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社会建设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总之,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而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又成为检验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

社会建设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说“大社会”与“小社会”之分。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人类社会,是广义的“社会”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概念,主要指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位一体”中的“一位”,它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显然,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建设是狭义的社会建设,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体制和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在于:

1.从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既能弥补政府失灵,又能弥补市场失灵。相对于政府行政运行,它的运行方式能够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相对于市场调节,它的调节方式更能够保证社会公益的目标。从逆向说,社会建设既能减少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又能较好处理市场不能或无力处理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与民生问题有关的问题和矛盾。

2.从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生问题联系最密切、最直接。例如,作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从逆向说,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处理民生问题,更好地解决与其相关的各种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3.从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既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落实与否、社会建设成效如何的试金石。这是因为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微观的社区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把社会公平正义的概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样,所谓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归根到底也是按照公平正义的概念和原则来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特别是民生问题上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总之,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而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又成为检验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

4.从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来说,能否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是对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只有能够使群众安居乐业的党,才能得民心,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表明,我们党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有主动接受考验的决心,有克服和解决社会建设征途上必将出现的各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5.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来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1.加强社会制度建设。这里讲的社会制度,不是社会形态意义的宏观的社会制度,而是狭义的具体的社会制度。

第一,必须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二,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一种既符合现代治理善治理念,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整合机制建设。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进前。一方面,党要始终成为社会整合的中心,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整合机制,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阶层关系的能力,有效的整合社会,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第四,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就是调整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基本利益保障机制等。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解决利益矛盾,必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2.加强社会结构建设,解决社会结构失衡问题。社会结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诸多失衡的方面,加强社会结构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历史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工业化过程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新农村不可能孤立地建立起来,我们必须且只能在城乡统筹、城乡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第一个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国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二,必须落实“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客观上形成了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在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稳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从而形成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者一般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而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相应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高收入者出现了,但是极少数;中等收入者出现了,但所占比重也很小;绝大多数人是低收入者。所以,必须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改善我国的社会结构,推动我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第一,必须积极扩大就业,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使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成为国家规划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现促进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第二,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解决“上学难”和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上学难”尤其是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群众非常反感。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努力做到教育公平。

第三,必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加以解决。

第四,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安全网。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五,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