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一系列先行工作使甘肃的循环经济得到了优先发展。近年来,甘肃在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繁荣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经济发展基本是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道路走过来的,如果不尽快转变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甘肃省作为第二批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本文通过“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了当前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销售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首次正式出现于1994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它遵循“避免—减少—再利用—限期处置利用”处理程序,要求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利于保护环境与减少公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重要特征,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物质流动全过程中控制污染,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或使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三)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原则

循环经济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控制废弃物的排放,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此原则主要针对过程;“资源化”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类型

循环经济按其循环范围不同分为企业内循环,企业间循环和区域内循环三个类型。一是企业内循环,即按照生态经济效率原则,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物质(能源)和从企业排出的污染物总量。要求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企业间循环,即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是把不同的企业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要求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和经济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工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三是区域内循环,即经济区域内的循环。它不仅包括区域范畴内的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消费之后的生活废弃物回收领域,还包括企业层次的循环、产业园区的循环、区域内城市和农村的循环。

二、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甘肃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基础工作比较扎实。2004年以来,甘肃循环经济工作就已开展,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开展了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建立了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循环经济管理或协调机构。各示范市、区按照产业耦合、特色明晰、规模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先后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措施。同时,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方面给予了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上的倾斜。这一系列先行工作使甘肃的循环经济得到了优先发展。

(一)从减量化发展情况看,减量成效显著

近年来,甘肃减量化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0吨标准煤,能耗水平比上年降低了3.40%,比2005年降低了20.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降低了7.94%,比2005年降低了34.87%;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为2445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上升了2.01%,比2005年降低了3.38%。随着能源产出率的逐年提高,单位产值能耗明显降低,减量化成效显著。

(二)从废物排放情况看,排放量有所减少

从减排方面看,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量为5124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35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32%,比上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0.3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76万吨,比上年减少了500吨,比2005年减少了1.4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5.18万吨,比2005年减少了1.0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1.38万吨,比上年减少了0.93万吨,比2005年减少了29.62万吨。全省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从循环利用情况看,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

循环利用是针对过程而言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近年来,甘肃在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甘肃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6.28%,比上年提高了12.9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6.85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6.69%,比2005年提高了40.16个百分点;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率为50.63%,比2005年提高了21.95个百分点。

(四)从环境优化情况看,环境质量略有改善

优化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甘肃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环境质量略有提高。2010年,全省烟尘排放量达到16.31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0.13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0.14万吨,说明近几年烟尘排放量并没有减少;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2010年为37.95%,比上年提高了5.58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20.7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6.8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8.12平方米,年均增长23.6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略有提高,由2005年的57.45%提高到2010年的58.58%。综合来看,甘肃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有限。

三、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很多。有静态评价方法,横向比较的方法,动态评价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动态评价方法不但可以进行相同区域的动态比较,还可以将其扩展为不同区域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下面我们选用动态评价法对甘肃近几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体系的选取

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体系的选取,必需能够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的沈强等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和应用》一文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体系,从指标的设置到权重的大小均符合循环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也适用于甘肃,所以本文选用此指标体系做为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分析的基础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权数分布表

img85

(二)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分析

根据上述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本文测算了以2005年为基期的2006~2010年甘肃省循环经济定基发展指数及环比发展指数(具体见表2)。结合表2数据及图1、图2,对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表2 2006~2010年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类指数及综合指数

img86

img87

图1 2006~2010年甘肃循环经济定基发展指数图

img88

图2 2006~2010年甘肃循环经济环比发展指数图

1.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缓慢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从图1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总指数保持了平稳增长,由2006年的1.0543增长到2010年的1.3285,年均增长5.85%。从各分类指数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较,减量化指数增长了19.52%,循环利用指数增长了50.81%,环境优化指数增长了31.52%,循环支撑指数增长了29.55%。说明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循环利用方面成绩突出。但从环比发展指数图来看,“十一五”时期,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较慢,发展速度呈趋缓态势(具体见图2)。

2.减量化发展处于平稳慢行状态

从图1和图2的减量化发展指数曲线看,减量化发展定基指数增幅平缓,环比指数增幅呈下降趋势,在循环经济的各类指数中发展最慢,从图2看,2006~2009年环比指数曲线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由2006年的3.91%上升到2008年的4.19%,到2010年又回落到1.23%,其发展速度呈逐年回落态势。说明在甘肃当前的经济结构情况下,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还有一定难度,同时也说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在甘肃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3.循环利用方面取得快速发展

