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输入地疏离,就业信息不对称

与输入地疏离,就业信息不对称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相对于政府和教育机构广大学生是职业市场的劣势一方。也因此,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在于在校生数量庞大、待就业人数众多,更在于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脱节——一些现象最近已屡屡见诸报端。

二、信息获取之隔:与输入地疏离,就业信息不对称

当前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技能培训与经济发展、就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市场越来越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的情况下,信息就成了联系上述劳动力市场、农村职业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学生三者的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信息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发展,要以市场信息和市场分析为依据。如报酬和就业的变化反映着各个行业对专门技能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也为非正规就业提供参考,某一种或某一层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报酬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往往意味着对这些毕业生的需求大于供给,反之,供给则大于需求。就业结构、各个行业和技术等级的失业率、各个专门技术等级的报酬水平和现实需要以及经济部门对就业情况的规划等,可以用来判断近期和中期就业机会出现的情况。这样一些数据包含着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的大量信息。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摆在个人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也就增加了人们选择的难度,人们要做出理性的选择,也非常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理想的信息沟通状态应该是这样,社会把各种熟练劳动力和高级人才的需求信息输入劳动力市场,个人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调整自己对教育的选择,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达到一致,最终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社会生产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需求。亦即个人与社会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各自不断调整需求,使二者达到基本一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是职业学校数量多了,职教资源比过去丰足了,职教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显得供过于求,有人甚至说社会不需要发展职教了;但另一方面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报道:“我国数控机床技工年缺额达60万人”、“6万元年薪招不到高级技工”、“中国缺乏‘高级蓝领’”、“好钳工比研究生难找”,等等(11)。个人、职业学校、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非常明显:雇主拥有确定的、丰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同样,求职者往往不能得到有关职业的可靠和充分的信息,也不能将个人的全部情况告诉雇主。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很难想像劳动力的配置是职遇其人、人施其才、才尽其用,无序流动和自愿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我国农村职业学校而言,由于大多数学校规模偏小而且是行业办学或地区办学,掌握的信息零散而不准确,难以真实反映社会需求;况且,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对职业市场的反应不灵敏甚至是不考虑市场信息;而且,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职业学校而言,获取信息的成本过高也是其信息收集和发布不积极主动的经济动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行为不仅不能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开办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培训,发挥信息导向作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盲目决策,误导了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导致人才结构的畸轻畸重,使与职业市场的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失衡。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相对于政府和教育机构广大学生是职业市场的劣势一方。作为单个信息使用者,同样由于收集信息的成本过大,学生缺乏收集市场信息的能力,他们很难知道真正的市场预期,于是难以做出理性决策,导致盲目跟风,使职业教育市场信号失真。

从职业教育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可以看出,由于信息来源的失真,信息公共产品的性质及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高额成本的存在,使市场不能提供投资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使大多数的求学者缺乏收集信息的激励,因此导致职业教育市场上不对称信息广泛存在,并最终从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造成市场失灵。

从需方(岗位)来看:不管是数量还是结构,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已是共识,而且这种“严峻”还将与日俱增:到2020年,中国需要提供的就业岗位将会从现在的7.5亿增加到8亿以上,而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加起来不过4.3亿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也不会超过5亿个。比数量压力更难以应对的是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出现在第三产业;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对高级技工需求增加、对一般技工需求下降。例如,目前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1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而从供方(人才)来看:“九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9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在过去十几年中翻了一番,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自1998年扩招以后更翻了两番。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发展最慢的教育:不仅在校生增加的速度是各类教育中最慢的,而且由于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职招生困难,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了显著滑坡。刚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校“恶性”扩招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恶性”升格的冲击下,高职原有的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都显著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丧失殆尽,高职不仅没有为社会提供足够的适合人才,反而加剧了就业压力(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已达高校在校生数量的1/3左右,但其学生初次就业率显著低于整个高等学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这个阶段,技工学校的发展也殊为困难:不仅有与其他类中等职业学校同样的发展压力,还由于国企改制等使其失去了母体支持,许多学校连招生都难保,遑论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各种短期非学历培训,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倒还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来看,显然,从数量到质量,供方和需方都是失衡的。也因此,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在于在校生数量庞大、待就业人数众多,更在于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脱节——一些现象最近已屡屡见诸报端。以下仅举发达地区两例。

例一:2005年,深圳市近百万技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4 000多人,而中级以上的技工只有22万人。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离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35∶50∶15的平均比例相去甚远。

例二:广东技术工人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奇缺。按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广东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00多万人。长三角等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中国制造”正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尴尬(12)

对农村职业教育学生来说,职业信息的传递渠道在市场中不是很少存在,就是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无人问津的工作,他们处于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洞之中:有价值的信息无从获得,与雇主的相互信任无从建立,求职者与雇主的相互约束没有体制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社会网络作为信息的桥梁,作为信任的基础,作为人际关系约束的保证。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掌握信息不充分,加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村职业学校经常被虚假的市场信号误导,遭遇“就业陷阱”、“虚假订单”等,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大损失。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用人欺诈行为,以虚假订单把学生骗去,却不按事先的承诺兑现待遇,或者在干满一年试用期后,以种种理由把人辞退等等,而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形成,许多出外务工的学生上当受骗后有冤无处申,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环境的信心。

河南X县职业高中校长:几年前,我们和外面联系好“订单”后,由我校培训,对方负责工作。但是派老师把培训好的学员送达的时候,对方却毁约取消“订单”。因为我们已经和家长承诺过为孩子找工作,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不能把孩子们领回来。万般无奈之下,我们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租房子,买锅灶,硬撑着为学生在当地找工作。

吉林F县某综合高中校长:以前我们和青岛的一个企业联系过,说好是毕业后去他们那里,每个学生都交了一万多,后来事情黄了,搞得我们很尴尬,这些学生都是本厂(该校是林厂附属中学)子弟,我们实在是很难给同事们交待,也就再不敢和外边这样联系了。

现在全国大部分县域尚无专门的职业教育服务机构,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靠的是民间组织或自我服务,盲目性很大,成功率极低。不少地方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使得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处于闭门造车的处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