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帮手”还是“凶手”

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帮手”还是“凶手”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哥伦比亚第一大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两国相互依存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美国对“哥伦比亚计划”的有关援助项目则贯穿其中,并在乌里韦政府时期发挥了较大作用。这一时期美国对哥伦比亚主要推行以扫毒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政策。

8.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帮手”还是“凶手”

齐峰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5年5月11日,美国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罗杰·诺列加在为国会准备的证词中,为在哥伦比亚国内打击非法毒品和暴力事件所取得的进步而“欢呼”,这一进步使该国的毒品和暴力犯罪达到16年来的最低水平。他认为,由美国提供援助的“哥伦比亚计划”在哥伦比亚取得了“稳固的进步”,宣称在该计划既定目标的实现上目前也获得了“异常的成功”。他还认为,由于这一工作还未完成,为了取得哥伦比亚反毒和反恐战争的更大胜利,美国政府应采取进一步措施继续援助哥伦比亚。

诺列加声称的这些“进步”和“成功”主要表现在诸如打击暴力犯罪、禁毒和根除毒品种植,以及为哥伦比亚公民提供合法谋生可供选择的项目等方面,“2004年数据显示,与2002年相比,哥伦比亚凶杀案件下降了30%,绑架事件下降了51%,恐怖主义活动降低了56%……根除毒品种植、禁毒以及拘捕毒犯也创哥伦比亚纪录水平”[1]

由此是否可以认为,美国援助的“哥伦比亚计划”对哥伦比亚已经发挥了效用?换句话说,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援助政策是否促进了哥伦比亚国内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对哥伦比亚是否作出了积极贡献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目前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有一个客观、系统的了解和评价。

一、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纵观哥伦比亚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美国在哥伦比亚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自1822年哥伦比亚与美国建交起,除两次事件[2]曾经引起两国关系较为紧张外,可以说,哥美之间传统关系相当密切。哥伦比亚一直把对美关系视为其外交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并在大多数外交场合追随美国,甚至一度引发其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哥伦比亚外交政策是否具有自主性的质疑和争辩[3]。同时,在经济上哥伦比亚对美国的依赖较深。美国是哥伦比亚第一大投资国和贸易伙伴。2003年哥伦比亚与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哥伦比亚进出口总额的29.7%和47.5%[4]。两国相互依存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随着美国实力的逐渐增强及国际形势的转变,美国对其国际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对哥伦比亚的外交政策随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战略重点及对哥伦比亚政局的影响程度,美国当前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即以“9·11”事件为分界线,此前是支持哥伦比亚的扫毒政策,此后是反恐和扫毒并举。美国对“哥伦比亚计划”的有关援助项目则贯穿其中,并在乌里韦政府时期发挥了较大作用。

(一)扫毒政策阶段

世界毒品问题的根源在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费国,全世界生产的60%以上的毒品是以美国为市场的。在美国,吸毒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滞胀困境,外交上陷入越战泥潭,国内黑人民权运动引发社会紧张趋势。青年一代在社会动荡和个人焦灼的双重压力下变成“垮掉的一代”,吸毒成为他们反抗政府和社会的象征,其严重后果在沉寂20年后最终爆发。

美国消费的毒品主要来自国外。拉美地区,尤其是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等国,很久以来就是可卡因大麻、古柯等毒品原料生产、加工和走私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毒品滥用日益严重,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毒品消费的激增极大地刺激了拉美国家的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而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国之一,80年代中期,该国仅可卡因的年产量就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而80%以上的毒品就销往美国市场。因此,美国针对哥伦比亚的扫毒政策自然也就提上了重要外交日程。

这一时期美国对哥伦比亚主要推行以扫毒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政策。主要特点如下。

1.加强和扩大国际反毒合作,以增加扫毒战的有效性。如老布什政府1989年实行的旨在减少哥伦比亚等3国毒品生产的“安第斯战略”,并为此每年提供大批经济援助。里根政府、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通过扩大经济援助、签订引渡或合作扫毒协定及相关国家协同作战等措施,反毒战取得明显成效。援助额由1998年的900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89亿美元[5]

