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是朋友,还是对手

是朋友,还是对手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15年举办的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在上千名女性创业者面前,柳青曾经袒露心扉,讲述了自己加入“滴滴出行”以来的感受。创业的过程是煎熬的,即便已经伴随着“滴滴出行”走过了近三年的时间,柳青依然没有松懈下来,她的行程表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因为在加入“滴滴出行”之前,柳青从来没有为了某一项事业如此打拼过。

在2015年举办的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在上千名女性创业者面前,柳青曾经袒露心扉,讲述了自己加入“滴滴出行”以来的感受。

这也是她第一次承认,“滴滴出行”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成功地PK掉了三十多个竞争对手。并且,这场PK依然在继续,并没有停止。

不过,在柳青看来,“滴滴出行”与竞争对手之间的PK并不是战争,而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社会的迭代过程。她也承认,这是她从事移动互联网行业以来最深刻的感受。

她从来不惧怕竞争对手的出现,反而认为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够让自己快速地成长。柳青用“新陈代谢”来形象地比喻行业间的竞争,并且认为,只有通过竞争,变得更加成熟和有力,才能面对更加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挑战。

创业的过程是煎熬的,即便已经伴随着“滴滴出行”走过了近三年的时间,柳青依然没有松懈下来,她的行程表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在出席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的前一天,她才刚刚从美国飞回香港,接受了当地媒体的访问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杭州参加会议,并且在会议期间,还要开电话会议讨论工作。人们觉得柳青的工作安排得太满,她却觉得这就是她生活的常态。

她曾经说:“人可能遇到的阻止你前进的最大阻力,估计就是你自己。”因为在加入“滴滴出行”之前,柳青从来没有为了某一项事业如此打拼过。她觉得,在高盛的那十二年,自己的工作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这也让她成了一朵在温室里被保护起来的花朵,不知道外面的风雨有多么残酷。

当“滴滴出行”推出专车服务的时候,柳青还是一个刚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至今回想起来,那也是一段十分辛苦的经历。因为一项新的服务推出,必须要一座一座城市地推广。有些像古代战争中的攻城拔寨,在“攻城”之前,必须将运力估计好,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当时“滴滴出行”的准备工作做得并不是十分充分。

大家没有料想到会产生如此大的需求量,因为供应不足,导致用户体验不好。用户体验是柳青最看重的事情,好在通过大家的及时处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这也让柳青在加入公司的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经营实业的残酷。

能够PK掉一个个竞争对手,柳青最感谢的是自己的团队,她认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也都归因于“滴滴出行”的企业文化。并且,“滴滴出行”对业务的分块也能起到激发团队的作用,每个团队都会得到总部一定的放权,就像在外打仗的军队一样,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的对策。

有些竞争对手,已经被“滴滴出行”变成了合伙人,即便没有变成合伙人,也成了朋友。柳青将这一点总结为“放下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滴滴出行”始终将解决中国人出行难的问题摆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放下对失败的顾虑,以及对自己个人成就的顾虑。

因为放下,所以自在,没有得失心的企业,才能贯彻自己认可的使命。

每经历一场PK之后,柳青都会发现,市场上的规则又会发生一些全新的变化,这也让她从中积累了许多创业心得,她说:“当你遇到挫折以后,你会被激励,我觉得只要是想做实业的人,不管是自己创业也好,还是加入别人的公司也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柳青觉得,竞争是保持企业活力的方法。好的竞争对手会促使她不断地向前,放下一切包袱,就像她说的那样:“正是因为有了最好的竞争、良性的竞争,才会把市场做得更好。”

“滴滴出行”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大楼里面有图书墙、开放式的咖啡间,每一个员工都身经百战,他们能在办公的场所里得到最好的放松,也时刻准备着迎接竞争对手的挑战。

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朋友,都能在“滴滴出行”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一股“铁军”的力量,这是深入“滴滴出行”团队骨子里的力量。

加入互联网行业之后,柳青不禁感叹,互联网的确是一个可以诞生奇迹的地方。她喜欢公司的工作氛围,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到处张贴着鼓舞士气的海报,她常常会被这里的壮志豪情牢牢吸引。

在竞争对手的不断督促下,“滴滴出行”从一个打车服务起家的小企业,变成了一个覆盖出租车、快车、专车、巴士、代驾、试驾服务的多层次出行体系,柳青也曾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滴滴出行”的成长过程,那就是“野蛮生长”。

有人说,柳青的人生是华美无双的。柳青觉得,自己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真实的,每一刻仿佛都在体验重生的快感。

