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

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刘纲纪教授的学术贡献邹元江刘纲纪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术理论家,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刘纲纪的青少年时代正当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在刘纲纪的学术生涯中,美术、美学、哲学三者是相互交融,连为一体的。1963年,刘纲纪的《龚贤》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黄慎也是刘纲纪十分喜爱的一个画家。
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_刘纲纪教授的学术贡献_刘纲纪文集

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刘纲纪教授的学术贡献

邹元江

刘纲纪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术理论家,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

刘纲纪于1933年1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马堡乡号营村,六岁时举家迁至附近一个较重要的县——安顺县(今安顺市),在这儿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以后又至贵州省会由著名数学家刘薰宇任校长的省立高中读高中一年。刘纲纪的青少年时代正当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由于内地省份相继沦陷,不少著名的文化人来到了贵阳,使偏远闭塞的贵州的进步文化空前活跃起来。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刘纲纪接触和参加了一些宣传抗日的进步文化活动,深深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爱上了文艺,特别是绘画。但当时学西画是比较困难的,13岁那年他正式拜贵州省著名的画家胡楚渔先生为师学中国绘画和书法。胡先生为人豪迈热情,画风雄强刚健,很有独创精神。刘纲纪在胡先生亲切指点下接受了一年多比较严格的书画训练,使他对艺术创造有了实际的体验。后来种种原因不允许他继续学画了,这就把他的兴趣逼向阅读有关绘画、文艺的各种书籍,如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石涛的《画语录》,方薰的《山静居画论》,朱光潜的《谈美》,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艺术论》等。这使他的兴趣从绘画转向文艺史、文艺理论、美学,最后又由美学转向哲学。在刘纲纪的学术生涯中,美术、美学、哲学三者是相互交融,连为一体的。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特点。

贵州解放后,由于刘纲纪在解放前已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他兴高采烈地迎接解放,努力学习接受各种新知识。这时他读了周扬同志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王朝闻同志的《新艺术创作论》。这两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但他当时无论怎样也想不到,后来竟然能在周扬、王朝闻的亲自领导下工作,得到了他们各种宝贵的指导、鼓励与帮助。

1952年,刘纲纪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他一方面努力系统地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投到北大哲学系教授、前辈学者邓以蛰、宗白华、马采三位先生门下,孜孜不倦地向他们求教,学习美学与中国书画史论,师生之间建立了使他永生难忘的情谊。他在北大学习四年,几乎每逢假日和星期天都到故宫绘画馆反复观览揣摩历代名作,一次又一次看不够。他还看了北大邓以蛰、宗白华、黄子通、高名凯诸位教授丰富的私人收藏。尽管这时他已是哲学系的一名学生,专业是哲学,但他自少年时代以来对绘画的兴趣仍有增无减。而哲学、哲学史、美学的学习,又大为增加了他了解、研究绘画的理论武装。

1956年,他的长达五万余字的论文《关于“六法”的初步分析》完成了,由《美术研究》于1957年全文发表。1958年至1959年,他又将此文增订、扩充为《“六法”初步研究》一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的专著。该书叙述清晰,材料丰富而不丛杂,有相当深入的理论分析,充分肯定了“六法”在中国以至世界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获得了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美学家的很高的赞誉,在美术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直到80年代一些青年学者在考察“六法”研究的历史时,指出此书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1963年,刘纲纪的《龚贤》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人们了解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起了很好的作用。刘纲纪之所以想到要写此书,既是由于老友王靖宪的推荐,也因为他长期反复在故宫绘画馆看明清画家的作品,深深地被龚贤的作品吸引住了,产生了深入研究龚贤的冲动。此书写于1956—1957年,当时刘纲纪正在北大进修美学。他曾说他的这本书是在北大图书馆顶楼上的旧书堆中翻出来的。的确,此书的特点是发掘出了有关龚贤的生平、思想、创作的大量材料。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如此详细地讲过龚贤。另外,此书还结合龚贤的作品,对龚贤创作的特色作了甚为中肯的分析。1979年,刘纲纪的另一著作《黄慎》出版了,也是《中国画家丛书》之一。此书写成于1965年,后因“文革”而推迟出版。黄慎也是刘纲纪十分喜爱的一个画家。他对黄慎同情人民和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思想,重视观察生活的作风,艺术上大胆创造的精神和独特成就,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1987年,刘纲纪又应天津一位收藏家之请,对一本封面题签为《黄瘿瓢人物册》,作者题名为黄盛的册页进行了考证,定为黄慎早年作品,并说明黄慎原名黄盛。这一考证对黄慎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刘纲纪不仅研究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也有浓厚兴趣。这和他早年从师学过书法,后来又受到邓以蛰先生(他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的薰陶有关。1956年,刘纲纪写了《书法是一种艺术》一文,这是他关于书法的第一篇文章。1975—1976年,为了排遣当时处在“四人帮”统治下心情的烦闷不安,他又重新研究起书法来,写成《书法美学简论》一书,于1979年出版。这是我国对书法美的本质和特征作出马克思主义阐释的第一本专著。它一出版就在中国书法界引起了强烈关注,被评者称为“揭开了书法美的神秘面纱”,但也激起了反对的看法,引发了一场关于书法美问题的持续讨论。1995年,他又出版了《书法美》一书,对书法之“道”,书法与生命、情感的关系,书法心理学,以及中西抽象的比较等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指出中国书法理论源出于《周易》的美学,是了解中国书法美学的关键,并指出中西抽象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个是生命的抽象,另一个是几何学的抽象。自8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刘纲纪对中国绘画史和美术的研究关注不及过去那么多了,但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努力作了不少工作。他写了一些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美术评论,如《略谈“抽象”》等。他又应邀去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王朝闻同志的研究生讲美术概论,并在华夏同志及好几位研究生大力帮助下把讲课内容整理成《美术概论》发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刘纲纪试图写出一本《美术概论》的尝试,但未最后完成。他还先后应邀参加了在我国举行的关于渐江、龚贤、董其昌、“四王”、倪瓒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写作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提出了有创见的看法。1993年,他又应周积寅同志之约,奋力写出《文征明》这部二十余万字的专著,对文征明这位明代“吴门画派”的卓越大师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统观刘纲纪对中国绘画史论、美术理论的研究,其重要特征在于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的高度,同时又不乏对画家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入体验与分析。正像学术界所熟知的,刘纲纪教授不仅在中国书画理论、美术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开拓性成就。这表现在美学原理和中国美学史研究两方面。