2.以打击大贩毒走私集团为重点,扩大扫毒战的社会效果。由于哥伦比亚是南美大陆与美国交通的桥头堡,许多贩毒团伙利用这一优势,组成了庞大的贩毒集团。自60年代起形成的麦德林和卡利两大贩毒集团成为美国禁毒政策顺利推行的越来越大的障碍,打击贩毒集团成为美国禁毒政策的重要目标。

面对毒品日益造成的危害和国内动乱,在美国军事技术和经援的支持下,哥伦比亚巴尔克政府(1986—1990年)对国内贩毒集团发动了攻势。在桑佩尔政府(1994—1998年)时期,打击贩毒集团的活动更是成效显著,在政府强大攻势下,上述两大贩毒集团于1993年和1996年先后被瓦解,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哥伦比亚国内的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

3.实施毒品替代种植战略和美国给予的贸易优惠政策,从源头上解决毒品问题。如1991年美国通过“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给予一定的资金作为因毒品替代种植而造成的毒品经济损失的补偿。2002年哥伦比亚政府开始斥巨资实施毒品作物替代种植计划,打算在未来4年内彻底铲除哥伦比亚境内14万公顷的毒品作物,给予完全放弃种植古柯和罂粟等作物的每个农户2000美元的补偿,并在种植棕榈、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的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方面提供帮助。

在开展扫毒战争的同时,对造成哥伦比亚国内局势动荡的反政府武装,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有区别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对哥伦比亚国内的反政府游击队一贯采取较明确的打击战略,而90年代冷战结束后,这一战略则有了明显改变。克林顿政府一方面通过大批经援、技术援助及部分军援的方式,参与哥伦比亚政府的打击行动,另一方面对有合作倾向的反政府武装,则推行和谈解决的政策[6]。如帕斯特拉纳政府(1998—2002年)时期,哥伦比亚政府在该国东南部划定5.1万平方千米的非军事区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开展和谈的努力,就是当时美国政府这一政策的反映。

(二)反恐和扫毒政策并举阶段

2001年9月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倒塌,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全球反恐战略成为其外交战略重心。2002年5月公布的美国国务院《2001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明确将哥伦比亚的两大反政府游击队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民族解放军及右翼准军事组织——联合自卫军列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转入反恐与扫毒并举阶段。

这一阶段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以反恐为重点,强调军事打击。2002年年初,持续3年的帕斯特拉纳政府与反政府游击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和谈失败,其中虽然有反政府游击队缺少和谈诚意的缘故,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国反恐政策的压力使哥伦比亚政府的和谈态度转向强硬。乌里韦政府(2002—)的上台及对国内反政府组织的政策也更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乌里韦总统提出的痛击贩毒和反政府游击队的主张受到布什政府的肯定和赏识。布什称赞乌里韦是“第一位对他的人民说要根除恐怖主义、根除贩毒的总统”。乌里韦总统上台伊始就先后通过“紧急状态法”和推行“爱国者计划”等措施,加大对国内反政府武装的打击力度,使国内局势明显改观。(2)扩大军援和经援,扩大扫毒和反恐的成效。从2000年起,美国政府3年内就先后向哥伦比亚提供了约25亿美元的资金,其中绝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军事援助和训练政府军。在美国的援助下,哥伦比亚政府军人数大大增加,军事装备和作战能力明显改善。另外,为支持哥伦比亚打击毒品,2002年8月布什还签署了几项贸易法案,其中“安第斯关税和根除毒品法”延长了安第斯优惠关税安排,对推行毒品种植替代政策起了推动作用。

另外,正在积极进行的美国与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在内的安第斯3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哥美双方关系未来的发展也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哥伦比亚计划”援助项目

资助“哥伦比亚计划”可以说是近年来美国对哥伦比亚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援助政策之一。

