业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也要做一个收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比如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具体单位、岗位用人的要求、途径等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应注意观察、思考,努力去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潜在的职业或岗位,一旦有所发现,应及时追踪求索,捷足先登;在勤工助学、实习锻炼等直接在用人单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更应多看、多问,要“淡化”自己的学生身份、“打工”角色,以主人翁的姿态了解和关心该单位的事业发展,了解和关心自身和周围岗位上在职人员的工作状况,尤其在与自己的职业意向相合的单位或岗位实践时,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曲,是参加工作的预演,所以每个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份非常难得也很有价值的经历。通过实习,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自己对择业领域也有更深的了解。

如果你向单位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职员,而单位又发现了你的潜力,那么通过实习阶段你也许会获得通向永久性职业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充分重视“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尽力建立最好、最有意义的实习关系,也许这比你一味空口无凭地求情要好许多。

(七)新闻媒介

当前,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各新闻媒介的普遍关注。每年在毕业生毕业择业之际,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会有大量关于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职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信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年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受到招聘机构和求职者们的共同青睐。许多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介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宣传和刊登自己的招聘广告,说明所需人才的层次、专业、工作性质、薪金等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有关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媒体不断增加。比如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毕业生就业》杂志、各地的就业指导报刊、《人才市场报》、《劳动信息报》等;电台、电视台也都开设有专门的栏目,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一种可靠途径。新闻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面广,信息传播也很及时,是毕业生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的就业信息收集渠道。

另外,手机的广泛使用及其功能的不断拓展,也使得它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异军突起,显露出更加便捷、快速的特点。如上海人才市场开通的“上海人才移动网站招聘信息服务”,求职者只要通过手机订阅相关的短信息,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收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公司名称、招聘职位、联系方式等,一应俱全。

三、网络信息与求职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将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上网公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选择、直接交流。网上求职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使毕业生身在异地也能获得大量招聘信息及就业机会,它跨越时空界限,突破了人才信息与招聘信息难以沟通的种种限制,打破了单向选择的人才交流传统格局。随着我国就业工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上搜寻就业信息已成为如今毕业生最常用的求职手段之一。毕业生不仅可以自由地从互联网上取得各种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利用互联网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网络传递信息所具有的“多、快、好、省”特点是其他求职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一)互联网求职的优势

利用互联网求职较之一些传统的求职方式,有如下优势:

(1)从互联网上可以直接了解当年教育部、有关省市、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2)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就业指导,帮助你如何求职,并提供择业技巧。

(3)可以进行网上求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就业热线进行网上自荐,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就业热线进行网上招聘。

(4)可以进行就业心理测试及辅导。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心理量表测试和数据分析,指导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

(5)可以了解就业站点信息。就业热线既有大量的人才市场的链接,同时还有大量的招聘学校毕业生就业站点链接以及用人单位的站点链接。

(6)就业热线还提供成功人士介绍,搜索引擎、软件下载,综合站点及其他特色站点推荐,部分学生个人主页推荐,热点新闻报道,免费电子邮局和英文、中文繁体网页自动翻译成中文简体网页等服务。

(7)信息反馈速度快,包括E-mail、联系电话、传真等,比一般交流方式速度快得多。

(二)互联网收集信息易犯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1.学校毕业生在网上收集信息时,通常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

(1)漫无边际地四处收集信息。许多毕业生事先不知道哪些求职网站比较权威,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漫无边际地在网上乱逛,四处收集就业信息。只要见是与自己专业有点关系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就下载,不管信息渠道是否可靠,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结果把自己搞得毫无头绪,摸不着方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最令人担忧的是被一些颇具诱惑力的虚假信息所蒙骗。近年来,毕业生由于轻信网上信息,导致钱财被骗、求职落空的事例不少。

(2)漫不经心地到处张贴自己的简历。一些毕业生喜欢尽可能多地在网上张贴自己的简历,以为“普遍撒网,重点捕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引”来雇主。这一看似“聪明”的举动实际上并无益处。因为在某些网上求职服务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浏览简历库,向这样一个所谓的“开放”站点发送简历很不安全。当你四下布网时,一些企图利用网络骗钱的不良分子,正在收集你的求职信息,伺机下“钩”呢!

