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对战争的性质做了科学的划分。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战争的唯一选择,即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从而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与战争的最终目的科学统一起来,既指明了消灭战争的目的,又指出了达到此目的的根本道路。

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思想五个部分。

(一)战争观和方法论

1. 战争的起源与根源

毛泽东对战争做了科学定义,即:战争,从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这一科学定义同时指明了战争的范围和战争的必然性与间断性的关系,指出了压迫与被压迫必然导致战争,但这种矛盾的对抗并不是随时以战争的形态出现,它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内表现为其他的斗争形式,只有这种其他形态的斗争难以解决时,才激化为战争这种最高斗争形式,从而揭示了战争时起时伏的特征。概括地讲,即战争产生于私有制和阶级矛盾,只要存在私有制和阶级,战争就不会消亡。

2. 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同时毛泽东指出了战争的特殊性,他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这些论断阐明了两层含义:其一,战争的政治本质,说明战争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战争是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其二,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

(2)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最终原因都是经济原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社会关系。结合战争的起源问题,毛泽东阐明了战争与经济的三个关系:其一,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其二,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其三,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战争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或者取得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3)战争的性质与对待战争的态度。毛泽东对战争的性质做了科学的划分。他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决定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

(4)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道路。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战争的唯一选择,即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从而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与战争的最终目的科学统一起来,既指明了消灭战争的目的,又指出了达到此目的的根本道路。

3. 无产阶级的战争方法论

(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指出:“战争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同时,毛泽东强调,战争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时,要注意战争的特殊性,以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时,要注意不凭个人臆断任意普遍化,以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第一,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毛泽东指出,正确解决主观符合客观的问题,是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在战争指导者身上的主要体现,要解决指导上的主客观一致,需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熟识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二是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三是要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着眼特点,着眼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第三,关照全局,把握关节。毛泽东指出,关照全局是战争指导的首要准则,把握关节是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

(二)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认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进行中国革命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党指挥枪”的思想,指明我军是党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确保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来实现的。政治领导,就是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军队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军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领导,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军队中的广大官兵,使之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组织领导,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实现。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

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我军始终遵循这一宗旨,此宗旨是我军建军原则的核心,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特征。

3. 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反复强调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我军的政治工作,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的原则,体现了我军内部上下级之间政治上平等的关系,这是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之一;军民一致的原则,是人民军队本色的体现;瓦解敌军的原则,是从精神上征服敌人,是促进敌人从内部瓦解的有效武器,是加速敌人崩溃的战略性原则。

除以上三项重要内容外,还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即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规定了人民军队必须担负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大任务,这在世界军队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毛泽东提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正规化与革命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民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等。

(三)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战争的根本路线,是我党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说,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它建立在下述基本观点之上:一是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战争的正义性和战争的群众性。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只有正义的革命战争,才能实行最广泛的人民战争。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毛泽东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广泛深入地动员群众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实质就是在革命战争中实现彻底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把人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人民战争。只有依靠、动员、武装人民群众,才能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2. 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为了适应实行人民战争的需要,创造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实行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人民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

3. 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① 有很好的群众;② 有很好的党;③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④ 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⑤ 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地理条件又有利的农村地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战胜敌人的目的,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学说的重要贡献,是符合中国国情、实行人民战争的保证。

4. 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结合

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靠武装斗争还不够,还必须将其他战线、其他形式的斗争开展起来,与武装斗争相配合,发挥对敌斗争的整体效应。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的斗争局面,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创建了人民战争总体战的思想理论。

5. 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所采取的适合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一系列作战方针、原则和方法。这种战略战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具体是指承认在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敌方的一切弱点,发扬人民战争的一切优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把战略上的劣势逐步转为优势。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战略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它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内容非常丰富。

1.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指出:“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的论断,奠定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在战略上,敌人是纸老虎,我们要藐视它,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战术上,敌人又是真老虎,我们要重视它,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

2.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毛泽东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反攻的一种手段。

3.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毛泽东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要求在敌强我弱和敌优我劣的情况下,首先经过战略防御,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作战,不断削弱和消耗敌人,逐步改变力量对比,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尔后适时地转入战略反攻或进攻,在有利情况下实施决战,稳步地实现整个战争的目标。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除以上三项内容外,还包括: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三种作战形式;做好战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战为主,辅之以消耗战;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等。

知识阅读

新中国十位大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其中将官设置为四级,即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新中国十位大将分别是: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谭政(1907—1988,湖南湘乡人)、肖劲光(1903—1989,湖南长沙人)、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许光达(1908—1969,湖南长沙人)、徐海东(1900-1970,湖北黄陂人)、张云逸(1892—1974,海南文昌人)。

(五)国防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总结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国防建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建设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国防军;大力发展国防科技,确立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建立现代化的、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家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实行民兵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