“哥伦比亚计划”是哥伦比亚政府为“寻求和平、振兴经济、创造就业、保护人权、加强法制和提高社会参与”等目的而推行的一项面向21世纪、试图解决国内问题的一揽子计划[7]。该计划1999年10月由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提出,2000年8月正式启动。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严厉打击贩毒集团、加速国内和平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改变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铲除犯罪和腐败,使国家有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建立社会公正、推动国家进步和繁荣,恢复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哥伦比亚的信心[8]

1997年哥伦比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古柯和可卡因生产国。面对毒品生产和走私对美国越来越大的危害,1999年克林顿政府开始实施由美国提议的援助“哥伦比亚计划”的战略。“哥伦比亚计划”总投资为75亿美元,其中哥伦比亚政府出资40亿美元,美国资助13亿美元用于哥伦比亚国内的扫毒,其余部分由哥伦比亚政府向欧盟及其他国家进行筹集[9]

美国援助“哥伦比亚计划”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主要特点。

1.资助规模不断增大。1999年克林顿政府决定为该项目提供13亿美元资助,哥伦比亚也因此成为继以色列、埃及之后美国的第三大受援国。在2000—2004年间布什政府通过实施该计划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支持哥伦比亚政府扫毒、实施毒品替代种植项目和加强民主项目[10]。200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同意在2004年度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4.63亿美元援助,以打击毒品、发展替代种植、加强司法和民主等,但辅以继续向古柯和大麻种植区喷洒药物和在人权方面作出相应承诺等援助条件[11]。到2005年年初为止,美国为此共向哥伦比亚提供了大约33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2]

2.援助范围有所扩大。在援助计划之初,美国明确限定该项目资助仅限于铲除非法种植物和用于哥伦比亚警察的缉毒行动。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项援助以反恐名义扩大到军事领域。应用的范围包括:哥伦比亚政府军和美国派驻哥伦比亚的军事力量打击哥伦比亚国内的反政府组织,哥伦比亚政府加强民主和司法及治理腐败。如在2003年,美国政府曾向哥伦比亚拨款4亿美元用于加强保安力量以侦破洗钱事件,以及保护该国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免遭叛乱分子的破坏,等等。2004年布什总统向国会提议,计划把美国驻哥伦比亚帮助实施该计划的军事人员和文职人员增加1倍,即由400人和300人分别增加到800人和600人,并对援助的军事装备和反毒技术进行较大提升[13]

3.援助时限有望延伸。原定有效期6年的援助计划,2005年年底即将到期,而2005年2月布什政府在向国会提出的2006年财政预算案中,计划提供7亿美元用于目前实施的第二个“哥伦比亚计划”,其中约3亿美元用于扫毒,1.24亿美元用于发展替代种植和加强民主[14]。2005年4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访问哥伦比亚期间也表示,鉴于“哥伦比亚计划”执行5年的情况令人满意,尤其在减少非法作物种植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尽管该计划有效期限即将结束,但美国支持哥伦比亚争取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承诺不会终止,并称“现在不是放弃一个使毒品种植减少使哥伦比亚民主安全得到恢复的战略的时候”[15]。由此看出,美国政府的“哥伦比亚计划”援助项目还有延长的可能。

三、美国的哥伦比亚政策对哥伦比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的回顾,可以看出经济援助在美国对哥伦比亚外交政策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援助在一定时期内为推进哥伦比亚国内毒品问题的解决、政治局势的好转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此对哥伦比亚国内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1.国内政局虽有改观,结束内战仍很遥远。一方面,在美国反恐政策下,乌里韦政府借助美援,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在推进国内政局稳定的目标上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军实际控制区域明显扩大,国内暴力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在政府军事打击的高压下,国内和平进程在曲折中继续推进,民众对总统的支持率上升,对政府在反腐、反毒、打击游击队等方面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这一战略实施也带来许多潜在的消极影响。由于美国军事力量的介入,特别是哥伦比亚国内的3支反政府组织被界定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后,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它们或屈从于和谈,签订和平协议;或以反美名义,凭借毒品走私、绑架、勒索等方式聚敛的财富,与政府进行更持久而没有输赢的战争。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就曾警告说,美国大规模增加对哥伦比亚的军事援助,并允许哥伦比亚政府军将美国援助的扫毒专用武器装备用于同游击队作战,这将使哥伦比亚的和平进程和社会矛盾复杂化,促使国内武装冲突迅速加剧。即使有接受和平遣散的可能,但如何处置接受和平遣散的人员对未来的社会安定也产生许多变数。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政府游击队长期以来追求的国内土地问题,并实现国民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公正,即使哥伦比亚政府以武力在短期内平息国内暴力活动,那么实现彻底的国内和平也将是令人怀疑的。