(3)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网络上。网络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求职信息,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内容令广大毕业生着迷,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对网络过分崇拜和依赖,而忽视了其他更权威、更有效的信息渠道。利用网络求职,本来是为了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一头扎进网上信息的“汪洋大海”出不来,实际上恰恰降低了自己的求职效率。

(4)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用人单位往往会在一个站点同时“贴”出数个职位的招聘广告,一些毕业生也往往会同时在这家用人单位应征数个职位,颇有点像填高考志愿时的“服从专业调剂”,以为这样可以让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好歹有我一个职位吧”。然而,用人单位却不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应聘者同时应聘数个职位,应聘者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

2.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发生以上错误,毕业生在网上求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选择地进入适合自己情况的、正规的、权威的网站。首先要找到那些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权威性人才招聘网站。不要太介意网站是否免费服务,其实,有收费项目的服务质量更好。现在政府教育、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机构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纷纷上网,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这些正规网站发布的信息比较可靠,值得毕业生留意。在找到理想网站后,最好把它放进“收藏夹”,以便下次能迅速查询。

(2)及时下载重要信息。在求职招聘的高峰期,招聘网站上的内容特别多,岗位、条件罗列了一大堆。为防遗漏,又节省时间,最好是把网页上的内容先分门别类地下载到自己建立的专用文件夹的各目录中,等下线后再细细“品味”。从网上下载后,要及时整理、处理信息,把网上有用的求职信息及其来源网站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的网站需要登录密码或设有个人信息登录密码,要及时把密码记在本子上,求职期间头绪繁多,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免得徒增麻烦。

(3)仔细分辨,谨防受骗。参加网上招聘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辨别。特别是要提防一些虚假信息,以防陷入不法分子设置的信息“陷阱”。因此在网上求职要树立安全意识,多参加由政府、学校组织推荐的网上招聘活动。

3.网上求职技巧

(1)择时而动。上网的高峰一般集中在中午和下午5点到午夜,这段时间内网络传输速度极慢,填写有关求职表格还会出现错误信息,实在是事倍功半。避开这段时间,特别是上午6点到8点这段时间,同样的设备能让你享受“飞”起来的感觉。

(2)多开窗口。由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系统都支持多任务,同时多打开几个浏览器窗口,有助于节省传输时间,也可以在一个窗口输入个人信息,在另一个窗口查看就业信息。

(3)留意首页。一般每个网站都会在首页放上“最新消息”,很多求职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最新消息”里往往包含了最新的招聘信息和政策信息。另外,首页上的网站内部结构与索引也十分重要,如果时间允许,最好不要错过。

(4)New的诀窍。在网站上,不少标题旁都标有“New”字样,表示最近更新过。对于首次访问该网站的求职者来说,“New”的意义并不大,但当你下次再访问时,只要留意“New”旁最近更新的栏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5)关心政策。许多政府人事网站都有“政策法规”栏,在初步确定求职地域后,应关注当地人事政策,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户口迁移等相关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6)注意保密。即使是在网上求职,一般也最好不要让老板或熟人知道,特别是在本地网站上,因此保密工作就成了重要一环。可以在登记时使用英文名字(最好不要用汉语拼音,那等于没有保密)。但学历、工作经验等必须真实,不然你会有被网站内部“封杀”的可能。同时注意在接到面试通知时要告诉招聘单位你的真实姓名。

(7)订阅邮件。部分网站还提供信息邮件,如福建的海峡人才市场,求职者只要在家里打开电子邮件信箱就能得到最新消息,方便又快捷。目前越来越多的求职网站开辟了这个业务,所以如果网站上有可订阅的求职信息邮件就别错过。