在“滴滴出行”2016年的年会上,柳青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保持年轻、热血,以及热泪盈眶。”在上一年的年会中,程维曾经承诺要在2016年的年会上让每一个在外打拼的员工回家,即便是柳青出差时也只能住商务连锁酒店,也要让回家的“滴滴出行”员工住上四星级和五星级的酒店。于是,2016年,程维兑现了这个承诺。在年会的现场,柳青看到大屏幕中播放着“滴滴出行”历年来走过的每一个画面,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自豪和骄傲。

有时候,柳青也会在办公室里望着外面的车流,回想起第一次与程维一同外出工作时的艰难的出行经历。就是从那一刻起,她的梦想开始与程维同步,希望用互联网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连接到线上,用智能的调度引擎去调度一切。

这个梦想不只停留在心里,而是经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终于一步一步实现。也许有些人一开始觉得这个梦想只是天方夜谭,但是经历了诸多艰难与挫折之后,人们终于相信,听上去再不切实际的梦想,只要敢于实施,就有实现的可能。

柳青并没有伴随“滴滴出行”一同经历创业的初始阶段。那时候,出租车司机大多没有智能手机,“滴滴出行”的团队就在火车站、机场等出租车密集的场所一个一个地告诉司机什么是智能手机,怎样使用智能手机,怎样用流量接单。

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中国的出租车司机已经成了一个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接着,她又亲眼见证着用户们养成了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完成在线支付的习惯。

人们看到的是“滴滴出行”战胜了许多竞争对手,却不知道在“战斗”之前,“滴滴出行”内部为战斗进行着怎样的准备。跳槽之后,柳青就知道自己再也没有退路,必须坚定信念,一路狂奔。

她的拼搏精神变得越来越顽强,公司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她也坚信,让拼搏的精神延续下去,是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在将竞争对手变成朋友的过程中,柳青做了太多曾经从未做过的事情,“滴滴出行”也开创了许多互联网行业从未开过的先河。

喜欢做梦的人,也是喜欢思考的人。在思考的过程中,柳青也伴随着“滴滴出行”走过了一条全世界还没有人走过的道路。

每一场战斗的作战方案,都是大家一同思考并且商量出来的结果。司机不愿意接受在线支付,大家就会一起思考背后的原因。当发现原因是司机觉得在线支付不方便的时候,“滴滴出行”就设立了一个中间账户,让用户在付钱的同时,司机立刻可以收到钱,并且可以立刻提现,这是一次创新,也彻底改变了在线支付的习惯。

就连曾经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红包补贴战,柳青都当作是一场做到了极致的营销战,她始终相信,只有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公司,才能有广阔的未来前景。

在竞争中,最怕的就是循规蹈矩。柳青不是一个固守过去经验的管理者,她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并且用这种创新精神引领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滴滴出行”的创新不仅停留在意识上,而且能够将创新执行到极致,正因如此,“滴滴出行”才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柳青与程维曾经制订过一个计划,希望在2015年春节的时候完成“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合并。众所周知,这个计划完美地实现了,因为有了强大的执行力,他们才能在短短22天的时间,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变成朋友。

强大的执行力不只体现在柳青和程维这样的企业高管身上,“滴滴出行”的每一个员工都同样具备这样的能力。在2015年的融资过程中,“滴滴出行”融到了30亿美金,在此之前,专业人士说融到这样庞大的资金,最起码需要三十个人和半年的时间,而“滴滴出行”只用了一个人,30天的时间,就打破了全世界所有未上市公司融资的记录。

为了让专车和快车快速地上线,让“滴滴出行”的项目飞速地前进,有的员工能够做到半年都不休息。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在专车订单飞速增长的时候,专车事业部的技术团队整个春节期间连续工作了七天七夜。

柳青亲眼见证着“滴滴出行”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也亲眼见证着大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拼搏到今天,并且她自己也参与到其中。每战胜一个竞争对手,都要打一场硬仗,有时候,身为管理者,她不能做到亲自冲锋陷阵,就要求自己坚守阵地,没有退路地一路拼搏下来。

加入互联网行业之后,柳青也培养出了能够灵活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在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敢于放慢自己的脚步。“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之后,依然能够保证每一项业务都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赢得局部的战场,这也得益于公司的高管们根据环境变化快速灵活地调整战略的能力。

有人觉得,身为“富二代”的柳青一定没有吃过什么苦,可她的身上却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因为她的梦想从未改变。

