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整个历程来看,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需要,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根本动因。这给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极大刺激。基于这样的认识与国际体育交往现实状况,以及旧中国在奥运赛场上奖牌“零”的纪录,快速提高竞技体育技术水平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史原动力。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_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第二节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

动因是指能够推动事物发展、前进的内在力量。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都有其背后的内在动因。纵览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历史成绩,令人欢欣鼓舞。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竞技体育传播入中国仅百余年的时间,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党的领导与重视下,在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下,在全体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成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体育的主流。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动因是什么?从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整个历程来看,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需要,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根本动因。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不同历史阶段,其发展的动因有一定的差异。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恢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洗刷近代竞技体育的耻辱,扫除“文化大革命”的阴霾,振奋民族精神,第一次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是当时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竞技体坛不断获得优异成绩,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学习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综合国力位居全球第四,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亦持续改善,中国加入WTO,签署《世界人权宣言》,积极申办奥运会,这一系列的举动表明中国社会更加开放,与世界紧密地走在了一起。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逐渐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行列。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现实条件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动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中国迫切希望洗刷近代中国竞技体育屈辱史

鸦片战争以来,贫穷积弱的中国,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在当时的西洋人眼中,中国国力虚弱,国人体质衰弱、精神麻木,毫无生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病夫”的涵义逐渐由指中国国力虚弱,国人体质衰弱、精神麻木,演变为外国人藐视中国人体质衰弱的专称和中国落后的代名词。有感于此,近代中国革命和教育的先驱们发出了“强国强种”的呼吁。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用各自的智慧寻求“治病”良药。从严复“鼓民力”的呐喊到蔡元培“以体育为本”的主张,从徐一冰等人寻求“体育真义”的呼吁到张之江等人复兴“国术”的实践,从“土洋体育”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探索[17],无不贯穿着强国强种,改善国民体质的初衷。饱受欺凌的百年记忆使中国人在体育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面对竞技体育长期落后的面貌,人民急切地希望通过振兴竞技体育来实现“强国强种”,洗刷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浓重的耻辱。然而,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体育设施匮乏,竞技水平极其低下,项目残缺不全。“1948年的‘第七届全运会’,体操比赛选手只有几个人;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连一套标准体操器械都没有;举重只留下5项全国纪录,其中4项为海外华侨所创。”[18]三次派人参加奥运会不仅一无所获,而且成为被别人嘲笑的对象。“东亚病夫”的蔑称更是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耻辱记忆。“改善民族体魄和重塑民族形象与国家尊严,虽经民主革命先辈们的不懈努力,仍未完成,这既是历史留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遗产,也是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任务。”[19]

新中国成立以后,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潮。在百废待举的艰难情况下,中央政府就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26日,受党中央委托,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发起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提出了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体育,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20]。1952年6月20日,毛泽东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阐明了中国体育事业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然而,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使得中国竞技体育获得优先发展。1952年7月,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同是首次参赛的苏联代表团获金牌22枚、奖牌71枚,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世界第二位,总分和美国并列第一,而中国代表团却空手而回。这给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极大刺激。中国开始意识到参加奥运会既是体育,更是政治,是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的大事。为了洗刷奥运金牌“零”的纪录,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领导。中国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豪迈地说:“过去洋人骂我们是‘东亚病夫’,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顶帽子要摘掉。”[21]同时,又“由于在国际体育交往中,往往因运动技术水平太差,与我们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这大大刺激了中国上上下下的民族自尊心,加快提高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呼声日渐高涨”[22]。基于这样的认识与国际体育交往现实状况,以及旧中国在奥运赛场上奖牌“零”的纪录,快速提高竞技体育技术水平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史原动力。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回来后,迅速效仿前苏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育管理体制,为迅速提高中国运动技术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以说,中国体育事业方针从1954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方针到1959年“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力图缩小中国运动技术水平与国际体育运动水平的差距,是为了洗刷中国竞技体育屈辱的历史。这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迅速加强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历史原动力。

二、重塑中国大国形象的迫切愿望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坚苦卓绝的奋斗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差,起点低,没有经验。如何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先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大历史教训,走了许多弯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影响。中国打开国门时才发现,我们错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和宝贵时间。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口号,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体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当起了“排头兵”的重任。当时,中国体育界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口号。因为体育较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较易走向国际舞台,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抗争。同时,竞技体育又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快速提升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23]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因为,很多情况下,人们通过一个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个运动员来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体育甚至能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如著名的“乒乓外交”。竞技体育是塑造大国形象的一张名片。这些都是由于竞技体育的特征所决定的例如国际性、竞争性、公开性、公平性、透明性,同一尺度、同一距离、同一重量,媒体的广泛报道,直接决定运动员之间强弱的手段,进而彰显国家的综合实力,彰显国家的形象。从“东亚病夫”到雅典奥运会金牌数第二,从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形象上的差别不言自明。[24]一个积贫积弱、国民身体素质低下的国家是无法树立强国形象的。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拥有无数健康体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国民,其强国地位则是不言而喻的。由此,重塑中国大国形象的迫切愿望,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三、发展先进文化

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让竞技体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成为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是中国竞技体育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的重要推动力。

1.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竞技体育是一种先进文化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竞技体育也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培养人们科学、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的文明度,等等。这些也是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5]奥林匹克运动是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一种先进文化,更集中反映和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精神文明,主要凝聚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精华,属于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到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成为最广泛的人群所能接受的文化,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的崇高理想,体现了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世间难得的真、善、美和公平正义。奥林匹克文化的先进性反映在体育领域,集中表现在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理想、原则、宗旨、格言诸方面。它的核心内容是主张人的和谐发展,友好相处,进而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此外,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其中蕴藏着人类的竞争、创新、友谊等卓越品质,并使体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高度一致。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促进人的发展、维护人的尊严和国家民族平等,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也就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动因之一。纵览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程,也就是不断融入奥林匹克,在中国大力倡导奥林匹克理念的过程。

2.竞技体育自身蕴含的先进文化价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最显著的文化内涵就是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不畏强手、不屈不挠、超越自我、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和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从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国际体育大赛中所折射出的这种精神风貌,可以激发中国人民和各行各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和强盛祖国的良好精神面貌。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也必将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全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创造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要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对物质文明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26]

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现阶段,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现代人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而精神文化需求方兴未艾。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观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已经成为人们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从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高水平的竞技赛事为人们提供了缓解压力、充分放松的重要渠道,已成为许多人的文化需要。竞技赛事可以使人们身心娱乐,给人们带来健康的心境以及放松生活享受,从而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紧张心理。人们不仅能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活动能像体育竞赛那样有规律地举行,特别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欣赏的热点。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体育竞赛,以它独有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食粮,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他们带来特殊享受,它改变和改善着当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发展竞技体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重要动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