2.毒品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替代经济质疑颇多。美国政府在扫毒战中实施以减少供给毒品的“供方战略”,即切断毒品源头的做法,已取得一定进展,到2005年,哥伦比亚毒品种植面积已减少了50%,但同时也遇到并面临着较大挑战。长期以来,古柯一直是哥伦比亚人的传统药用作物,古柯种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毒品经济甚至成为国家经济的有效补充。国际毒品需求的激增为古柯种植农带来可观的收入,部分缓解了古柯农的贫困状况。而美国政府所资助的铲除毒品及毒品替代种植战略,则打乱了古柯种植农的生活方式,在古柯种植区受到强烈抵制。虽然在政府的强制下他们开始种植棕榈、橡胶、咖啡等替代经济作物,但那里的黏土只适合于种植古柯,因此,替代种植作物利润非常低,且政府给予的补偿非常有限,这使本来就遭受毒贩和内乱影响的古柯种植农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古柯农或迫于生计而加入反政府组织,或被迫参与贩毒集团。

3.社会问题增多,国民反响较大。这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官员腐败、贫困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环境污染主要是美国政府在哥伦比亚用除草剂开展根除古柯田的“熏蒸计划”造成的。这是美国资助“哥伦比亚计划”扫毒战略的一部分。从农用飞机上喷洒下的除草剂在杀死古柯的同时,也把其他农田变为不毛之地,并造成大量家禽和村民染病或死亡

官员腐败则主要是源于扫毒政策的另一衍生物。为逃税或牟取暴利,许多政府官员被贩毒集团行贿或亲自参与毒品走私,一度造成哥伦比亚国内毒品走私泛滥的地步。2002年就曾发生在哥伦比亚税收和海关600多名官员中有156名因腐败问题被撤职的事件。

此外,由于连年内战和动乱,流离失所、流向城市的人口逐年增多,贫困人口迅速增多,哥伦比亚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比重由1997年的50%上升到2003年的64%,而同期特困人口比重由18%攀升到32%。收入分配在20世纪90年代变得更糟,基尼系数由1991年的0.55恶化到2001年的0.58[16]。反政府游击队把这一切完全归咎于美国的援助政策,认为美国的援助把哥伦比亚拖入了“更严重的深渊”。

4.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反应强烈。美国的哥伦比亚政策,尤其是“哥伦比亚计划”援助项目,首先引起诸如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等哥伦比亚周边国家的极大疑虑,它们怀疑美国公然以军事行为干预哥伦比亚内部事务是另有所图的:一是担心此举定会激化哥伦比亚业已转缓的内战形势,进而祸及邻国;二是担心美国借此作为扩张据点,进一步干预或干涉其他邻国事务。一些欧盟国家也非常谨慎地看待哥伦比亚对“哥伦比亚计划”的募捐请求,主要担心美国借援助“哥伦比亚计划”打击哥伦比亚国内反政府武装,控制哥伦比亚政府,而使哥伦比亚的人权状况面临重大灾难[17]

由哥伦比亚政府在美国援助下取得的部分成效,以及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可以看出,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是与己有利,而与人更多的是弊。虽然“哥伦比亚是美国政府近来在南美洲真正喜欢的唯一政府”(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语)[18],但从长期看,美国对哥伦比亚推行的这一政策对哥伦比亚人民与其说是一个帮手不如说是一个凶手更恰当。