对于柳青和“滴滴出行”来说,2015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首先是“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这样两家拥有相近价值观的企业终于融合为一体。其实,柳青觉得,“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已经不仅是朋友或者合作伙伴那样简单,更像是一对终于结合在一起的夫妻,从此成了一家人,朝着同一个梦想努力。

中国两个最强大的团队走到一起之后,紧随其后就要面对来自整个亚洲,甚至全球的挑战,柳青已经无所畏惧。因为她知道,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崛起的过程中,都必须面对这样的挑战。

她需要做到的是沉淀自己,思考如何让公司更加强大,如何在技术上领先所有的竞争对手,如何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如何制定出优秀的营销策略,并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市场竞争永远是残酷的,交到一个朋友,很快又会出现下一个对手,柳青也不知道在未来还会遇到多少竞争对手,不过她已经学会了在竞争中强大自己,并且在寻找竞争方法中享受赢得竞争的乐趣。

很少有企业能像“滴滴出行”一样在短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垂直产品,有人预测,“滴滴出行”难免会在某些领域输上一两次。可最让柳青骄傲的是,在“滴滴出行”现有的所有业务领域里,“滴滴出行”都稳居冠军的宝座。

就像行军打仗一样,赢得一场战争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积蓄实力,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让接下来的出拳更有力量。因此,无论对于“滴滴出行”还是对于柳青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修炼内功。

有时候,她也愿意走到用户中,听听他们在使用“滴滴出行”软件时的真实感受,听听他们还需要什么服务,或者“滴滴出行”还有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再想方设法地改进。

在柳青的梦想中,“滴滴出行”会成为一家技术领先,能够不断引领尖端技术创新探索的公司。这与公司成长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完全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大数据的支撑。

回想当初,与程维一起在美国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时,只有他们两个人是住在普通的经济型酒店。这其中不仅有需要省钱的原因,更是因为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自己所在的是一家创业公司,还没有赚钱,所以必须对每一分钱保持敬畏,把每一分钱的效率用到极致。

与“快的打车”和Uber携手走到今天,彼此究竟是对手还是朋友,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有目共睹。如果说柳青还有什么担心的事情,那就是团队的成员变得越来越多,这些成员是不是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团队基础,在未来共同应对未知的挑战。

“滴滴出行”已经过了用人数去增长业绩的时期,柳青也希望能够对员工人数的增长进行一定的控制,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现有的人员身上,将有限的精力放在公司内部机制的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将更多的竞争对手变成朋友的能力。

速度与激情柳青曾经在女性创业者大会上说,自己如今的创业感受,可以用“速度与激情”来形容,她自信满满地告诉大家,女性也可以玩转“速度与激情”。

就在Uber准备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时候,“滴滴出行”也在向进入美国市场积极努力着。在此之前,许多关注移动互联网出行行业的人就已经获得了消息,某家中国顶尖互联网公司将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并且经过多方打探,得知了这家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大体情况,例如已经完成多轮融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做到90%以上、背后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企业为其提供资本,等等。

于是,许多人开始猜测,这家互联网公司就是“滴滴出行”。

其实,能够让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时注资的互联网公司少之又少,仅凭这一点,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滴滴出行”。尤其是在“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进行合并的时候,更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瞩目。

众所周知,程维在阿里巴巴B2B、支付宝商户事业部工作多年,对于阿里巴巴有深厚的感情,不过,经过几次与腾讯方面的接触,他觉得腾讯也是一家正直和友好的企业。当初为是否决定接受腾讯的投资,“滴滴出行”的高层们也纠结了很久。

当时,阿里巴巴已经向“快的打车”投资,如果不接受腾讯的投资,腾讯很可能会转投另外一家企业,并且,如果与腾讯合作,强大的微信就会成为“滴滴出行”的一个最好的战略资源,考虑到这些,腾讯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

“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的握手言和,让它们成了一个强大的共同体,可以用更好的姿态去面对来自海外的竞争者,例如Uber、“易到”,等等。在柳青和程维看来,移动出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他们共同的关于“美好出行”的梦想,也才刚刚起步。

开放的心态才能滋生出更大的激情,那个“美好出行”的梦想,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渐渐演变成一个国际化的梦想。

柳青最初决定加入“滴滴出行”的时候,曾经有人认为,她一定是要打造一个市值数百亿美元的公司,否则对不起她舍弃的高盛的高职位与高薪水。很少有人想到,她能够在放低身段的同时,迅速投入到与“滴滴出行”的竞争对手的战斗当中。

