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问题分析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问题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人甚至认为网络空间可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对于政府舆论导向的冲击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在网络媒体中的影响力不足。其次,网络舆论多元化对于单一的舆论导向是重大的挑战。

三、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问题分析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人甚至认为网络空间可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但是根据网络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固然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言论平台,但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对政府舆论导向的冲击

我国政府在媒体管理上一直都强调舆论导向。这一点是由媒体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媒体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政治属性。而后者决定了政府对它的管制。媒体的内容是一种精神产品,对人的态度和思想会产生各种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媒体的管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舆论导向就是政府对于媒体的管理方式之一,并且长期以来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整合、社会动员、思想宣传,舆论导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发挥了指引作用,并且保证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完整性。

但是政府舆论导向由于媒体行业的发展、演化而遭到各种挑战。首先是党报党刊等舆论导向的基本阵地在媒体的市场化竞争中逐步边缘化,从而使得舆论导向的作用减弱。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对政府舆论导向的又一个严重冲击。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对于政府舆论导向的冲击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在网络媒体中的影响力不足。在网络媒体中,各种商业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论坛和博客成为网民关注的中心,而政府新闻网站受到的关注较少,它们也较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上面的内容也较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题。有时候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政府新闻网站的内容被其他商业门户网站转载后成为热点话题,而在它们自身的网站上却较少被人关注。

其次,网络舆论多元化对于单一的舆论导向是重大的挑战。在网络舆论中,各种思想和意见都拥有了发表的平台,其中很多观点与政府期望的方向存在偏差甚至完全相反。更关键的是,这些与政府舆论导向不相同的舆论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得各自的支持群体。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于一体的特性,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各种舆论都能获得支持、呼应的群体。并且由于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往往越是与主流思想相违背的思想越能获得更为广泛和热烈的欢迎。而政府舆论导向的单一性在多元化的网络舆论面前往往失去效果。政府通过各种“把关人”设置的舆论限制在广大的网民和舆论信息面前往往显得乏力。

再次,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在网络上开始失效。传统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舆论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是一种控制型的舆论,而网络舆论是一种自发型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鲜明的差异。这对于政府的舆论导向构成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舆论导向往往通过政府指令,以新闻通稿、评论员文章、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自上而下地达成,而在网络媒体上,这种模式对于网络舆论的影响程度在减弱,甚至失去效果。网民不再接受别人强制性的宣传或思想,而是主动获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和思想,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这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网络舆论,与政府的舆论导向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明显。

最后,国外思想意识形态开始广泛渗透。在传统媒体上,由于政府管理严格,形成了与国外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条“隔离带”。虽然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国内媒体上关于国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在思想传播领域依然有着各种控制,在舆论导向方面更有着严格的管理。而在网络媒体上,由于网络媒体的跨时空特征和开放性特征,这条“隔离带”已经消失了。网民不仅可能很方便地找到国外的信息内容,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国外的各种意识形态、潜在势力也可以通过网络很容易地渗透进入国内的网民群体中间来。

(二)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冲击

公信力是媒体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媒体品牌建立的基础,受众忠诚度形成的基础,而且是媒体竞争力的基础。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客观、公正、权威性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这几点在网络媒体上都存在相当距离。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更是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一个冲击。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非理性的声音对于理性声音的冲击。有人曾认为网络媒体将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然而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除了对任何人、任何话题开放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在“公共领域”里面的讨论必须是理性和批判性的。按照这一标准来看的话,网络媒体空间现在还无法称之为“公共领域”。因为就网络舆论来看,现阶段非理性的观点往往掩盖了理性的观点。

在网络媒体上,因为“把关人”的缺位,很多虚假信息泛滥,同时为了吸引眼球,各种轰动性的内容也层出不穷。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常常无人关心,只要一出现,马上就引发大规模的议论。而网民往往在根本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热烈发言。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这些发言可能是不负责任的情绪性宣泄,而并不是理性的探讨、有建设性的争论,结果就会演化为不同群体间的谩骂攻击、言词侮辱。2005年网络上流传一张据称是演员章子怡在《艺伎回忆录》中与日本演员的裸戏照片,结果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一片讨伐之声。事后证明此事纯属伪造。但是从中暴露出来的网络舆论非理性特征却十分明显。大量网民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纯粹出于一种情感宣泄,纷纷用各种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却没有人来思考事件的真相、反思自己情感出发点的正确性。

