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

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引导,需要考虑舆论的信息形态,对于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其引导方式应当很不相同。这时,讯息形态的舆论有可能转向观念形态的舆论。
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_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第二节 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

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信息形态,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舆论,那么有多少种社会信息的表现形态,就有多少种舆论的表现形态。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引导,需要考虑舆论的信息形态,对于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其引导方式应当很不相同。因此,有必要从信息形态角度考察一下舆论。

讯息形态的舆论

“信息”(informaton)带有宏观的或抽象的意义,而“讯息”(message)是指具体的可接触和把握的信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Wiener,N)讲过两句话:“所谓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消息自身就是模式和组织的一种形式”(维纳,1989:9、12)。他这里讲的“信息”,是指人们为沟通而进行交换的东西,即一般的具体消息、讯息,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各种讯息的交流。其中有一部分是纯粹个人间的寒暄,或与公共事务无关的琐碎事情和重复性的闲聊,但也有不少与公共事务相关的讯息。如果后者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当多的公众中流动,那么这便是一种舆论的表现形态了。这是一类通过传播讯息而间接表达意见的舆论形态。当外部刺激引发人们相互告知某些讯息或有意回避、封锁某些讯息的时候,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即是舆论的讯息形态的表达。因为这反映的是公众对于某些舆论客体的兴趣、利益关系等。

讯息形态的舆论有两个特点。第一,人们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纷纷转告,共同传播某个讯息的高度兴趣,构成一种特殊的意见倾向关注。当代人生活中每天面临着无数信息的包围,早上小贩的吆喝、汽车的鸣笛,上班路上的无数广告,班上看到的通知、布告、文件、报纸,一张张熟悉的和陌生的脸孔,各种请示、汇报、条子和闲言碎语,下班后的晚报、邻居闲谈,然后是电视节目,从世界某个角落的纷争到肥皂剧里某位小姐的眼泪。在日复一日的信息“轰炸”中,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或者说感觉器官实际接受的刺激是很少的。所以,当人们认真地关注某项讯息时,其中便含有了间接的意见倾向。

第二,讯息所包含的意见倾向可能连当事人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们只是想把知道的事实告诉所认识的人。在不长的时间内,人们发现大家都在传播相同的信息时,于是一种惊奇的“大家都一样”的感觉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相识的人之间,会感到距离接近了,有了共同的话题,造成一种特殊的“舆论效应”。这时,讯息形态的舆论有可能转向观念形态的舆论。

当舆论尚处于讯息形态的时候,舆论的强度是较弱的,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

观念形态的舆论

当代人不仅生活在信息时代,同时也生活在“意义”的世界里,舆论的最常见的信息表现形态,是一种“意义”,即直接以不同程度的赞同(同情)、反对(憎恶)、无所谓(中立)等形式表现公众的意见倾向。很多情况下,公众传播讯息的同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信念和积累的经验,立即赋予讯息以“意义”。由于舆论的自发性质,除了较小范围的知识群体表达的意见带有较清晰的条理性外,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众舆论”,表达的观念是简单的或情绪化的,特别是对较为抽象、宏观的舆论客体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一旦某些简单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固定成见等被公众接受,不仅会成为流行观念,而且有可能进一步逐渐内化为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然而,对于具体的个人和无组织的群体来说,得出深刻的见解是较为困难的,他们的观念实际上是社会提供的。“由于真正的环境总起来说太大、太复杂,变化得太快,难于直接去了解它。……我们必须先把它设想为一个较简单的模式,我们才能掌握它”(李普曼,1989:10)。如果在公众需要对舆论客体作出判断而又难于确切表达的时候,大众媒介及时提供简单明确而又为公众接受的价值判断或道德选择,往往会使那些含有哲理的简单话语很快深入人心,自然而然地为舆论框定了发展方向。当然,大众媒介提供的价值判断在迎合公众时若发生错误,也可能阻滞社会的发展。

艺术形态的舆论

这里所说的是公众自身以各种体裁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信息形态表达的意见倾向,公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娱乐节目、电影、多媒体中的文艺内容的议论,亦可归到这类舆论内。艺术形态的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或情绪倾向是相对间接的,但由于带有较强的情感性,因而能够比讯息形态的舆论更深刻地反映一个时期舆论的特征。但是,艺术形态的舆论不像观念形态的舆论那样直接表达意向,把握起来困难些。

