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的研究

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的研究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长期生活在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为此,我们决定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展开调查,以明确我国现有农村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并对社会保障体系在4个村镇不同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后作出报告。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管理学院 2012级 金融学专业 解秀涛、黄清莲、苏永政、张清瑶、刘高贵、钟思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对于长期生活在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的。

一、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升9亿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保障功能减弱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存在着,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十分薄弱,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此,我们决定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展开调查,以明确我国现有农村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展开之前,我们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农村实行的社会保障项目以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并查阅了其相关政策,从而确立了调查重点,并初步设计问卷。紧接着,我们在北京市黑桥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预调查,共60份问卷,意在检验问卷的不足和锻炼组员的调查能力。在对问卷完成了最后的修改后,我们准备了调查所需物品,前往河北省唐县开始了正式调查。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帮助下,我们在4个村镇共发放了240份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210份。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9月1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北罗庄村、西同龙村、白合村、河南村。

调查人员: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本科2012级金融班学生。

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并对社会保障体系在4个村镇不同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后作出报告。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中的问题。而暑期的社会实践则给了我们一个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机会。在这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开阔眼界的同时,又在实践中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的行动方式,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体验了丰富的大学暑假生活。

北京市黑桥村预调查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事实上,我国现如今并没有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曾经长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社会保障的角色,但近年来,由于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和人均可耕地减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作用也在逐渐减弱。现如今,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以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分别是为解决居民看病问题和养老问题而筹集、分配、使用保险基金的制度。医疗保障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养老保障以“新型农村基础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这两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并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从而解决农民看病和养老的资金问题。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地区的整体情况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城市居民在收入上仍是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依旧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通过河北省保定统计局网站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河北省保定2012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7696元,人均年消费为4899元,以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为主,农民由于对于社会保障类的项目认识较少,所以在这方面没有太多支出。

唐县北罗庄村、西同龙村、白合村、河南村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4个村镇:西同龙村、白合村、河南村、北罗庄村。

西同龙村隶属于唐县北店头乡,约有500户居民。由于当地葫芦山有高岭土和怪石资源,并有部分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经济在曾经一段时间内发展状态良好,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西同龙村近年人均年收入约5000元,在唐县地区属于一般水平。

白合村是唐县白合镇政府所在地,因而基础设施和政府管理建设比一般村镇好,约有600户居民。凭借靠近唐河的地理优势和“休稻养鱼”的积极产业结构调整,白合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状态,近年来人均年收入约为5500元,全村整体经济在唐县地区属于发展较好的类型。

河南村是白合村附近一座规模较小的村镇,全村居民只有200户。地理位置和发展政策和白合村类似,但由于政策并未完全落实,导致河南村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白合村,近年人均年收入约为4500元。

北罗庄村是罗庄乡乡政府所在地,依靠清漳河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当地旅游业,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村民生活明显较其他地区富裕,人均年收入约7000元。

此次调查中,受访者都是年龄都在45~75岁的村民,共调查240位村民,得到有效数据210份。其中,45~60岁的受访者大部分为女性,家中男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受访者多以务农为生或在家乡从事其他副业,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而60~75岁的老人,劳动能力减弱,家庭成员只有夫妻双方,且都在家以务农为生,其他收入也仅限于基础养老金或国家贫困补贴等转移性收入。由于子女已经成年,自己消费需求也较少,没有较大的生活压力,此类人群近年人均年收入一般为1000~5000元。常年患病行动不便者则直接由子女赡养。

(二)养老情况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传统的养老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完善。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据调查地区负责人介绍,现在每村只有4、5户低保户,每年救济金2000~3000元,而村里享受社会优抚的退役军人平均也只有20人左右,每年可领取1000元左右,极少数经济富裕的家庭会为自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而针对大多数普通居民的养老保障项目还是农村基础养老保险。

1.家庭养老情况

近几十年来,农民一直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我们此次调查中每个家庭平均都拥有2~3个子女,相对于早年明显减少。但是在农村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都认定只有儿子有养老义务。对于只有女儿的家庭,老人也不会和孩子居住,女儿只是进行不定时的探望。所以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的形式远不足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主要的保障。