在网络媒体上,各种“圈子”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往往不是走向开放性的理性论讨,而是陷入狭隘的“山头主义”的非理性争论。前面提到的“韩白”博客之争,就鲜明地体现出了网络媒体上各种势力的“圈子”之争和非理性争论。

网络舆论的这种“非理性”具有一种“集体非理性”的特点。它往往不是从理性和批判性的基本立场出发,而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一种情绪性的宣泄,这使得网民评论常常带有片面性、情绪化。例如,关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的陈凯歌和胡戈之间的纠纷,网络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陈凯歌缺乏娱乐精神和宽容态度,却忽略了一点,即这个纠纷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集体非理性产生的网络舆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一场“语言的狂欢”,各种情绪化语言铺天盖地,强制性地迫使理性的声音、批判的声音、对立的声音消失。

相当多的人误认为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应该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可以不负责任地传播任何信息,因此在网上散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诋毁企业信誉的现象屡见不鲜。时下,因网上言论而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发表消息或言论的成本及风险很小,这就使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敢于散布种种虚假的、不健康的、对国家和政党有害的消息和言论。这种游弋在网络上没有任何责任风险的观点对国家掌控的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不断挑战着官方意识形态,蓄积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006年4月17日的《中国新闻周刊》封面专题是《博客病了》,发表了7篇文章,其中,首篇是《博客如何成为了垃圾场》。同天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网络暴民》。这是媒体对于网络舆论化趋势中非理性内容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内容显然严重损害了这一媒体的公信力。

现阶段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潮流是拒绝高尚,拥抱庸俗;拒绝深刻,拥抱浅薄;拒绝精英,拥抱草根;拒绝独立,拥抱盲从;拒绝思考,拥抱消费。这些不仅使得网络媒体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还有很远距离,而且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媒介行业,我们仍任重道远。

(三)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产生

网络媒体给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上来看,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由垄断到扩散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一个权力由上到下分散的过程。在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往往掌握在政治、知识和商业精英阶层手里,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精英阶层拥有更多的信息,也就相应获得更多的垄断性权力和利益。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上的信息传播获得极大发展,广大民众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也使自身的社会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各种垄断性的权力被逐步打破。网络媒体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而网络信息搜索工具的出现,使网民能更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因此,信息的价值成为网络传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急速增长,在解决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却又带来了新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社会大众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由于大量的信息被封锁或垄断,使得社会大众处于信息匮乏和信息饥渴的状态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使得社会大众的信息匮乏得以解决,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逐步消除。然而与此同时,海量信息带来的后果却是人们发现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大为增加。人们处于一片信息的海洋之中,然而这片信息海洋中大量的信息是垃圾信息或者冗余信息,不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极大地妨碍了自己去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即时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要想准确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依然十分困难。这就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网络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强化了这一新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在网络媒体上,由于“把关人”的缺位和匿名传播,从而使得任何人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言,这在提供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导致各种垃圾言论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应该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土地,他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又给他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使得在网络舆论中,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诽谤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无数的垃圾言论、粗俗言辞构成了网络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严重阻碍了网民的信息获取和社会认知。网民处于这种舆论包围之中,要想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困难重重。

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控制机制。通过舆论这种控制机制,一个利益群体可以动员群众按照其目标行动。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利益群体都在发挥影响,而各个利益群体的“意见领袖”一般成为舆论的发动者和指挥者。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舆论方向、动员网民为其利益服务,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往往会故意隐瞒某些信息或是人为地夸大、扭曲另一部分信息。这是对信息价值的严重损害。而网民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事实真相加以了解,往往成为各个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理性、具有价值的信息又由于网络舆论的强制性压迫而无法表达出来,或者无法被网民接触到。结果网民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轰动性的、容易激发其情绪反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往往是某些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为了某种目的而加工过的。这表现在网络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新闻炒作、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其目的往往就是为了获得舆论关注,从而达到自身的各种目的。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又促进了这种虚假信息的不断泛滥。

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各种利益群体有目的的信息操纵,使得网民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筛选、甄别、辨认、检验,这些将大大增加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

信息不对称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大众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网络舆论带来的各种轰动性言论、宣泄性语言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舆论的狂欢”,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而被加工和操纵的信息更是会构建一个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信息环境,从而影响到网民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那些能够熟练操纵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而在网络中“注意力”和“影响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各种利益。而那些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则不仅其声音无法被人听到,而且由于网络舆论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冲动,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猛烈的攻击和谩骂,最后常常是在居于强势地位的舆论下变得沉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其背后所带来的利益和权力,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分析和研究,也将随之不断更新和深化。

参考文献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

[谢新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