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年发展的实证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年发展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社会科学》从1979年的100页左右扩版到现在的256页,中间页码做过几次调整。这些都为近年来法学研究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一过程让《甘肃社会科学》及法学栏目走向了全国,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为提高。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年发展的实证研究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发展的实证研究

杨文德

一、《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发展特点的实证考察

1.法学类文章篇数总体呈递增态势;栏目设置从无到有,从不定期、混合到常设、独立

表1 《甘肃社会科学》30年法学类文章篇数统计表

img37

说明:(1)《甘肃社会科学》1979—1982年为季刊,1983年以后为双月刊。(2)《甘肃社会科学》从1979年的100页左右扩版到现在的256页,中间页码做过几次调整。统计的文章篇数为绝对数。(3)有些法学类文章被排到了其他栏目,在统计时一并计入。

从表1可以看出,30年来法学类文章篇数落落起起,总体呈递增态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1998年,这20年共发文96篇,年均发文4.8篇,其中形成了1986年7篇和1995年13篇两个明显的拐点。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但直到1988年才开始试行。当年有1篇原创文章,2篇论点摘编(未计入统计数据)就是谈企业破产法的。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年有4篇文章是谈市场经济相关法律问题的。第二阶段为1999—2003年,这5年共发文109篇,年均发文21.8篇。1999年3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载入宪法。1999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并与同年11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这些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法学研究,当年发表的23篇文章中,“法治、依法治国、程序、行政诉讼、商标、著作权、专利、证券法”等等或宏观或专业的法律术语成为关键词。第三阶段为2004年至今,其中2004—2008年这5年共发文273篇,年均发文54.6篇,实现了跨越式突破。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以及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等等。这些都为近年来法学研究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法学栏目的设置也相应地从无到有,从不定期、混合到常设、独立。其中,1979—1998年,不定期、混合设置法学栏目,这期间创刊初期的几年什么栏目都不设;1999—2003年,定期、混合设置法学栏目;2004年至今,定期、独立设置法学栏目。

2.作者队伍从院内、省内扩展到全国

表2《甘肃社会科学》30年法学类文章作者分布抽样统计表

img38

说明:(1)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为三个阶段进行选样,以各年代发文较多年为抽样年份。(2)为便于区分,省内篇数未含院内篇数。(3)由于《甘肃社会科学》自1995年第1期开始标注作者单位,之前的统计仅依互联网搜索为准,可能个别有出入。(4)有多个作者的,以第一作者单位为准;个别作者流入其他单位的,以发文时所署单位为准。

从表2可以看出,30年来法学类文章的作者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创刊伊始主要刊登院内、省内稿到现在主要依赖省外稿源支撑。其中,2003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当年的院内、省内稿和省外稿大体相当,省外稿开始略高于两内稿,从2004年以后省外稿持续大大高于两内稿。具体来讲,院内稿基本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范围内;省内稿随着一些法学研究人员的流失,略有下降;2003年以后随着期刊总体容量的增大和客观上法学研究的繁荣以及对法学栏目的重视,省外稿连续保持在较高的比例,成为法学栏目的主体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一过程让《甘肃社会科学》及法学栏目走向了全国,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为提高。但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地方社科期刊传播地方性知识,引领和扶持地方社科研究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社会实践的作用,又成为一个问题,所以如何找到全国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契合点,既实现反哺地方性,又能面向全国,这成为当下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推出了一批法学名家和区域知名法学学者的稿件,有力地推动了法学栏目的发展

表3 《甘肃社会科学》30年法学栏目法学名家和区域知名法学学者统计表

img39

说明:(1)法学名家的选取以担任博士生导师、担任学会会长或副会长以及至少在法学二级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为依据;(2)区域知名法学学者的选取主要依据在省级区域内具有教授职称(或相当职称)、担任省级学会会长或副会长、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在本区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

表3所计,具体而言,1979—2003年这25年间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过文章的法学名家主要有刘瀚、华友根、陶景侃、吴文翰、杨树明、王河、赵可、周林彬、柳经纬、宋才发、廖中洪、胡玉鸿等12人;区域知名法学学者有陈志刚、任先行、杨森、刘延寿、宋浩波、龚明礼、魏宏、王肃元、张谦元、李玉基、江合宁、蔡永民、任尔昕、杜睿哲、李玉璧、张光杰、冯玉军、徐泉、吕明瑜、王斐弘、张朝霞等21人。