(8)及时联系。招聘岗位的空缺往往是暂时的,一发现条件符合的岗位就要及时联系,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许多招聘单位都注明了自己的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要尽快采取适当的联系方法电邮或寄上自己的简历。有些单位还要求求职者自报薪酬,不用客气、实事求是地提出就行了,不然对方会以为你是“天价”,而使你丧失大好机会。

(9)友情网站。求职网站的“其他网站”、“友情网站”、“友情链接”栏目里可能会有有用的内容,一般都会有许多相关招、应聘站点,值得一看,特别是不同区域的人才网站,会让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感觉。

(10)分清主次。互联网就像一个万花筒,往往会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既然上网主要的目的是求职,就先不要去看与求职无关的内容。在许多求职网站上还有相关的其他信息,有些甚至是小型的职介、留学站点,同样十分诱人,但最好浏览完求职网站内的主要信息后,再看其他内容,以免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

(11)整理信息。从互联网上下来后往往是云里雾里,这时应立即整理有关信息,这对日后帮助很大,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也可以用Word或写字板,把网上有益的求职信息和网站摘录下来,以便定期拜访。对填写了简历的网站和单位要重点记录。有的网站有个人信息登录密码,最好把密码写在本子上,免得忘记了。

(12)保持联络。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不是一蹴而就的,持之以恒是十分有效的办法。在接到录取通知后也要写信或发E-mail表示感谢,以便下次联络。

(13)建立个人主页。为让有关单位全面了解你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个人主页,在个人主页中把你的有关情况都罗列出来,一目了然。目前免费的个人主页可以向“网易”、“飞捷主页”、“广州视窗”等申请,但主要靠自己制作完成。“宁波人才市场”网站(ht-tp://www.nbrc.com.cn)提供个人求职主页的有偿制作与存放,经济实惠,也是省事、省力的好办法。采用各种主页制作技术制作的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个人主页”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一个制作精美的主页往往能体现求职者相当高的计算机综合处理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图像处理能力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用人单位根据个人主页制作情况,便可对其电脑水平做出初步的评判,这比“口头自述”要真实、准确、直观得多。由于是求职性主页,“自我介绍”是“重头戏”。个人求职主页除要表现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内容丰富。因此,个人主页要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做系统的设计,除了“自我介绍”,还要有求职信、推荐信等,可能的话,可以将自己的专业介绍、学校概况、详细履历、家庭背景,以及自己的实验报告、论文、作品甚至求职日记等内容全面上网,以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目前,国内许多人才网站纷纷开通了有关业务,“个人主页”成为网上求职新时尚。当然,制作“个人主页”对个人的计算机能力、文字写作、创意策划、版面编排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毕业生应量力而行,不要为赶时髦而“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4.网上自荐误区

如今不论是个人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好企业,还是企业要求一个能为自己创造效益的人才都很不易。于是网上自荐和招聘成为人才求职和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方式。尽管现在上网求职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在网上求职的过程中犯着不同程度的错误。

(1)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给雇主。这样做虽然非常简便,然而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流行,雇主根本不愿意冒着被染病毒的危险打开邮件的附件。只希望在正文或申请表后面直接看到简历。

(2)冗长的电子邮件和自荐信。应聘者开始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用人单位接触,邮件要短小精悍、直奔主题。

(3)在网上迷路。网上有那么多有趣的站点可以访问,因此搜索网站时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甚至出现下网时才发现上网几个小时却没有真正找工作。所以应随时看看已确定好的具体目标。

(4)把所有希望放在网上求职。虽然求职网站提供给应聘者大量有用的信息,但网上求职只是推动个人事业前进的方法之一。千万别把网上求职作为唯一选择。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传统的求职方式,然后把精力放在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上。

(5)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这点要小心,因为公司老板会同时阅读各个部门的应聘材料。而越专注于某个职位,给公司的感觉就越认真。

(6)随意在简历中提供证明人。在当今如此紧张的人才市场,证明人对招聘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来说是可利用的资源,所以只有当你确定公司已经将你列入考虑人选,并且明确提出要求时,再提供证明人的姓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