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是老师,是朋友,也是父母

是老师,是朋友,也是父母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盘山高中是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般周末可以回家,而在六盘山高中寄宿学习的学生除十一长假、寒暑假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学校生活。老师,朋友,家长,构成了六盘山高中老师的多重身份。每年元旦的夜晚,六盘山高中的校园里其乐融融。是的,六盘山高中的老师站在讲台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走出教室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父母亲。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朋友父母。

16.是老师,是朋友,也是父母

六盘山高中是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般周末可以回家,而在六盘山高中寄宿学习的学生除十一长假、寒暑假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学校生活。因为离家太远,周末回不去,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既是学校又是家,他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学校的老师既要教他们学习做人、学习知识,还要操心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朋友,家长,构成了六盘山高中老师的多重身份。

孩子们离开家乡进入新环境,老师们要引导安慰。来自农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许多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不知道出行要走斑马线,不知道怎么乘坐公共汽车,班主任老师就牺牲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带着学生去熟悉去辨别,教他们学会适应城市、学会生活。

高一新生每年入校后,面对新师生新学校新城市,起初都有些新鲜感,但半个月的军训还没有结束,第一次出远门离开父母的他们,就已经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了。他们往往拿起电话,话还没说出口,哭声就已传到了父母的耳朵。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举行各种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化解他们的思家情绪。适应新环境的讲座,不同县域文化、学习方法的交流,教室里的电视节目,校园里的专场电影,宿舍里和学生们的促膝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

等学生熟悉了学校、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后,老师们又组织他们前往附近的森林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游玩、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周末。

孩子们过节了,老师要陪伴。每年中秋节六盘山高中的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学校给全校每个同学发两块月饼、三个苹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教室举行中秋联欢,让学生在关心、温馨、互爱的气氛中度过离家后的第一个佳节。后来学生才知道,老师们为了他们不想家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直到晚上很晚时才给爱人和孩子打去一个迟到的问候电话。2004年至2008年的中秋节,高一学生都记忆犹新。皓月当空,秋意凉凉,银川市行政中心前一千多名新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欢聚在人民广场,他们与老师们一起载歌载舞,欢度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佳节。吃着月饼、苹果,在洋溢着暖意的秋夜,来自学校、老师的关心、照顾,化解着这些第一次走出大山远离亲人的孩子浓浓的思家之情。

就读于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的袁贤龙同学2011年9月12日在给母校的信中回忆说:“在母校的第一个中秋节,第一次离家,心中积压着浓浓的思家情,似乎听不得见不得一丝触动人心那根弦的事,我渴望家的温暖。母校真的让我很感动,中秋佳节,校领导、老师们不惜放弃全家团圆的时机,陪伴着我们,一起吃月饼,一起看月亮,一起诉心愿。我忍不住掉泪了,我感谢母校给我的温暖,给我以家的幸福。”

每年元旦的夜晚,六盘山高中的校园里其乐融融。各班的教室里灯火辉煌,教室布置得光彩耀目,全班学生与所有任课老师欢聚一堂告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台上,节目表演正在进行;台下,电磁炉上学生们亲手学着包的饺子热气腾腾,每个人一碗。五彩斑斓的教室,冒着热气的饺子、歌声、电视声,奏出了一首师生和谐欢乐的迎新曲。

学校的管理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有的住在校内集体宿舍,有的住在校外,他们的家里都有妻儿老小,但他们几乎每个晚上都来学校、到班里,晚上住在学校公寓。有时星期天一大早又赶往学校,看看教室里、宿舍里、食堂里的学生们是否有学习、生活方面的求助,家里难寻他们的影子。对工作过分投入,使他们几乎没时间照顾家里,有时有的老师索性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学校带到班里,孩子也成了班级的一员。

在六盘山高中,从领导到教师,节假日陪伴学生已成惯例,年年这样,届届如此,十年来从未间断。

孩子们生病住院,老师要陪护。学生一年四季寄宿在学校,难免有头痛脑热的、磕磕撞撞受伤的、得急性疾病的……这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一旦生病学校医务室无法治疗时,班主任、任课老师就得肩负起学生父母的义务和责任打车送医院,挂号检查,办理住院手续,垫付医疗费,彻夜陪护,第二天一大早还得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全校六千名学生,一年生病住院需要陪护的不计其数。

关心学生学习,照顾学生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这种特殊环境成长起来的老师,他们的身上几乎每年每届都有无数个感人的故事。2010年新生入校不久,高一(5)班的一名学生生病,来自大山的孩子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在大城市看病。班主任许峰老师就用自行车带着他去医院。老大夫开诊断书时不假思索地问:“儿子多大了?”许峰与学生相视,会心一笑。2006届高三(1)班的一名同学,常常半夜不明原因地休克,班主任杨惠军老师每次都要把她从四楼背下来,然后打车送医院。数九寒天,半夜三更,接诊的大夫看着满头是汗、焦急不已的杨老师,还以为眼前的姑娘是他的女儿。