如图1所示,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57%的人现阶段不依靠子女,这些人群往往是年龄在45~60岁,自己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经营性收入,能够自力更生。37%的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于子女,这些老人的生活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和子女同吃同住,不需要子女额外缴纳任何养老费用,既方便子女照顾老人,又使老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获得精神上的安慰,这一类老人占26%;另外11%的老人由于子女众多难以选择或者自己年老不愿介入子女的家庭等原因,自己单独居住,由子女缴纳养老费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只有6%的老人无劳动能力,但又无子女或子女经济拮据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依靠国家基础养老金和耕地存款等财产性收入保证基本生活。

图1农村老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谈到理想的养老方式,56%的人表示在自己没有劳动力以后更愿意和子女同住,使自己物质生活更有保障,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些安慰。44%的人则表示担心自己和子女的家庭会相处不和睦,未来也会独自生活,只是可能会要求子女定期支付养老费。勤劳节俭惯了的农村人普遍表示对自己的晚年的物质生活没有太高要求,所以基础生活保障的费用不需要太高,依照农村的消费水平,人均150元每月就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满意水平。

2.土地养老情况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拥有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如图2所示,西同龙村和河南村人均0.07公顷左右的耕地。农民每年除去化肥种子的前期投入,近年每个家庭(0.13~0.2公顷土地)平均每年从土地上得到的总收入约500~1000元。而在白合村和北罗庄村,由于渔业和旅游业的开发,可用总耕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均耕地只有约0.04公顷,由于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全家的耕地(约0.17公顷)近年来总收入都在1000~2000元范围内。但即使这样,耕地也不能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证明传统的耕地养老的保障功能也极其微弱。

农业毕竟是农民几千年来传统的主业,况且民以食为天,所以农民还是没有放弃耕地。 目前,被调查人群中,如图3所示,有68%的人的土地由自己耕种,这种情况一般为丈夫在外打工,由妻子单独在家务农。26%的人由于年老劳动力减退,将耕地交由子女打理,由子女每年提供一定量的粮食。只有6%的人因为耕地报酬低而退耕或无偿转让给他人耕种。从耕地的主要人群来看,可用的劳动力已经大大地减少,耕地对于提高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的作用正在不断减弱,甚至成为一种负担。

图2个人拥有土地的数量

图3对土地的处理方式

3.新型农村基础养老保险的参与情况

从村民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是否参加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和自身的经济情况有极大的关系。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都可以自愿参保。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我们所调查到的4个村镇中基本没有集体补助,这也证明了集体补助在新农保筹资中的缺失。政府对于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包括60周岁前未缴费人群)发放基础养老金,在当地为每人每月55元。

而对于未满60周岁的参保者,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并按银行的存款利率计息。参保人60周岁之后享受的月养老金待遇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个人账户中的存款除国家补贴外子女还可以依法继承。

目前,调查的农民大部分都表示对于养老金的发放政策不是十分清楚,只是了解缴纳档次和国家发放基础养老金的政策,所以对于自己年老后能够得到的养老保障程度还是“心里没底”。如图4所示,出于对政府的信任和对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有50%的人(105位)在缴纳养老基金,但其中27%的人表示自己参保有盲从的原因,38%的人(78位)从去年开始已经在领取基础养老金,12%的人(27位且在60周岁以下)不打算缴纳养老基金,不打算缴纳养老金原因统计如图5所示。

图4养老金的参与和缴纳情况

图5不缴纳养老金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西同龙村和河南村,被调查的115位(有效数据)村民中,60周岁以下共有52位居民缴纳了100元档次的养老基金,其中,有2位居民由于自身经济较为富裕,还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为自身的晚年生活多增加一层保障。 40位已满60周岁,已经在领取基础养老金。23位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拮据或对其相关政策持怀疑态度,不打算缴纳养老基金。北罗庄村和白合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好,60周岁以下村民普遍缴纳了100元档次的养老基金,只有5位居民,经济富裕,认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有足够的保障,不愿再费心了解养老保险一类产品,不打算缴纳养老基金。

(三) 医疗保障现状

经调查,村民看病一般采取“就近原则”,所以村卫生是农民的主要医疗保障。但村卫生所的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对于较为严重的疾病,村民则更加信任医疗条件较好的县医院,但是同时也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在实行“新农合”以前,农民所有的医药费都由自己承担,只有少数从事较为危险工作的农民购买了商业保险,但对于减轻农民一般的医疗消费负担来说没有明显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自2002年以来,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10年全国普及率已达到80%。在我们小组所调查的村镇里,也有约95%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最初参加新农合都是为了能减轻自己看病的负担,我们调查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实了这点。

