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艺术的欣赏能力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艺术的欣赏能力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审美活动,大学生在艺术欣赏中,要积极地、能动地把握对象,要达到欣赏效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在审美实践和创造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收获。就愈能在艺术美的欣赏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在欣赏艺术美过程中,要加强自己相应的鉴赏能力的提高。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果没有深层次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欣赏水平就不会提高。

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审美活动,大学生在艺术欣赏中,要积极地、能动地把握对象,要达到欣赏效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一、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一)艺术美具有特殊的审美作用。艺术美的审美作用,主要是指艺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和追求美的事物。艺术美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灵享受,正是在尽情地陶醉于艺术美欣赏之中时,不自觉地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由于欣赏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所以艺术作品才“其感人也易,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1]艺术美只有在审美作用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效果。

(二)艺术美有特殊的教育作用。艺术美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且还能对人们的政治倾向、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精神性格等方面产生影响,这就是艺术美的教育作用。如果说,艺术美的认识作用告诉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么艺术美的教育作用就要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由于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最高表现形态,与现实紧密结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更为显著。

(三)艺术美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艺术美是实现美的集中反映。人们欣赏艺术美,可以从中获得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人生经验,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艺术美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比如,我们可以从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认识到什么是封建社会和它必然崩溃的前景。在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中,可以使人熟悉各行各业、各种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加深对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和所肩负的伟大使命的认识。

二、如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在艺术美的欣赏中,大学生的审美主观条件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在审美实践和创造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收获。

(一)培养审美的感受力。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象美的眼睛……”[2]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官,是欣赏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注重培养审美的感受力。

(二)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必要的审美修养。在艺术美的欣赏中,欣赏者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水平等愈高,知识面愈广,生活阅历越多,艺术实践愈丰富的人,他的欣赏能力就愈强。就愈能在艺术美的欣赏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3]而人们的艺术修养的提高,需多方面的培养、锻炼、从艺术欣赏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4]博观与精取相结合,先有了量的积累,看得多了,欣赏水平自然会提高。

(三)培养审美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在欣赏艺术美过程中,要加强自己相应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它包括对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因素。所谓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种想象不能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创造性的想象则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所谓审美理解,就是人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事物内容、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略或彻悟、把握。它是审美中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过程和形式之一。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果没有深层次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欣赏水平就不会提高。

(四)树立进步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理性的认识,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一个缺乏正确的、进步的审美观的人,是很难获得欣赏艺术美的自由和乐趣的。鲁迅先生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5]审美观高尚、健康的人,能在艺术美的欣赏中感受美好的情操,悟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答案。

【注释】

[1]《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卷,第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5]《鲁迅全集》第7卷,第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