2006届高二(11)班的一名学生住院做手术,班主任张玉垂昼夜守护在病床前,预付了四千多元的医疗费。有好多学生家庭特别贫困掏不起医药费,老师只能垫上,事后有些学生能还上,但有些学生还不上,老师只是说以后你挣工资了再还我,便永远垫支了。高二(5)班的一名同学小腿骨折,不能蹲着上厕所,政教主任王生银二话没说,腾出自己的宿舍给他住,并安排其他同学长期给他打饭、补习功课。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生病需要中医调治,家在三百多公里以外原州区的他,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处于回家治疗和留校复习的两难境地。班主任姚晶莹老师不假思索,把这名学生带回了自己的家,上班、做饭、熬药,紧张忙碌中,仍精心照顾学生,直至他身体痊愈。这名学生考入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每每说起这件事时,他总是心潮澎湃。

一片丹心育桃李,十年春秋写爱心。老师们把爱的阳光洒向了六盘山高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住在公寓,老师要管护操心。六盘山高中不仅要让孩子们学得好,还要让他们生活好。学校以年级为单位,从周一到周日,每一天每一时间段都安排了相应的值班领导、教师。中午,当学生走出饭厅,睡到了床上,公寓内外一片安静,晚上,十一点半以后,等到学生酣然入睡后,值周的领导和老师才能走出学生公寓的大门,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回家的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年如此。以至每年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老师一开始都不解地问:在这所学校除了教书上课当老师,还要管学生吃饭睡觉当父母?

是的,六盘山高中的老师站在讲台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走出教室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父母亲。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朋友父母。他们身份双重,甚至身兼几职,就连公寓管理人员也不例外。

公寓管理员提玲华、冯杰等老师,对学生母亲般细心周到,一年四季在值班室为学生准备了针线包,给学生缝补衣服。她们以一个母亲的柔情关爱着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建校初的几年,绝大多数孩子家在农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楼房,第一次用自来水,每学年新生入校后自来龙头就接二连三地被掰坏。坏了修,修了再坏,常常一个月之内要换近百个水龙头。对此,她们没有一句责怪的话,不会使用就示范,就手把手地教。从2005年起,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教会学生使用水龙头,教会学生冲厕所。

孩子们学习困难了,老师开小灶。每年会考、高考前,个别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放弃的念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千方百计鼓励这些学生树立自信拼搏到最后一刻,是老师们共同的心愿。建校以来,每年会考、高考没有一个学困生因为成绩差而被老师、学校放弃。相反,老师们课后牺牲休息时间,按照学校的要求“满腔热情地爱护每一个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每一个学生,千方百计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公平相待,精心呵护,实施“人盯人”个别辅导法,一遍不懂再来两遍,两遍不会来三遍……浇树浇根,化人化心,在这样的学校,就是一块石头也会被感化。这一切的背后,老师们付出了多少,只有被辅导的学生们心里最清楚。老师以信任鼓励,目送着这些孩子走进考场,几乎每年会考合格率、优秀率都是全区第一,高考升学率全区第一。

孩子们自控能力弱,班主任要紧盯。在六盘山高中,做科任老师不容易,做班主任更不容易。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管理好眼前这些十六七岁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心服口服。这里的公寓都装有电话,学生们只要领取电话机就可插卡使用,但还是有学生携带手机自制力差的学生,难免上网、聊天、发短信,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有的班主任老师只好一个一个做工作,周日晚上将手机收走统一保管,周六下午发还。周一到周五,家长与学生的联系全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的一部手机如同一个免费的公用电话承载着全班50名学生与数百公里外50个家庭之间的联络。

2005年秋季开学第一周,一名在初中就有晚上上网不回家的习惯的新生,上网时被年轻而细心的班主任马和林老师发现了,马老师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却效果不大。于是,马老师每天晚上十点半晚自习结束都去他的宿舍检查。一天晚上,十一点过了这名学生的床上还是空荡荡的,马老师知道他去网吧了。马老师赶到网吧时门已反锁,他只好又回到宿舍等待。天亮了,这名学生回来了。他推门进来发现自己的床上有人,像班主任,揉揉眼睛走近一看,果然是班主任!学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感动,他羞愧……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他们舍弃了今天。六盘山高中的领导和教师的暑假是短暂的,他们忙完了一学年,又立即投入到招聘教师、招生宣传、录取、军训等工作中,这些工作的结束之时,就是新学年的开学之日。每年大部分教职工来不及休整,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部分管理干部和老师即使在别人正常休息的周末,甚至节日也不能休息。