2004—2009年6年间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过文章的法学名家主要有齐爱民、孟勤国、刘士国、徐静村、杨宇冠、李开国、程汉大、徐学鹿、冯果、崔勤之、李永升、张玉敏、李步云、邵沙平、周林彬、程信和、季金华、文正邦、郭道晖、许明月、李昌麒、章剑生、吕忠梅、陈金全、廖益新、王欣新、高永久、孙佑海、夏吟兰、陈苇、王歌雅、蒋月、符启林、颜运秋、姚辉、徐海燕、董安生、刘俊海、江平、胡光志、李玫、吴越、谭世贵、董保华等44人;区域知名法学学者有张晓君、冯乐坤、吴清旺、章礼强、衣家奇、苟军年、李伯侨、张谦元、熊志海、徐泉、熊进光、吴高庆、宋宗宇、何炼红、孙鹏、孟庆瑜、刘光华、王勇、曾涛、喻名峰、李昌林、任尔昕、贾登勋、蒋超、史玉成、冯玉军、俞树毅、江合宁、王肃元等29人。

当然上述统计,可能有疏漏,也可能有分类不准确的地方,但从总体上反映出《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从创刊开始就注意团结和聚拢优秀的作者队伍,有着良好的历史根基和历史传统,尤其是近年来继往开来,强化组稿、约稿工作,使得法学名家和区域知名法学学者的稿件大幅度攀升,作者群效应明显,有力地助推了法学栏目的发展。

4.扶掖了诸多中青年学者

以表3中2004—2009年时间段为考察对象,6年中法学名家和区域知名法学学者的人数加上1个作者发表多篇文章的情况,这一群体总发文将近100篇。参照表1的统计,每年发文按54篇计,6年共324篇。这就意味着知名学者群体约占总发文的1/3,而剩余的2/3版面主要被中青年学者群体占用。下面仅以曾发文3篇以上的中青年学者为抽样对象,看看他们的变化。

表4 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法学类文章3篇以上的中青年学者及其现职一览表

img40

续上表

img41

说明:(1)中青年的年龄界限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界定,在我国的不同领域也有不同界定。本统计以国家统计局的界定为准,即15~34岁的人为青年,35~59岁的人为中年。(2)有的作者发表了非法学类文章,不计入统计。

表4仅以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3篇以上法学类文章的中青年学者为统计对象来说明本刊对他们的扶掖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从表中不难看出,在符合统计抽样条件的17人中,时为本院的作者为6人,占了35%,人均发文约6.8篇,有力地支持了本院法学研究人员的研究,为院内作出了积极贡献。事实上,在本刊发表了1篇或2篇法学类文章的广大中青年学者,也得到了本刊的大力扶掖,尤其是2003年以后的一批博士研究生,或取得了博士学位或晋升了高一级职称或担任了相关单位的领导职务,甚至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在相关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全赖本刊,但与本刊一贯积极扶掖中青年学者的办刊风格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5.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栏目特色和栏目方向

结合综合类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特点,《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逐渐形成了注重问题意识、注重宏观立意、注重对策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注重学术争鸣等选稿用稿风格,并逐渐形成了以法理学、经济法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用稿方向,在犯罪学、法经济学、西部法治、经济法理论等几个点上持续刊登了大量成果,其中有不少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对于栏目特色的形成和栏目凝聚力的增强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注重问题意识:一方面,自2004年第5期开始,基本坚持每期围绕一个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一个专题进行集中讨论,并在选稿布局上力求有不同单位、不同学派的学者共同参与,从不同切入点、不同视角对某一问题进行相对集中的探讨。据统计,2004—2009年共刊登此类专题17个52篇文章。另一方面,在单篇文章的选用上,也特别注重选题的问题意识。

注重宏观立意:作为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在学科布局、版面分配上均要受制于多科性的限制。从法学栏目的选稿来讲,不可能像法学专业性期刊那样可以刊登大量诸如对某一法条的探讨、对某一制度个别细节的探讨等等微观的、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而更适合发表围绕重大选题小处着笔宏观立意的研究成果。本栏目刊登的文章绝大部分都符合这一用稿方向,不再赘例。

