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良文风的基本要求

优良文风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优良文风的基本要求文风不仅仅是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它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然对文风有不同的要求。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教育。对于现在说的应用文写作来说,则更应该不说假话,而应讲真话,说真理,而文风鲜明则是优良文风的重要特征。

第四节 优良文风的基本要求

文风不仅仅是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它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然对文风有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的时代,优良健康的文风应该是:文风应准确、文风应鲜明、文风应生动、文风应简练。

一、文风应准确

文风的准确性,同语言的准确性有联系,也有区别。文风的准确性,要求文章真实、贴切、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因之,它是文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体现。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做到观点正确、材料真实、语言准确。

1.观点正确 观点正确这是衡量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首要标准。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教育。一篇好的文章,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其最终目标应该是给人以知识,使人获益、给人鼓舞、促人深思,这就要求文章的观点一定要正确。

要使文章观点正确,作者的立场首先必须正确。没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作指导,不从正确立场出发,是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并把正确的道理阐述出来的。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采取去芜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还要以准确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如果文章的材料是虚假的,不确切的,那么,即使你的观点再正确,你的见解再精当,也属枉然。有谁会相信用虚伪的材料编织成的“真理”呢?!

2.材料真实 所谓材料真实,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二是指材料必须能充分地、合理地证明或体现文章的观点。

真实是应用文的生命。写进文章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捏造,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者。但客观事物常有盘根错节、真假难辨的情况,稍不留意就会被表象、假象所迷惑,造成变形或失真。因此,即使对于第一手的材料,也要鉴别分析。对于第二手材料,更应持慎重态度,要认真核实查对。引用他人文章时要了解其背景和原意,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胡搬乱套。在这方面,马克思堪称典范。拉法格写道:“马克思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穷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因而即使是“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拉法格《回忆马克思》)。

3.观点材料相统一 文章材料的准确性,不仅要求材料真实可靠,而且要求能准确地表现观点,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请注意:一个观点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证明;同一个材料也可用来证明不同的观点。写文章时既要善于鉴别材料的真伪,也要善于决定材料的取舍,务使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真实、可靠、符合逻辑。如果把互不相关的材料和观点硬拉在一起,即使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也决计写不出观点准确的文章来。

4.语言表达准确 首先要认真辨析词义,特别要仔细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在适用范围、词义轻重、搭配功能、风格特征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其次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仅要善于掌握词语的褒贬意义,而且要注意揣摩褒贬意味的浓淡,体味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言表达要准确,还必然要求遵守语言的基本法则,运用合乎语法和逻辑。合语法,能保证语言通畅;合逻辑,能使文章顺应事理。达到这两点要求,就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和可以理解的东西;否则就会产生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杂乱无章和推理悖谬等毛病,轻则辞不达意,重则荒谬绝伦。

二、文风应鲜明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这段话是对共产党所办的报纸和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来说的,表明共产党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如果以前我们发现报纸上“假大空”不断导致社会上充斥大量谎言,那都是违背共产党从马克思以来所郑重承诺的,应引以为戒。对于现在说的应用文写作来说,则更应该不说假话,而应讲真话,说真理,而文风鲜明则是优良文风的重要特征。

1.态度要鲜明 要使文章文风鲜明,最根本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要鲜明。态度要鲜明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就应用文来说,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绝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因此文章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2.表达要鲜明 文章有了鲜明的褒贬爱憎观点之后,还要努力通过表达、表现这种鲜明。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合适的结构,可以通过鲜明的比较,可以使用明确的语言。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没有明确的观点作统帅,那绝对是算不得鲜明的;但是,虽有观点而不突出,没有重点,不分主次,甚至让次要观点淹没了主要观点,或使观点淹没在冗繁的材料之中,也难使文章表达鲜明。再者还可以适当运用技巧,如古今之比、中外之比、正反之比、善恶之比,还有成败得失、利弊功过等等的对比,都是使文章鲜明的行之有效的种种方法。

3.语言要鲜明 文章的鲜明性和语言也有关。若语多歧义,含糊不清,文章的主题就无法鲜明。语言拖泥带水,重复img3嗦,也会使作者的思想失却光彩;只有准确、简洁、鲜明的语言,才能使文章观点明朗,一目了然。

三、文风应生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今中外的优秀作者,莫不重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他们以新鲜的内容、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感情获得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一篇令人难以卒读的文章,其传播范围和教育效果肯定是大为不妙的。