他们身居首府却很少逛街、休闲、游玩,一年四季围绕着家—教室—办公室运行。加上长期与山区孩子、家长打交道,深知这些家庭的贫困,也常被山区家长的憨厚诚实、不甘贫穷尽力供养子女学习成才的精神所感染。耳濡目染,老师们也成了生活在首府的山里人,只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他们长年以校为家,把满腔的热情化作滴滴甘露,融入了学校的每一项工作,融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带两个班语文兼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的冯雄老师,父亲肝癌晚期,他周六下班连夜坐最后一班车赶回两百多公里外的海原县,守候在病床前陪伴父亲,尽儿子的一点孝心。第二天下午,又匆匆赶回学校,准备第二天的上课教案。三个月时间,他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十年中,几千个夜晚,每个晚上从七点看新闻联播开始到十点,老师们都到教室值班,辅导学生;每学年四十多个星期,每个星期六全校教职工都放弃休息,与学生一起从早到晚在学校、在教室度过,没有一个教职工为此多一句怨言,为山区贫困孩子付出是他们崇高的追求,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任劳任怨。

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们引路指导。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山区农村,这些孩子由贫困、封闭的乡村突然进入城市,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使得他们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自卑、失落;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围绕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枯燥单调;家长远离身边,一年中只有放假才能回家,孤独压抑;带着过重的家庭期望来这里,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在建校初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经过修改完善形成了现行的《“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是学校层面制定的集体行动纲领,它标志着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被纳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

《“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规定每个导师“分别指导本班不同层次的几个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每周与学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记录,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

看似一堆空洞的规定内容,它却饱含着学校对这些来自山区孩子的关爱之情,寄寓着学校对这些孩子成长发展的无限期望。事实证明,这种学生管理“承包到人”的方式,增进了师生友情,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催化心中的坚冰;一缕柔情关爱,可以浸润学生的灵魂。“来到这么好的学校,面对这么好的老师,我如果不好好学习,就真对不住这里的老师了!”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

学校的关怀,老师们的爱,孩子们铭记在心。在六盘山高中学习的三年,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感染着这些十六七岁的山里孩子,尤其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老师的爱、班主任的付出,他们铭记在心。首届招生那么艰难,到第二届招生时却异常顺利,因为学生们在学校招生的老师还没下到基层做宣传时,他们已经把母校宣传得家喻户晓、令人向往了。

2006年和2009年同心县城、西吉县城的街道挂着醒目的横幅,庆贺吕振洋、马世龙考入北京大学;2012年隆德县城的街道挂着庆贺齐苗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横幅……这些横幅没有一条是学校的宣传,都是学生家长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兴奋和感激而制作的。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六盘山高中的教职工既是施爱者,也是知恩者,六盘山高中的学生是受恩者,更是懂得感恩的人。学校把这种优良传统,如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她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2006年首届高三学生毕业到现在,每年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发言,面对几千名师生,当每次讲到学校对他们的恩情、老师对他们的培养时,他们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边讲边哭,台下的学生也跟着哭。学生们流出的是对母校深情依恋的泪水,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激的泪水。

十年来,毕业了八届学生,有10409名学生走出了六盘山高中的大门,其中7403名考入了二本以上的大学。他们身在高校,心系母校,高校与高中老师强烈的反差促使他们每学期都要写给母校无数封信,信里充满了对母校的留恋与感激。据不完全统计,不算寄给老师本人和其他部门的,光是邮寄给学校政教处的信就有近千封。随便抽出手头的几封,浓浓的感激之情就显现在眼前:

“在母校三年,母校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太多。在六盘山,老师要承担父母与老师的双重角色。老师迎着最早的一缕晨曦甚至披着星星同我们跑早操,呵护我们安睡后才戴着月亮回家……在六盘山,不会因为缺少生活费而影响学习,老师的关怀无微不至,令人难忘。千言万语,凝成一句:感激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石立强)

“直到现在,还非常怀念六盘(山)的早操,六盘(山)的教室,六盘(山)的食堂,六盘(山)的操场,六盘(山)的宿舍,更怀念六盘(山)的老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徐晨忠)

“六盘山高中给予我太多太多,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表达。一切都是新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我又有好多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我有一种六盘人的吃苦精神,我坚信我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收获。”(江西财经大学杨昭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正是这样一支师德高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心里只装着学生、舍小家顾大家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在教学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赞誉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儿女对待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上下齐心协力、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作崇高事业追求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将感恩深植于学生心田,赢得学生爱戴、家长称赞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能够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给予他们如此深厚的感情,在学生心底留下如此深刻的成长印记的教师队伍……才使得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感动不已,奋斗不息。

历史流千古,爱心铸辉煌。“我们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我们像爱护自己的家庭一样爱护学校,尽职尽责,不遗余力;我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事业,创造价值,追求永恒。”教师们的铮铮誓言,让我们找到了学校短短十年中奇迹般发展壮大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