来自普通公众的较为粗糙的文学和艺术,以及能够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由于通常以形象化的文艺典型,集中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舆论的表现形态。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接连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先锋文学、大众消遣文学等,都不同程度地以文学信息的形态表达了某一时期的舆论特征和倾向。

恩格斯在参加了一次德国民间音乐节后,对比古代的戏剧和现代的音乐,指出:在现代社会,将人类情感中最隐秘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揭示出来、表现出来的是音乐(恩格斯,卷41:306)。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能为一般公众以通俗的形式掌握的娱乐艺术,因而它能够成为当代公众情绪的晴雨表。从“文革”初期大批不成章法的群众造反歌曲,到“文革”中、后期流行的知青歌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当代牧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音乐的登陆,再到90年代初的MTV及舞蹈音乐,每种新型的大众音乐形式都是一个时期的公众心态,特别是青年一代心态和意见倾向的鲜明表露。高小康在谈到流行音乐所表达的当代公众情绪特征时写道:“一般人的生活节奏常常就是在疲惫和无聊两极之间的摆振:奔走营生之后是疲惫,而休闲享乐之后是无聊,……真正永恒的需要被误解和替换成了偶然的物质性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流行音乐不是被欣赏的,而是(从最严格意义上讲)被‘听到’的:它是一种呼唤,以直接、感性的方式传达出来的心灵的呼唤。一支传统的乐曲要被听众接受,常常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而浸渍到人的理解力中的。而一支流行歌曲应当是直接地,甚至是‘一下子’地打动听众的,不能直接打动听众感觉的乐曲注定产生不了那种心灵呼唤的魅力”(高小康,1995:289)。

再如大众化的舞蹈与绘画,反映的是信息机械传播的环境和人们的心态。高小康就此将舞蹈与绘画进行比较,写道:“在大众中流行的‘霹雳舞’似乎是个相对的例子:舞蹈者是活人,却故意模拟卡通形象中的‘太空人’、‘机器人’等刚性化动作。这其实与电脑动画的意趣殊途同归,都显示出当代人无机化的趣味。”这是“当代大众内心深处同生命感觉疏离的一种趣味倾向”(高小康,1993a:114、115)。

显然,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涉及更多的是公众内心深处的无意识表达或需求。如果能够较为细致地分析这种舆论形态,解剖一两件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及其公众的反映,对于准确地把握一个时期的舆论特征是很有意义的。

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有的相关著作以不同的主观动机来区分流言和谣言(时蓉华,1989:450;刘建明,1990:179),花费了不少功夫,其实很难完成这种划分。除了极少的流言能够查找到故意造谣的根源外,绝大多数的流言是无名的,公众在传播中无形地增添了流言的虚假成分和倾向成分。谈到流言时,我国多数学者都引证了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1947年的著作《流言心理学》,流言的英文对应词“rumor”,译为谣言、流言、传闻等不一(沙莲香,1987:313;孟小平,1989:221;时蓉华,1989:450),其实原文的概念是同一个。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布,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关于流言的心理特征,法国研究者弗·勒莫作了如下概括:“流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映。”显然,流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

鉴于此,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流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地把握舆论。这里说的“特殊的社会状况”,根据沙莲香和西布塔尼(Shibutani,T)的各自分析,可以包括四种状况: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沙莲香,1987:314-315);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特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一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激性因素(竹内郁郎,1989:184)。这些情况不是社会的常态,所以,由这些情况引发的流言,是一种特殊的,或者说是畸变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社会中流传的一些民谣和顺口溜,通常是针对某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或个别社会活动家的,它们不是具体的讯息,而主要是一种幽默的倾向性意见。相对于流言,它们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智,但通常夸大了对外界实际情况的感觉。民谣和顺口溜的增多,多少说明社会正规信息渠道尚没有将某些公众重视的社会问题提上日程、社会上下层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疏离,但社会还不至于到了十分混乱、充满诱惑性因素的地步。因而,不能说民谣和顺口溜是舆论的畸变信息形态,但若对它们所反映的公众意见倾向不予理睬,正规媒介渠道不及时从正面给予解释说明,这种信息形态的舆论有可能发展为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舆论。

较多的流言和流言较大范围的传播,对于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而一旦引起流言的因素消失,流言也会较快地消退。造成流言广泛传播的常见原因,是上面谈到的第三点,即信息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如果在这个方面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充分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给予公众感到满意的引导,消解流言相对于引导其他信息形态的舆论,是较为容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