文章如何才能生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内容要出新 内容出新,就是要求作者能把握时代脉搏,敢于面对现实,及时反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同时还要求作者选择角度要新,提出见解要新。新事物一般都有较旺盛的生命力,新鲜、活泼,为世人所关注,这样的内容比较容易写得生动。——当然,以新事物、新问题为内容,文章不一定就生动,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写的问题。倘若毫无创见,囿于旧俗,那完全可能把新事物、新问题写“死”,所以我们提倡内容要新。但也不排斥写那些人们早已熟悉、了解的事物;对于这样的事物,关键是能否推陈出新,以新的角度和方法,提出不同于前人的独创见解。比如人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南郭先生》。以往的作者批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居多;但假如我们变换一个角度来论述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混饭吃,正是由于齐宣王爱听大合奏,良莠不分,提倡奏乐“大锅饭”所造成的。以这样的见解写文章便能令人耳目一新,使古老的寓言有了新的时代气息,文章也有了生动性。

2.笔端要带感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文章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两种主要手段。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以深刻的道理教育读者,还要以真挚的感情打动读者。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应笔端常带感情,做到情文并茂,情理兼存。写人也好,记事也好,都要注入作者的爱憎感情,或使读者喜笑颜开,或使读者横眉冷对,或使读者同情落泪,或使读者扼腕愤慨。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议论文章,也不可笔下无情而纯粹论理;只有理中带情,情中有理,才能使读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和见解。至于纯粹说明性、信息性以及法规性的应用文,则当然另当别论。

3.材料要具体 就人的认识规律来看,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个别”开始的,然后随着人的阅历逐步加深,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才渐渐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写文章也不能离开人的认识规律。一般来说,生动的东西大都是具体的。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这类文章写自然,就得让人触摸到其光泽和软硬;写人物就要让人感觉到他的音容笑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事件,就应让人了解它的前因后果,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如亲履其事。议论文主要表现手段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说理,但并不排斥适当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说明问题。这些材料既能有力证明论点,又能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

4.语言要形象 语言的形象生动,首先离不开作者对所写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准确的认识;其次还得力于作者对客观事物新颖独特的感受。有了这个基础,再调动其他的写作手段就能达到语言的形象化了。再如,灵活地安排文章句式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文章写作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时调整句式,长短结合,整散交错。长句周密细致,短句简洁明快,整句连贯和谐,散句自由疏放。这样可以避免单调划一,给人以参差错落、富有韵律的美感。有时候作者不用形容,不加修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把事物本来面貌写出来,反而显得朴素自然,清新感人。另如表达方法的交替转换,结构形式的灵活变化和幽默笔调的适当运用等等,都能给语言带来生动性。

四、文风应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整篇文章篇幅小,字数少,容量大,用比较少的语言表达比较丰富的内容,具有高度浓缩的涵盖面。我国传统文论中说的炼字、炼句,实际上就是追求这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笔简意繁”、“文约而事丰”的境界。我们提倡简练的文风,要求文章尽可能写得短小些、精粹些,这在当今工作生活节奏十分紧张,文字刊物铺天盖地滚滚来,特别是长篇大论已成时髦的时代,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请看下面巴金《我为什么写作》一文: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写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令人向往又似乎神秘的事。1985年,巴黎图书沙龙通过法国驻各国使馆,分别邀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就“你为什么写作”一题撰文。巴金应约写了如上一段文字,连标题在内才120字,但其涵义深刻,涉及了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历程,以及他的生活追求和情感世界,文笔真是简练。

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以文字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简练的标准。少而精,不是越少越好,越简越好,应从文章的内容着眼。只要内容确实需要,短短数语不为简,连篇累牍不为繁,该短则短,该长则长,真正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

怎样才能做到简练?

1.胸有成竹 思路清晰,易使文章简练。一篇稍微复杂些的文章便会涉及多方面的材料和关系。作者如果尚未把这些材料如何安排,关系如何处理等等问题想透理清就仓促动笔,文章必会“乱套”,捉襟见肘,闲言杂出。苏轼称赞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文与可画img4img5谷偃竹记》)庄子笔下的那个庖丁,但见他“动刀甚微”,偌大一头牛就“img6然已解,如土委地”,何等干脆利落!文与可所以能“振笔直遂”,是因为先“得成于胸”,又“执笔熟视”;庖丁之所以能做到游刃有余,刀起骨散,是因为他对整个牛体结构已烂熟于心,“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以上两例说的虽然是画竹、解牛的事,但对我们的写作具有启发意义。作者思路清晰了,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言简笔顺。

2.突出中心 突出中心也能使文章简练。除特殊情况外,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全文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构思。集中笔墨、有的放矢、目不旁鹜,调动一切手段来表现它、突出它就能避免枝节横生和行文繁杂的弊病。

3.多加删改 要使文章简练还需在删改上多下工夫,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托尔斯泰写的《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一文只有5页,可他为写这篇文章所用的手稿却有800页之多。老舍先生说,有的文章“第一天可能就写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陈词滥调和废话都删掉”。由此可见,写文章一定要“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敷衍马虎不行,不忍割爱也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