注重对策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敏锐的时空性,其理论研究的基点在于大量的实证调查,理论研究的目标旨在拿出对策,解决问题。近些年来,学界功利色彩和浮躁之风甚嚣尘上,一些所谓的成果假、大、空、散,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甚微。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负有遏制此种风气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基于此,我们在选稿用稿上特别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强调建构性的对策性研究,倾向性地扶持这类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注重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是辩法析理,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展开的很好的形式,自由、客观、健康的学术争鸣有利于严谨文风的养成和不同学派的形成。在这方面我们陆续刊登了一些文章,诸如,2003年第3期许春清《法的本质:新阶级意志论的局限性及其补正》,2005年第4期陈茂昌《行政复议宜代之以司法审判》,2006年第4期刘光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反垄断法——我们如何来破题?》,2007年第6期刘晓林《“〈唐律疏议·户婚〉无死刑”辨正》,2009年第1期李昌庚《经济法视野下的“毒奶粉”事件之思考——兼再论“转轨经济法学”等类似观点不可取》,2009年第1期胡光志等《免检制度何去何从?——免检制度的存在依据和改良思路》,2009年第3期吴双全等《“人权与中国传统”论争中的若干前设反思》,2009年第4期刘显娅《从行政法角度质疑英国政府的三权分立》,等等。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今后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栏目特色的培育上,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宏观的“注重”,还根据法学学科二级学科较多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培育了犯罪学、法经济学、西部法治、经济法理论等学科方向,刊登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优秀稿件,凝聚了诸多优秀作者。(见表5)

表5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重点培育学科及发文篇数统计表

img42

6.社会影响力稳步提高

学术期刊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提高通常指该栏目能刊登优稿、凝聚人气、富有创意、特色鲜明,受到学术界、期刊界乃至实务部门的普遍认同,对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作出了一定贡献、产生了较大反响。社会影响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用量化的方式准确考量。但它又不是不可捉摸的,作为学术期刊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当下可以用转载(摘)率、引用率、获奖情况等几项指标进行相对的评价。

说明:(1)由于1999年以前的转摘情况无法查实,仅以1999—2008年十年的情况为依据做了统计。具体转摘情况见各年份原刊有关刊期的公布。(2)由于当年的转摘量中大都存在上年的文章转到当年的情况,所以转摘率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数据,甚至有时候更能说明上年的情况。(3)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部报告显示,2006年转摘量在全国2797种相

表6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类文章1999—2008年转摘率统计表

img43

关期刊排名中跃居第31位。

说明:(1)共计23篇,其中2006年7篇,2004年4篇,1998、2002、2005年各3篇,2003年2篇,2001年1篇。(2)查询时间为2009年8月15日。

另外,获奖的如2008年第2期史玉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对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思考》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第1期李昌庚《经济法视野下

表7 《甘肃社会科学》法学类文章30年被引频次10次以上文章统计表

img44

的“毒奶粉”事件之思考》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学术论文大赛中获奖,2007年第6期王甜甜《论我国广告审查法律制度的缺欠与完善》获中国政法大学第四届“学术新人”论文大赛奖等,不一而足。

二、《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稿件良莠不齐,栏目特色依然不显明。

(2)在“甘肃”“社会科学”开设法学栏目的比较劣势、区位劣势明显。

(3)西部法治论坛的开设与地方性稿源不足以及期刊的全国性评价间存在矛盾。

(4)与法学界交流偏少,尤其是缺乏互动性专题交流。

(5)版面的局限性与用稿机制、用稿标准的制度性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栏目的总体策划。

三、新形势下《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发展方向

新形势:国际国内期刊竞争白热化,新闻出版业转体改制、产业化发展,坚守学术和应对期刊评价的冲突与平衡,单位断奶与期刊以刊养刊。

总体思路:运用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先进手段、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促进综合类学术期刊优势栏目大发展,推动期刊整体的良性发展。

具体思路:

(1)在综合类期刊的多学科中找准法学栏目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培育法理学和经济法两个学科方向,在专题研究、实证研究、学术争鸣、西部法治几个点上力争持续接力性培育。

(2)加强紧贴当下法治实践热点、难点的选题策划。

(3)争取内外环境,多渠道加大向知名法学专家和中青年新秀两个层面的约稿力度。

(4)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寻找和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独特成果,诸如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勇于支持和引导新的学派。

(5)处理好地方性与期刊面向全国的关系,适时的眼光向内,培育和推出优秀的区域法治研究成果,凸显栏目特色。

(6)继续强化培养、凝聚作者群,重点挖掘和扶持一批思想敏锐、笔耕活跃的中青年法学学者。

(7)多方面争取机会,增进与全国、区域、地方等各层次法学界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敏感捕捉信息,进行策划、组稿、约稿工作。

作者简介:杨文德,生于1981年,男,《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