四、对美国的哥伦比亚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通过分析对美国的哥伦比亚外交政策演变及该政策对哥伦比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难看出美国对哥伦比亚援助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该政策制定及演变的深入分析则有助于进一步认清美国对哥伦比亚外交政策的本质。

1.哥伦比亚的地位和政府状况是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不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从政治意义上讲,哥伦比亚在美国的地区和全球战略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哥伦比亚是美国第一大煤炭进口国、第七大石油输出国,每年还向美国出口大量的金、银、铜、镍等金属矿产及咖啡等;哥伦比亚是南美唯一的两洋国家,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哥伦比亚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反共的焦点地区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加强军事援助,保护哥伦比亚国内的石油生产管道免受反政府游击队的袭击,也是源于这一基本立场的外交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哥伦比亚一直实行的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文人进行的两党轮流执政体系,军队历来软弱,但又为两党制的构架担当了必不可少的保卫作用[19]。因此极少发生像拉美其他国家经常出现的军人干政现象,政局相对平稳,但同时利益经常相左的两党轮流执政体系也造成了政府管理相对软弱,再加上历届哥伦比亚政府的传统亲美政策,都为美国制定更有利于本国的对哥伦比亚政策提供了机会。

2.两国利益的交汇是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动力。内战或国内动乱是近几十年来哥伦比亚政府时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又因涉及毒品而成为国际关注的对象。美国政府关切并涉及哥伦比亚的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一是毒品,二是恐怖主义,虽然不同时期面临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当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时,就会产生合力,加速促进问题的解决。鉴于两国的盟友关系,美国所提出或制定的相关政策通常会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说,“哥伦比亚计划”的提出,其本意亦在于此。

而两国利益的不同取向决定了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又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如关于扫毒问题,美国实行切断毒品源头的“供方战略”,显然是美国政府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而无视毒品生产国权益的做法,尽管为毒品种植替代政策给予部分补偿,但对古柯农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在需求方没有限制的强大吸引力下,“截流”而不“疏导”,只能造成更大的“崩溃”和“泛滥”。

至于反恐和解决内战问题,如按美国政府的意志来界定和理解,这也是两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加速并尽快解决问题应在情理之中。而仅凭一张“恐怖主义组织”标签,在哥伦比亚看来,不但根本不会改变其本性,而且持续40多年的内战问题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难怪在克林顿政府计划援助打击哥伦比亚游击队之初,就有美国批评家警告说,内战不断的哥伦比亚问题是复杂的,需要复杂的政策来应对,而现在的举措只能使美国更深、更大规模地陷入哥伦比亚国内冲突之中。克林顿对哥伦比亚问题的处理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保证成功的计划,没有阻止其内战升级的安全防范措施,亦没有抽身退却战略,最终只能使哥伦比亚变为美国的“第二个越南”[20]

而美国、哥伦比亚双方权力的不对等形成了美国对哥伦比亚关系中实际的欺压者和受害者。像在扫毒问题中两国之间发生的有关贩毒人员引渡问题的争议,以及哥伦比亚桑佩尔政府时期两国关系的变冷等诸多矛盾的产生,其根源皆在于此[21]。所以,利益的相左使合力在政策的实际操作中最终演变为分力,其结果,要解决的问题到最后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

3.推行美国全球霸权,实现其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的实质。美国在美哥关系中的强势表现其实只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个缩影。纵观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战略发展轨迹,就更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几乎占世界的一半,促使美国实行所谓“遏制”的霸权战略。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美国面对强大的苏联,只好转向与苏联争霸的战略。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美国面临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并先后推出“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遏制战略”及“参与战略”。美国战略已从争霸发展到称霸。美国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的“领导世界”意识、“单边行动”,其目的都是要建立自己的单极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虽然“9·11”事件后“联合反恐”减缓了其称霸步伐,但建立以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将是其不变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在美国民众中也几乎成为共识,“就美国是否有必要发挥‘世界秩序的陀螺仪’的作用,美国人能够也应该达成全国共识”“现在美国是孤家寡人,美国必须对世界问题——无论是军事、政治、社会还是经济问题,作出最前沿的反应,对此没有人怀疑”[22]。这种国际地位的转变也促使美国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以“安全”、“经济繁荣”及“民主”为中心内容的国家利益。