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进行较量,柳青时刻保持着巨大的激情,帮助“滴滴出行”在融资的阵线上冲锋陷阵。竞争对手的融资金额也在不断上升,“滴滴出行”的融资势头也不甘落后。为了让融到的资金每一分钱都物尽其用,“滴滴出行”的高层也经过了一番谨慎的商议。

当时,Uber给司机的补贴很高,尤其是在专车业务方面,中国的一线城市是“滴滴出行”和Uber的主战场,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滴滴出行”暂时没有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打算,因为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交通出行暂时还不是最大的痛点。

就在商议的过程中,大家得出了一个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滴滴出行”的未来一定是重视国际化的,毕竟海外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同胞,为什么不索性进入美国市场,与Uber进行一番正面的较量?并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如果能够像Uber那样在全球领域拿下100个城市,到时候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根本不会是什么难事。

曾经有一些在美国用惯了Uber软件的人,回国之后无论如何都不肯安装“滴滴出行”,因为他们觉得“滴滴出行”软件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其实这只不过是两个软件在操作过程中会有的一些区别,对于用户反馈的不适感,“滴滴出行”也始终在竭尽所能地改进。

当时间进入2016年的年初,柳青也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希望“滴滴出行”可以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快速发展的平台。加入“滴滴出行”的这几年,她明显感觉到自己又获得了极大的成长。从一个熟知的领域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要求她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从首席运营官到总裁的这段路程,她也伴随着“滴滴出行”一同经历了快速发展和重构的过程。

无论公司发展得多快,身为高层领导,如果不愿意伴随着公司一同成长,那么公司和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都不会走太远。柳青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喜欢挑战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喜欢为自己制定一些从来没有达到的目标,再竭尽全力地去执行,遇到瓶颈再停下来冷静地思考,逐渐成就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来到“滴滴出行”之后,柳青学会了一句口号:“潮汐打通,平台收关,垂直突破,洪流落地,夯实基础,沉淀文化。”这句口号的含义是,要打通所有的交通工具,实现交易引擎的统一调度,推出统一的用户出行助手和智能调度,真正实现把所有的交通工具连接在一起,再根据用户的特点和交通的状况,为用户推荐最适合的交通出行方式。

交通出行拼的是速度,身为互联网交通出行企业的管理者,拼的就是那份一定要实现梦想的激情。面对所有的竞争者,柳青又萌生了一个全新的梦想,那就是结束目前的竞争状况,锁定行业的格局。

因为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才有了后来Uber与“滴滴出行”的合作。在全新的公司面貌之下,柳青要考虑的是怎样让“滴滴出行”的出租车服务带领着合作者一同升级,顺风车服务怎样把C2C的交易引擎和产品做好,让用户能有更好的出行体验,让落后的传统出行方式彻底变成过去。

2015年,“滴滴出行”在代驾领域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滴滴代驾”服务也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认可,“滴滴巴士”服务也在2015年开始进入探索阶段,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将传统的公交业态变得更加信息化和市场化。

这就需要包括柳青在内的高管们找到一个真正适合“滴滴出行”的商业化模式。在柳青的面前,又摆出了许多全新的问题需要思考,以及许多全新的领域需要探索和突破。

程维曾经说:“今天的滴滴还是在天上,在云端的线上平台,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把脚踩在地上,真正地服务数以千万计的车主……从原来关注乘客的出行,到也关注司机的服务与司机的体验。”

始终心怀激情,始终热泪盈眶,这就是柳青如今的状态。她希望“滴滴出行”可以成为车主的“娘家”,为他们提供更加透明、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一站式车主服务。因此,“滴滴出行”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在帮助车主和司机赚到钱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提高在社会上的地位。

柳青知道,能够让一个企业死掉的东西有两种,一个是人,一个是钱。在带领团队的时候,她更要让那份因速度而带来的激情得到更多的体现。柳青心目中合格的团队,是能够进行严丝合缝的合作的团队,必须具备高度的执行力和严谨的态度,否则,一切梦想都只是飘在天上,不能落地的梦想,早晚会胎死腹中。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用柳青的话说是“走着走着,滴滴掉进了改革的深水区”,当时的她,不得不同时承担投资顾问和政府公关的双重角色。

“滴滴出行”的发展历程就像生命的进化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从只有打车一项业务,进化到如今多项业务齐头并进,“滴滴出行”让交通出行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其实,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走进改革的深水区。在柳青看来,这很可能是另一个全新的机会,不过她却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做一个机会主义者,刚好程维也是这样的人。因此,当激情遭遇到政府的监管,他们没有选择硬碰硬,更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专门和政府部门汇报和沟通。

