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的构成

文化的构成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这些地域亚文化一经形成,反过来就会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法制秩序、社会风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地域亚文化,对于认识各个不同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面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文化是指一种否定和排斥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主流文化的文化。
文化的构成_现代社会

三、文化的构成

文化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文化的构成作不同的分析。

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性质,可以将文化划分为以下三层结构:

(1)外层。即物质层。是经过人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是在自然物上打上的人类意志和活动的印记。它所反映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技术水平。

(2)中间层。即心物结合层。是指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精神产品的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它们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如:组织、制度、理论等。有人将这一层次的文化称为制度文化。

(3)里层。即心理层。包括人的价值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精神等,有的学者将这一层文化称为“深层文化”,它们是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最主要的内容。

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可以将文化分成如下三层结构:

(1)文化特质。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单元。如中国人的筷子、姓名,日本人的和服,蒙古人的蒙古包,等等。文化的差异是通过文化特质体现出来的。

(2)文化结丛(文化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因为文化特质往往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其他的特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历史上,一种文化特质产生出来后,伴之而来的会产生许多相关的文化特质。如:一些部落或民族最初学会了驯马,随着马文化的出现,就出现了一组以马的功能为基础的包括了许多马文化特质的文化丛。如马棚、马鞍、马车、驯马技术等等。又如,各个民族的嫁娶方式,也都是由多种文化特质组合而成的文化结丛。

(3)文化模式。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它可以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模式,如日本文化,中国唐文化等;也可以指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如我国的特区文化;也可以指一种更大范围的跨民族地域文化,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等。

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F.本尼迪克特(Ruth Fulton Benedict,1887—1948)的研究。1934年,她出过一本有名的著作——《文化模式》。她在书中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她通过分析北美印第安人的守护神灵观念发现,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一种主题,一种主导观念,它把各个分散的文化元素组合起来之后便形成了某种文化模式。

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出:任何文化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都在功能上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的一致性,任何文化元素如果不和一定文化模式相适应就不会被该文化模式所接纳;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围绕着一种中心观念而形成的。只要这种中心观念不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文化模式就很难发生变化。

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类。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曾经是主文化;在美国,西欧移民的文化是主文化。

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上的文化。一般指的是具有某一地区性色彩或某一群体性色彩的文化。如美国社会中的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等。

在统一的中华文化里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地域亚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指的是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丛连接所构成的有机体系”,而认定或界定特定文化区域的依据则主要是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气的异同。由于各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在长期演化中所面临的机遇与要素集成(包括地理条件、经济形态、距离中央政权和中华文化中心的距离远近等)的不同,这些地域文化彼此相互区别,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较典型的有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八闽文化、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这些地域亚文化一经形成,反过来就会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法制秩序、社会风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地域亚文化,对于认识各个不同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面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般情况下,主文化与亚文化能够共存共荣,两者并不一定是一种互相排斥的关系。如:“儒、释、道”的“三教文化”在中国社会就可以共存,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共存共荣,等等。在一定条件下,主文化与亚文化有可能互相排斥并发生相互转化。如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旧中国属于亚文化,在新中国就成了主文化。

当亚文化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时,它就成了“反文化”。反文化是指一种否定和排斥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主流文化的文化。如美国社会中的嬉皮士等等。

人们通常把主文化视为应当肯定的文化,而把反文化视为应当否定的文化,其实不一定。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曾经处在反文化的地位上。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的一些思想观念,也曾经被我们看成反主流文化而受到批判。因此,判断的标准应当看文化本身的性质。凡是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不管是主文化还是反文化都应当得到肯定;反之,则应当予以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