新农合的缴费及报销情况在不同的村镇有不同的规定。4个村镇的收费标准基本相同,从前年每人20元上涨至去年每人60元,然而报销比例及规定则因地而异。在西同龙村和白合村,在村卫生所的看病费用可以报销60%,在县级及以上医院报销80%,能真正地感觉到这项政策减轻了自己看病的负担。而在北罗庄村的村卫生所只报销45 %,在县级及以上医院报销70%,且村民反映报销拖延时间很长。在河南村,在村卫生所的报销比例只有20%,县级以上医院报销比例也只有50%,但报销过程较为顺利,所以参保人认为还是能减轻一部分医疗负担,为预防意外疾病给自己造成的经济压力,大部分村民还是在参加新农合。被调查的村民中,只有两户人家表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还可以,没必要参保,打算等自己年老之后再参加。

四、现有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农村社会保障薄弱

在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农村现在主要的“新农合”与“新农保”两项社会保障项目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其管理的不规范,农民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仍旧十分薄弱。当地的管理机构办理医药费报销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而在县医院进行治疗的村民,需要住院证明才可以按照比例报销,只有医药费支出不报销。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在外地既不能享受到新农合的报销政策也不能享受城镇的医疗保障。报销上限统一为9万元,不能因病而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说明农民目前享有的社会保障依旧十分薄弱。

(二)缺乏资金

养老方面,“新农保”自2012年起才开始在唐县地区实行,60周岁的老人只能领取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对于老人的生活保障作用较小,并且地管理机构经常出现拖延发放的状况。医疗方面,对于西同龙村和河南村这样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来说,资金不足,导致报销过程拖延。一般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只会在感冒发烧等小病方面有100元左右的医疗开销,最后只能报销40元左右的医疗费,报销药费对于减轻经济压力的作用就变得不是十分明显。对于北罗庄村和白合镇这样经济较为富裕的地区来说,由于报销比例较低,参保者的报销热情就会消减,而管理者也会疏于管理,导致一些报销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但出于对大型意外伤病的担忧,大部分村民尤其是年老多病者还是每年按时交纳参保费用,但对此项政策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三)政策落实各地不一

由于社会保障项目负责人多是从当地农民中挑选,而政策的规定尚未完善,所以各地的政策落实程度也会受到当地负责人对政策理解的影响。例如,在河南村,医药费报销时只可以用个人账户中存储的钱,报完为止。一位村民说,村卫生所负责人向自己解释每人若缴纳60元的医保基金,每人每年就只可以报销60元,自己年老多病,经常需要用其他家庭成员的名义去报销,医保是由村委会强制参加的。而在北罗庄村,由于村民报销的频率很低,负责人也疏于管理,报销比例还是旧标准,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及建议

(一)针对实际问题制订管理规定

对于参保者报销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管理机构应当尽快制订出较为完善的管理规定,更有力地落实社保政策。为农民办理“城乡一卡通”医疗卡,使外出打工者在城市也可以享受到农村的报销政策。对于在县级等大型医院看病的农民,可凭借医保卡直接在医院报销,无须开具其他证明回当地报销。对于报销金额,因病而异,制订针对不同病情的不同报销规定,从实际上减轻农民看病难的情况。

(二)增加农民收入,扩宽筹资渠道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保项目落实的瓶颈,国家规定“新农合”与“新农保”是个人、集体、政府多方投资的。农民个人收入本就属于社会底层,能投入社保项目的资金十分有限。乡镇企业数量较少,且自身发展资金不足,所以对于社保项目的参与度极低。国家财政虽然每年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投入巨额资金,但对于完善数量庞大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来说,依旧显得有些紧张。只有依靠农村现有资源,合理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并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投资社保项目,才能够加快解决资金问题,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加大对社保项目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社保项目的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村委会公示栏列明社保项目的各项政策,使农民加深对其的了解和信任,并有利于公众监督。同时,为社保项目负责人举办培训会,使当地的负责人首先全面了解各种社保新兴政策与规定,能够更加有力地执行,并及时反应其中的实际问题。

六、实践感受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到达农村,亲眼所见了不同地区农民生活的现状,并在和农民的交谈中了解他们的苦与乐,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经历。这次社会实践使我们走出校门,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百态,真实地了解到了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不足。同时,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中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小组成员间的友谊。在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中,十分感谢杨泽云老师,在实践期间对我们的活动步步紧跟,并悉心指导,才使我们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并安全返校。同时也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支持,才使我们有机会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完成自我成长。

唐县白求思纪念馆留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