柳青信赖自己的团队,也欣赏自己的团队。他们凭借着一股激情,曾经在打车市场击败了二十多个竞争对手,可谓是“杀出一条血路”,这也让柳青看到了团队成员强大的地推能力。

知道“滴滴出行”、使用“滴滴出行”、认可“滴滴出行”的人越来越多,柳青却认为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弄清楚司机的来源、筛选合格的司机、对司机进行管理和监督,都是她必须扛在肩上的责任。

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滴滴出行”改变了单项服务的格局,推出了专车服务。柳青说,自己和专车业务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运营的策略在不断地改进,司机也会萌生出诸多怨言。其实,那也是柳青的一段苦不堪言的经历。当时公司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许多事情只能靠手动完成,例如计算工资,就着实让柳青痛苦了好一阵。为此,她特意请来了设计商务智能体系的专业人士,为了计算工资,熬了整整一个通宵。

柳青不是一个喜欢逃避现实的人,按照她的个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在发生的当下就解决好。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滴滴出行”的营销方式始终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时,柳青主要关注的事情是即将投资的项目是否有风险,是否有高额回报,直到自己从事实业之后,才真正将营销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她坚信,只要认真,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虽然她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的职业是风险投资,可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之后,在营销方面,柳青显然也成了一名专业人士。

其实,“滴滴出行”最早采用的红包补贴,就是一种营销方式,不过这种营销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如今再回想起来,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听说过“滴滴出行”采用红包补贴的方式来提升用户量和订单量了。

当初,采用红包补贴的方式,源于“滴滴出行”高管的一个想法,那就是“与其把钱花在电视台广告上,不如直接让用户体验产品”。于是,一场“红包大战”,让“滴滴出行”成功地位列中国交通出行软件行业的榜首。

然而,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发现了一个真实的现状,红包补贴的确可以提升用户量与订单量,却很难让“滴滴出行”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在“滴滴出行”2016年的年会上,柳青曾说:“不能再被人看成是很low的品牌,不能只跟补贴在一起。”

于是,一轮又一轮的全新营销方式,一步一步地让“滴滴出行”朝着品牌的目标越走越近。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营销,莫过于“滴滴出行”举办的首届全球DiTech算法大赛,这是完全只有理工科人士才能参与的一次大赛,也是“滴滴出行”在大数据驱动战略这盘棋局上走得最漂亮的一步。

为了让这次大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滴滴出行”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也花费了不少的心思,许多人看过海报之后,不禁直呼海报的设计者真的是“脑洞大开”。

海报上一个又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标题,能够迅速吸引观看者的眼球:“喝最烈的酒,回最温暖的家”,“星期一拒绝水逆”,“顺路是最好的套路”……再配上一幅幅绝对超越人类常规审美,并且绝对符合主题的插画,人们不难发现,“滴滴出行”再也不是那个只会采取生硬的补贴政策的青涩企业了。

营销就像一场游戏,只要全情投入,不断让脑洞大开,就很容易在其中找到极大的乐趣,也能在不知不觉间发明许多全新的玩法。

2014年12月,“滴滴专车”通过院线、主流视频网站贴片的方式,发布了两则主打情感路线的广告片,分别为“感谢自己篇”和“感谢最爱篇”。广告播出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这样的台词:“如果现实是苦的,至少梦想是牛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

每日奔波在城市中的工薪一族,立刻就对这样的台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网友之间,“如果……至少……”的句式很快就流传开了,并且还专门将这个句式命名为“滴滴体”,甚至还有网站专门发布了如何写好“滴滴体”的教程帖,例如,“如果冬天是寒冷的,至少被窝是温暖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多睡一点”,“如果我们慢慢老去,至少孩子们是慢慢长大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幸福快乐一点”,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式,一时间引发了一个用“滴滴体”造句的小高潮。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每到春节,交通出行就会迎来一个高峰期,“滴滴顺风车”又趁着春节期间发布了一个题为“回家是一种信仰”的话题,借助明星的作用,与大众一起聊起了与过年回家有关的内容。

仅仅是走情感路线,并不能满足柳青打造“滴滴出行”品牌的要求,于是,她又将目光放在了事件营销上,借助某一个事件,再次吸引公众的眼球,引发公众关于“滴滴出行”的种种讨论。

于是,在2015年,公众开始热烈讨论起“滴滴出行”是不是即将倒闭的话题。这个话题源于“滴滴出行”发布的一则写着“再见”字样的海报,让公众以为这是“滴滴出行”在与大家进行最后的道别,海报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三年来,我平均每天在这里接送7017位乘客,美好同行,其中有你,再见滴滴打车。”

就在人们以为“滴滴出行”真的要从公众视线中消失的时候,“滴滴出行”的官方微博上又更新了这样一条内容:“三年来,无数熟悉的路口,无数可爱的脸孔,感谢其中的你,一起美好同行。我们向城市,向地标,向道路说再见,再见是为了和你走得更远。滴滴打车再见,这是结束,也是开始。挥别过去,迎接未来,我们9月9日再见!”

