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饼在我国的缓慢发展的过程

月饼在我国的缓慢发展的过程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饼在我国的缓慢发展我国古代称“糕饼”为“饼饵”。在我国关于面的历史上,“饼饵”一直都是糕饼的泛称。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也是由普通饼食演化发展过来的。月饼制作后来,宋代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同时,月饼也被赋上了民族抗争精神的化身意义。中秋民间以月饼为礼品相互赠送,取团圆之意。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

月饼在我国的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称“糕饼”为“饼饵”。在我国关于面的历史上,“饼饵”一直都是糕饼的泛称。所以,“饼饵”应该是月饼的最初原型。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也是由普通饼食演化发展过来的。

周礼·醢人》郑众注述:“酏食,以酒酏为饼”。贾公谚:“以酒酏为饼,若今起胶饼”,胶字写为教。古文字音同相通,“教”通“酵”,应该说“酏食”是我国最早的发酵饼。

中秋美食月饼

秦统一六国以后,人们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发酵原料普遍应用,为汉代开始形成以粉制食品为原料的饼饵行业增添了繁荣,从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载: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胡麻著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比随形而名之也。

“随形而名之”则是按饼食形状不同而起名。其中“胡饼”是用烤炉制的饼食。

到了北魏,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我们祖先制作各种饼食的制作方法,如“饼法”中,就记述了白饼法、烧饼法、髓饼法、截饼法、粉饼法,如髓饼法:

以髓脂,蜜合和面。制成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饼肥美,可经久。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饼和髓饼应是月饼的雏形。殷商时期,人们第一次将饼和月联系在一起,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民间已经有了一种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是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可以说,“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另外,中秋节吃饼最早是源于民族拜月的仪式。人们以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饼食之。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以及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交通运输变得更为便捷,方便的交通促进了那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的时候,开始有了带果仁馅料的胡饼,这是早期的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为“胡饼”。

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繁荣的经济使那时饼饵行业有了空前的发展,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据说唐代长安著名的胡饼店铺就不下十来家了。

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并于中秋节凯旋。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李渊将胡饼分给群臣食之,而“蟾蜍”正是月亮的别称。

后来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赏月吃胡饼,唐玄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着天空皎洁的明月,一时心潮澎湃,便随口而出“月饼”,太宗听后大喜,便传旨将“胡饼”改称“月饼”,从此“月饼”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了。

北宋皇家在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和“月团”。月饼一词也曾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过,据记载,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月饼制作

后来,宋代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当时,制作月饼的原料已经非常广泛了,杨光辅在他所著的《淞南乐府》一书中写道:

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彻蔗糖霜,新谷渐登场。

这里说明那时月饼馅料的用料已很讲究了。糕饼制品品种繁多,糕点行业也已逐渐形成了专业化。

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日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那个时候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

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正在领导军队平叛,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出兵,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很快,叛乱就被平定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做月饼的模具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相互馈赠的佳品。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同时,月饼也被赋上了民族抗争精神的化身意义。

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之事。

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天我有什么事呢?”

铁冠道人回答说:“太子某时进饼。”

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他所说的话。等到那个时辰,太子果然来进奉饼食。

在明朝宫廷,中秋之日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日的礼物,互相馈送。明代文人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饼互赠,呼为“月饼”。

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在《帝京景物略》中说: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当时,一些心灵手巧的饼师,还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中秋民间以月饼为礼品相互赠送,取团圆之意。苏东坡的绝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十分贴切地道出了人们在中秋吃月饼时盼团圆的愿望。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更加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在制作月饼的时候,在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等特色品种,敖尔布哈为满语,汉意是奶饼子。

在块形上,清宫月饼小者寸许,大者尺余。重量上,轻者盈两,重者10千克。在品种上,除敖尔布哈月饼外,尚有桃顶月饼、供尖月饼、自来红月饼等20余种。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据说,大的直径有一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用作祭祀

清宫祭月时,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枝、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为“吃团圆饼”。若皇帝驻跸避暑山庄,则在“烟波致爽”院内摆月供。中秋这一天,皇家众人还佩带“玉兔桂树”等应节荷包。

此举是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据记载,当时在乾清宫供月御案曾出现高达十数层“月饼山”,垫底巨饼直径数十尺重10千克,而山顶小饼仅两寸大,三两重。

皇帝拜月饼祈丰年后,把精巧别致的“迷你”小饼赏予宠妃,捧酥香软糯的“敖尔布哈”,即“奶子”月饼敬奉太后,将垫底大饼切开分赐众王公大臣、妃嫔公主、福晋命妇,每人一份。

中秋月饼

按照宫里的规矩,晚饭过后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太阴君是道教中的月神,亦称“太阴皇君”,全称“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

中秋月饼

这个规矩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在“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的思想下,“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人们会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月光神码来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和格格等一行行完礼,就算是礼成了。整个过程异常庄重,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落后的。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中秋节赏给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一个月饼,直径约二尺许,重约10千克,足见清宫月饼之大。

由此可知,当时的月饼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也到处都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也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北平的俗曲也在唱着:“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我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我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

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

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糕点行业走向成熟稳定的阶段,糕点的制作不但花色多样式也增加了不少,用料也更加讲究了,而且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制作技巧也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也出现了如曾懿《中馈录》记述“酥月饼”的制作方法的书籍。

此时,各种地方特色和流派也逐渐形成。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月饼种类的特色,因地而异。

京式月饼,是北方月饼的代表品种,花样众多。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

苏式月饼,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更是江南地区人们最喜爱的一种食品。苏州是苏式月饼的发源之地,苏式月饼这名字就传下来了。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松酥,是苏式月饼的精华。苏式月饼的花色品种分甜、咸或烤、烙两类。

广式月饼,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广式月饼之所以闻名,最基本的还是在于它的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和携带方便。

月饼与茶

潮式月饼,是以糖冬瓜为馅,食之松脆滋润,属酥皮类饼 食,主要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等。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用猪油做月饼是传统潮式月饼的主角,其中最为传统的潮式月饼主要有两种,一种拌猪油称作劳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

还有一种产于东北的套月月饼,专供馈赠之用。最大的底盘直径约33厘米,由下而上逐一缩小,一套月饼像个宝塔。而且每个月饼上都有不同的花样,组成一套嫦娥奔月的连环画面。

旧时,长沙南食坊制作月饼,在开春之后就已动手作准备。南食坊先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月饼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储备。诸如果料中的瓜仁、麻仁、橄榄仁要去壳,桃仁、花生仁去壳之后还要去皮,需要经过几道工序。

一直要等到中秋到来前的一段时节,新鲜猪油要煎好,火腿和瘦肉条也都要切成丁。还有豆沙、莲蓉、枣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备用的。

从农历七月起,在暑热渐退之时,月饼就在长沙上市了。眼看着生意一天比一天地红火起来,一直要做到八月十五月圆时分。但是,一旦等到中秋节过后,月饼就无人问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