可以说,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政策,就是基于美国的上述战略来实现其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针对美国认定的不同威胁来界定不同的国家利益标准,美国认为(在哥伦比亚)美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是防止“无序”状态的发生,这是因为,“……发生的事态可能危害美国利益,美国人具有在某些特定问题方面(如大规模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贩毒、公共资源和环境等)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愿望。”[23]而目前的对哥伦比亚政策正是被美国政府认为能够获取冷战后其最大利益的所在。相互尊重、民族自决是国家之间发展相互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相互协商、和平解决才是美国与哥伦比亚共同关切问题的根本出路。

美国一位名叫琳达·帕奈塔的社会活动者在对哥伦比亚进行了4天的实地考察后发出感慨:“哥伦比亚既不会变为萨尔瓦多,也不会变为越南,它已经变成‘哥伦比亚计划’(死亡的计划)。”[24]且不论这一感慨含有多大的感情成分,但从中却似乎看得出她对以“哥伦比亚计划”援助为主的美国对哥伦比亚政策理解多么深。

【注释】

[1]http://usinfo.state.gov. 11May 2005,State's Noriega Hails Colombia's Progress Against Illicit Drugs Colombian violent crime reported at lowest level in 16years By Eric Green.

[2]一次为1903年美国策划巴拿马省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并独立,另一次是桑佩尔执政时期(1994—1998年)美国指责桑佩尔总统与国内卡利贩毒有关的贿选事件。

[3]Rodrigo Pardo Juan,G.Tokatlian,Politica Exterior Colombiana—De la subordinacion a la autonomia?Tercer Mundo Editores,Junio de 1988.

[4]EIU,Country Report—Colombia,Jan.2005,p.5.

[5]EIU,Country Report—Colombia,Jan.1999,p.13.

[6]www.igc.org/colhrnet,“U.S.Policy Contradictory on Colombia,Military Intervention and Talk of Human Rights Clash”,by Alison Giffen and Charlie Roberts,Resist newsletter,July/August 1999.

[7]http://www.usip.org/library/pa/colombia/adddoc/plan_colombia,“Plan Colombia:Plan for Peace,Prosperity,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tate”.

[8]http://www.usip.org/library/pa/colombia/adddoc/plan_colombia.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4/08/content_349306.htm.

[10]http://ciponline.org/colombia/aidtable.htm,“U.S.Aid to Colombia Since 1997”,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11]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4/02/519069.HTM.

[12]http://www.smxdaily.com.cn/xhnews/20050428/WestKing_0844_20050428124720.html.

[13]http://usinfo.state.gov.,“Top Democrat in U.S.Senate Voices Support for More Aid to Colombia”By Eric Green,2004.

[14]http://co.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502/20050200345618.html.

[15]http://co.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504/20050400084061.html/article/.

[16]EIU,Country Profile 2004,Colombia,p.15.

[17]Michael Shifter,“Plan Colombia Isn’t Working”,Washington Post,Dec.10,2000.

[18]http://fbc.binghamton.edu/commentr.htm,“Death by a thousand cuts”by Immanuel Wallerstein,Commentary,No.160,May 1,2005.

[19]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六卷(下),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290页。

[20]http://news.sina.com.cn/w/173348.html.

[21]http://www.globalsecurity.org/security/library/congress/1997_h/h970214g.htm.

[22]〔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348、350页。

[23]周柏林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24]http://www.soawne.org/Pccrops.html,Linda Panetta:“Plan Colombia-Plan of Deat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