1962年,刘纲纪参加了由王朝闻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美学教材《美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为该书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基本美学思想此时已开始形成,表现在由他执笔写成或经他修改过的章节中。在50年代以来的美学讨论中,已有人提出从实践的观点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美学。但实践究竟从何产生了美,何以实践是美的源泉,美之为美的哲学的本质何在,这些问题并未获得深入具体的分析论证。刘纲纪在美学原理研究上的特征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作了长期的思考。他的思考的结果记载在他于1986年出版的论文集《美学与哲学》,特别是《艺术哲学》这部专著中。后者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艺术哲学的专著。刘纲纪认为,美既不是心灵观念的产物,也不是亘古以来就存在的某种与人类社会无关的物质属性,而是人类实践改造了客观世界的产物。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既是人类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能从客观世界取得自由的活动。正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这一根本特性,使世界对人类产生了美。美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取得的历史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取得的自由的感性表现”这一根本看法,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历史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美、美感、艺术诸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论述。80年代以来,在《文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述刘纲纪美学思想的文章,对他的贡献予以肯定的评价。有的论者把刘纲纪美学观的特征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说”。在中国当代对实践美学的研究中,刘纲纪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当代实践派美学等同于“李泽厚美学”。刘纲纪在美学研究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国美学史的开创性贡献。七卷本的《中国美学史》现已出版了第一、二卷,均由刘纲纪独立撰写完成。《中国美学史》的出版,率先填补了“五四”以来尚无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的空白,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持续广泛的影响。第一卷已于1993年被译为朝文在韩国出版,全书的绪论也被译介到了日本。《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集中体现了刘纲纪在中国美学思想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其显著特点是:(1)在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未充分分化的情况下,他特别注重找到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的内在联结点,作出有哲学高度的阐释。(2)充分注重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尤以对中国书画的美学思想的分析有独到之见。(3)整理、发掘了大量原始资料,对一些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的考证。(4)深刻比较中西美学,并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作出阐明。除《中国美学史》之外,刘纲纪在《艺术哲学》的最后一章《中国艺术哲学概观》对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丰富内容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分析阐述。收入《美学与哲学》一书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美学的几个主要思潮。1992年,他又出版了《周易美学》一书,这是他在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又一开拓性成果,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好评。此书是从美学角度研究《周易》的一部有分量的专著,系统论述了中国美学的心物交感论(文艺本体论)、意象论(文艺创造的独特规律),卦象作为哲学性艺术性的符号及其所体现的形式美规律、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实质特征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象数与美的系,以及在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深入的、实质性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看法。该书还特别强调和论述了中国哲学与美学在根本上是生命哲学与生命美学,“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是中国美学伟大精神的表现,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美学传统,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

刘纲纪一向认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对西方现代美学的研究,因此,他在教学的基础上主编了《现代西方美学》这部50余万字的专著,于1993年出版。该书从刘纲纪主张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美学出发,客观而又相当深入地分析了西方现代各主要美学流派。在已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是一本值得注意的有深度的著作。

刘纲纪对中国书画史论、美术理论、美学的研究都是同他对哲学、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分不开的。8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关于儒家道家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文章,在国内和港台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在国内及日本哲学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纲纪总觉得他已经做的事和他认为应该和可能做的事比起来,还很不够;他已经达到的水准,和他认为应该和可能达到的水准相比,又相差甚多。他说他已进入老年了,但希望还能再作一次冲刺。他羡慕搞绘画、书法的朋友们,觉得比学术的思考要愉快许多,但至今他仍然无法告别学术,书画只是繁忙的写作中偶一为之的遣兴。青少年时代的绘画梦还能圆吗?

(原载《美术观察》1997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