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美学的哲学思考分析研究

关于美学的哲学思考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美学的哲学思考陈庆权自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从哲学中分离出并建立独立的美学以来,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自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和说明。美学上任何一种重要学说的建立无不依赖于一定的哲学体系的创构。哲学是研究人类命运的学问。庄子认为哲学是“判天地之美,而析万物之理”。

关于美学的哲学思考

陈庆权

自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从哲学中分离出并建立独立的美学以来,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自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然而,从美学发展的历史看,作为人类哲学智慧之树上最绚烂花朵的美学,与哲学有着最为直接的、密切的联系,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

美的哲学也被称为“美论”,即美学的基本问题或基本理论,相当于法学里的法哲学或法理学。它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或表现。它研究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现实的世界的各种物象,把它从认识的对象(认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认知的客体)进而转化为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从而在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升华为审美感受的问题。

由于美的现象极为丰富,无论是从现实到艺术,还是从创作到欣赏,抑或是从阅读到批评……凡此种种,这纷繁复杂的美的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什么?美的定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和说明。可以这样说,只要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没有终结,美学的研究是绝对不能摆脱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的。因此,美学是哲学性质的一门科学,它是作为人类宇宙观、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审美观、艺术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的美学主张和美学理论,大多是哲学家们提出来的;过去的美学家,几乎全都是哲学家,他们也都几乎是从哲学形而上的高度和理念去研究和探讨美学的问题的。虽然他们几乎都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们的关于美的言论,关于美的看法,关于美的观点却是深刻隽永、发人深省的。同样,我国大学里的美学专业原先大多也是设在哲学系里的,而且,在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也几乎都是哲学家,也几乎都是搞哲学出身的,如李泽厚、朱光潜、高尔泰等。哲学上关于美和艺术的抽象理论体系,总是各种具体的美学观点的理论支柱和证立的依据,它往往比那些精细的艺术批评、艺术鉴赏、艺术分析等影响更大、更深远。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因此,审美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大小以及对这种大小作用的理论取决于美学问题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美学上任何一种重要学说的建立无不依赖于一定的哲学体系的创构。美学家的审美理念、审美理想、审美精神所形成的审美概念是他们理解世界、理解宇宙、理解人生的哲学学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完整的感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是人生现实中精神确证的关系;换言之,这里通过感知现实现象具体可感的形象,人在现实中的思想情感的确证。”(1)美学与哲学的这种密切关系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样一个有趣、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美学史上占据最为显赫地位的美学家,往往都是哲学家,而且几乎都是哲学家。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也往往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克罗齐、杜威、维特根斯坦等和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那些抽象甚至晦涩难懂的观点、理论倒常常比那些精细的文艺鉴赏、文学批评、艺术分析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就像今天很少有人再去谈论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乃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著作,却仍然会去读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一样。最伟大的科学著作都会过时,欧几里德、牛顿、达尔文甚至爱因斯坦也不能例外,但是哲学家的伟大著作却和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可以永久存在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什么?原因不为别的,那是因为哲学是关于人类命运的学问,是人生之诗!这大概就是哲学独特的“人生之诗”的魅力所在!

然而,这诗并非艺术,而是思辨;它不是无意识、非自觉性的情感形式,而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形式;它表达和满足的不只是情感,而且还有知性和理性,它似乎是某些深藏永恒性情感的思辨、反思。这独特的“人生之诗”是人类高层次的自我意识,是人认识其存在、确证其存在和价值的最高方式。也因此之故,哲学这门关于人类命运的学问,这门“人生之诗”的学问才拥有永恒的魅力!

哲学是研究人类命运的学问。它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最高本质。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任何一门其他的学科都不能比拟的。它探讨的是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本质,它探寻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它永远把人类的尊严、人类的自由、人类的价值、人类的理想当做永恒的课题来研究。所以,它才是“人生之诗”,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庄子认为哲学是“判天地之美,而析万物之理”。哲学家就是那种“愿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人。哲学就是讲宇宙、天地、人生之间的关系和道理的学问。哲学始终是科学加诗加人道主义,是科学的认识论加诗意的人生和人道主义境界的统一。也就是说,哲学的思辨、哲学的逻辑要像数学等科学一样精确而严谨,哲学的语言、哲学的激情要像诗一样优美、要像诗一样震撼人的心灵、激荡人的情感,而哲学的理想就是要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的意义,也即人的自由。如果说科学的认识论指向的是真的话,那么诗意的人生指向的是美,而人道主义境界指向的就是善。

