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缓慢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缓慢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粗放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造成中国竞技体育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竞技体育队伍每年要投入4000多名运动员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这些规定,为中国解决竞技体育发展社会化缓慢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缓慢_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第三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缓慢

体育社会化是中国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针对国家独家办体育的现状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情况,为了拓宽办体育的路子,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体育改革方向和措施,以此来推动全社会共同办体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加快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自1952年中国成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引进苏联高度集中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后,根据自身的国情,进行了系列调整与改革,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不同训练层次建有不同训练组织,构成了目标统一、层层衔接、体系完整的竞技体育管理系统,并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组织与制度保障作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深入推进,中国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运行方式和利益格局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从而对竞技体育产生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影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管办竞技体育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一条投入较高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即仅注重竞技体育总体的“产出量”,很少计算投入量;仅注重数量的增加,很少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少注重和考虑到传统竞技体育体制的运行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这种粗放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造成中国竞技体育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竞技体育队伍每年要投入4000多名运动员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在山东省地级体校中,集体项目达一级运动员水平的只占3.09%,达健将级的仅为0.05%;在单项中达一级的也仅为11.57%,达健将级的为0.96%。[7]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金字塔”比例失调,竞技运动效益不高和运动员成材率低。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利用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充分利用,通过竞争和协同,在系统内配置、整合资源,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实现为国争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体制暴露出规模难以扩大、结构难以改善、效率和效益呈现递减、利益矛盾突出等问题。

再次,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力度不可能无限制增大,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必然依靠自身的造血机能,必须逐步将竞技体育推向社会,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为完成2008年奥运会的现实和历史使命,国家对竞技体育高度重视,投入巨资,从根本上改变了现阶段竞技体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着眼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支撑竞技体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中国政府先后制定的两期《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均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宽竞技体育经费来源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兴办竞技体育事业,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战略目标多方积累资金。显然,要在第29届奥运会上完成全面参与和力争优异成绩的双重任务,以及着眼于中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崛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仅在体育系统内部挖潜资源难度很大,而必须坚持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调动其他行业,尤其是企业和社会办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走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之路。

最后,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由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改变政府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状况,明确界定职能部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职业俱乐部等各个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而目前我们对上述问题,还不是很明确,从而导致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协调,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按照‘公开选拔、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国家队。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偿训练、有偿输送制度。开放体育竞赛市场,通过招标、申办等形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承办各类体育竞赛。完善全国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全国运动会的赛制和奖励办法”。这些规定,为中国解决竞技体育发展社会化缓慢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