原来,“滴滴出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辟谣”,人们的胃口也迅速地被吊了起来。到了9月8日,业界开始纷纷猜测,“滴滴打车”是不是即将更名,直到此时,“滴滴出行”才终于默认,这是一次品牌升级计划,并且,除了品牌升级,“滴滴出行”还有更大的动作在后面。

到了9月9日那一天,这一条微博的阅读量已经达到333.2万次,讨论量达到4.5万。就在此时,“滴滴出行”宣布公司已经完成了新一轮总计30亿美元的融资,就在人们终于放下一颗悬着的心的同时,“滴滴出行”也借助这一场社会化营销,完成了品牌logo的升级换代。

之后,“滴滴出行”又发布了另一则品牌广告——《中国的水果也可以改变世界》。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懂得从竞争对手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加入“滴滴出行”后,柳青也接受着来自多个竞争对手的无数次挑战,先是“快的打车”,之后是Uber。不过,在与竞争对手的“明争暗斗”之中,柳青的心态也在逐渐放开。她发现,在营销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自己的力量,同样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并且,那个“别人”,很可能与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差甚远。

2015年,“滴滴出行”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们发起了一个名叫“城市再发现”的活动,与奔驰GLA SUV联手,专门为阿根廷摄影师Esteban定制了一部特别快车,他乘坐这部汽车,沿着北京的二环线行驶了三十多公里,拍摄了一张长达79.37米的照片,就连央视的新闻节目都对这次创举进行了报道。

汽车是交通工具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滴滴出行”的跨界营销,也大多以汽车为基础,在各行各业展开。2015年圣诞节,“滴滴出行”又携手可口可乐打造了一辆“圣诞心愿车”,用户可以将自己五花八门的心愿写出来,只要被选中,就有达成心愿的机会。

当雾霾成为让每一个人困扰的事情,“滴滴出行”又携手露露,联手推出了20000辆“露露抗霾快车”,在活动期间,乘坐“露露抗霾快车”的用户有60多万。

如果真的将营销比作一场游戏,每一场营销活动过后,柳青都仿佛会上升一个等级,“攻击能力”上升的同时,“抗击打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她感觉不到疲累,每一次都仿佛游戏中“加满了血”的人物,精神饱满地面对一场又一场营销战役。

让交通出行变得更加美好,是柳青的一种情怀,既然如此,索性就将这种情怀放进营销方案当中,于是就有了一场名为“小公司努力让世界变美好”的情怀式营销活动。

柳青相信,好的内容,不炒作也会成为话题;好的企业,不炒作也会成为品牌。于是,2016年1月,“滴滴出行”通过官方微信发布了一段与“滴滴出行”创业故事有关的内容,题目就叫《为什么这支片子让滴滴CEO泪流满面》。

看过这条微信的人们,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起来,没有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条微信打扰,反而很多人都觉得这条微信非常感人,也十分鼓舞士气。在无形之中,人们对于“滴滴出行”的好感更加深了。

柳青不止一次强调他们“对每一分钱都非常敬畏”,她也认为,“滴滴出行”如今的发展速度已经快得超出了她的想象。不过,她是一个喜欢做大事的人,她曾说:“我们的钱要撑到梦想实现的那天。作为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企业,非常脆弱,像一条小船一样。”

许多人总是好奇,“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合并之后,两家公司究竟各占多少股份,柳青却觉得这并不是重要的事情。之前在高盛工作的时候,她见过太多的老板,也与太多的老板打过交道,她发现稀释股份这件事情很难,用她的话来形容:“就像英雄难过美人关一样。”

她最欣赏程维的理想主义精神,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他就愿意为此付出牺牲。对于他来说,哪怕公司里只有1%的股份属于他,他都会把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

柳青原本就是一个愿意为梦想牺牲的人,在程维的影响下,她也真的成了一个始终保持激情、始终热泪盈眶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