由于哲学的最高理想是指向真、善、美的统一和一致,它与人类的理想、人生的理想和人类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哲学是在探讨真、善、美以及此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去探讨人生价值、研究人生意义、探索人类命运、关注人类的终极目的,从而揭示人生的真谛、揭示人类本质的奥秘的。由是,哲学的宇宙观、哲学的世界观也就是哲学的人生观。当然,这种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必然地包括人类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因此,哲学实际上就是科学加诗加人道,即是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三者的统一,是科学主义境界、审美境界和人道主义境界三者的统一。认识论(科学)的目的是真,而美学(审美)的目的是美,伦理学(人道主义)的目的是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统一,说明了它们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就“真”而言,任何客观对象要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首先必须要进入人的感觉,为人所意识到,进而才有思维的能动作用对人的感官所把握的感觉形象进行分析理解,从事物的外在表现(感觉形象)达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这种主、客观统一性的直接结果,便表现为“真”的规定性。如果进一步展开,则有:

1.从真(从感性到理性)到美(从真理到形象)

2.从真(从感性到理性)到善(从形象到真理)

3.从善(从形象到真理)到美(从真理到形象)

就“美”而言,它不是和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直接相联系的,而是和人的自我意识中真理到形象的统一性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人在把握真理概念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形象上的统一性,其中就必然地伴随着美感。正如黑格尔所云:“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了,而是美的了。”(2)

由此可见,美本身包含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果说,“真”是从感性的形象上升到普遍的概念(理性的抽象、理念),采取的是抽象思维的形式的话,那么,审美则是一种从“理念”(理性抽象、普遍概念)反归为感性形象的认识,它采取的是一种形象思维——一种有理性积淀其中的形象思维,就如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就“善”而言,无论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还是“感性”的审美活动,两者都与人的目的性密不可分。就前者来说,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一开始就具有目的性。人在审美活动中,必然自觉地把自己的目的性体现其中。在这一活动中,人与其说在审美,倒不如说是在直观自身:人从美感形象中直观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目的,从而使人从狭小的个体自我中逃遁出来,与宏大的人类相统一,与宇宙万物的绝对本质相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从感性形象再重新返归真理(理念)的过程就是“善”。这种善不仅仅局限于人的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善”(苏格拉底语),“是不合目的的合目性”(康德语)、是孔子所说的“仁”。这种“绝对的善”,这种“不合目的的合目性”,这种“仁”,它指向的是人类所面对的宇宙万物的全体价值,表现了合乎人类的目的统一的宇宙世界发展的终极意向性。

因此我们说,研究美实际上是人对自身的生命和自身的命运的一种直观和反思。美学的沉思,即对美的哲学思考,实际上是直接启动于对于生命和人类的爱、对于生命和人类自身意义、价值、自由的观照,并通过美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内存价值和意义以及自由本质的奥秘。马克思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深刻的论断,为我们研究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这一著名的论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也就是美的本质;了解了美也就是了解了人;研究美也就是研究人。所以,美学归根结底也就是人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年轻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从研究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以及异化劳动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自由,所以,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天才显现和集中表现的这一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为我们正确研究美学和美的本质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须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确定和规范,即它的自然方面、社会方面以及两者的统一方面。第一方面即它的自然方面的界定依靠的是微观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第二方面社会方面的界定依靠的是宏观社会学的分析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第三方面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统一依靠的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即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是真正科学的分析方法。

我们知道,人的本质的第一个方面是人的自然本性、自然属性,也即所谓“自然的人性”或“共同的人性”,也就是马克思《手稿》里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3)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类”的特性就是指“共同的人性”。人的本质的第二方面是它的社会性,即所谓历史性。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又说人的社会关系或“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人的本质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本性两者的统一。我们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服从于人的价值目的和价值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服从于客观规律、科学的观点。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是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人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的统一,即人的世界、人的价值、人的目的与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也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就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确证,就是人在宇宙中存在的确证,就是人在历史中存在的确证。在这个确证的过程中,世界对人的服从(价值观点和价值目的)和人对世界的服从(科学观点、历史主义的观点)达到了和谐和统一。哲学作为一门人类的价值观点、价值目的和科学观点、历史观点的统一的学问,也就是价值和方法、目的和手段、信念和知识、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哲学从这种统一的立场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此,它本身又是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统一,即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理想)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念的统一。

尽管现代美学已朝着高度分化和高度精确的方向发展,并且许多美学家也在竭力提倡美学的实用化与科学性,但是,美的哲学这块让人类自由沉思的天地将永远存在与保留在美学的王国里,因为美的哲学所要研究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价值的本质、人性本质和结构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涉及了人类学的本体论。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思索、思考、思辨,对人类生命的体验以及人类终极目的的关怀和考量,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求索与考问,将永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的更新而更新。人类的永恒存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将使人的这种自我反思的成就和结晶的哲学,这种人类精神的最高理念、最高范式和最高境界的学问也永恒地存在与发展下去,因此,也必将使美的哲学探索永恒存在和发展下去。但是,关注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类的自由和理想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这样充满深情地写道:美的王国就是人的世界,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美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

【注释】

(1)[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第235页。

(2)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