在支持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类指标中,循环利用类指数提升最快。2010年比2005年增长了50.81%,年均增长8.56%,循环利用对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的贡献最大。具体来看,2006~2009年,循环经济在循环利用方面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在9%以上,到2010年循环利用指数增幅明显下降,仅比2009年增长了0.77%。主要是因为前几年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而2010年水的重复利用率下降。

4.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之一的环境优化指数,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波动较大,从定基发展指数图看,由快速上升转为缓慢上升,2010年,甘肃环境优化指数比2005年增长了31.52%,年均增长5.63%;从环比发展指数图看,由2006年的0.9544上升到2007年的1.231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0.9846,在2010年又有所反弹,达到1.0356。说明甘肃的生活生产环境在逐年改善,而且还有很大的待改善空间。

5.循环支撑指数呈减速发展态势

“十一五”时期,循环支撑指数年均增幅为5.31%,比循环经济发展总指数低0.54个百分点,对循环经济发展总指数的贡献较小。从图1、图2看,循环支撑定基指数从2008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走势;从环比发展指数看,循环支撑指数呈大幅波动走势,由2007年的1.2316下降到2008年的1.0067,2009年略有回升,2010年又降为0.9984。循环支撑指数的大幅波动,主要是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的波动较大所引起的。新技术的开发和投入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这方面投入的不足将大大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说明在新能源的开发和投入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甘肃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产出率低

甘肃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但是资源的优势,没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反而形成了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7%。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4367.6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5923.1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28%。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速相对较低,但与全国先进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的能源产出率还是相当低。从表3看,2005年,甘肃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26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7倍;2010年,甘肃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0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倍,是能耗最低的北京市的3.09倍。2005年甘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4.99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8倍;2009年,甘肃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53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3倍,是工业能耗最低的省份广东省的4.36倍。纵向比,甘肃能源的产出率有所提高,但横向比,差距很大,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产出率,能源产出率低成了制约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3 2005~2010年甘肃与全国生产总值能耗对比表(等价值)

img89

(二)环境压力较大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甘肃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第一,水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1241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4.00%,比2005年增长了17.18%。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5352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588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32%,说明仍有大量的未处理和不达标的废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使生活和生产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6252亿标立方米,比2009年少排62亿标立方米,比2005年多排了2002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达16.31万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多排0.13万吨和0.14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总量达9.81万吨,比2009年多排0.65万吨,比2005年少排2.5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55.18万吨,比2009年多排5.15万吨,比2005年少排1.0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26吨,比2009年多排0.89吨,比2005年减少了7.37吨。废气、烟尘的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空气污染严重。

第三,固体废物污染加重。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745.5万吨,比2009年增加18.89%,比2005年增加了66.54%。其中,危险废物34.00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62.37%,比2005年增长了10.72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46.38%,部分危险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表4 2010年甘肃规模以上六大高载能行业能耗情况表

img90

img91

(三)产业结构对资源压力大

甘肃省多年来形成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消耗较大,而且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占绝对地位,在工业中,六大高载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甘肃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耗占73.89%;而六大高载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和工业用水量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90.97%和91.47%,也就是说,六大高载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7.22%。从表4看,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总产值能耗为0.93万吨标准煤/亿元,而六大高载能行业单位总产值能耗为1.21万吨标准煤/亿元,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产值能耗30.1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产值水耗为96.98万吨/亿元,而六大高载能行业单位总产值水耗为126.96万吨/亿元,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0.91%。以六大高载能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给循环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

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科研实力并不落后,可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拉大,近年来甘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图3看,甘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在逐年拉大。近5年,甘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左右徘徊,而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已接近2%。科技投入的不足制约了甘肃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甘肃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3 R&D经费相当于GDP比例对比图

优化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目前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并不是没有污染,污染了就得治理。而相对于快速增长的GDP,甘肃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不足。从图4可以看出,甘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水平则呈上升走势。2010年甘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0.6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66%,相差1.04个百分点。

img93

图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对比图

五、对策建议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使循环经济在甘肃得到更好地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循环技术为支撑,其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几年,甘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资源的产出率低,与全国及其他先进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甘肃作为首批循环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份,并将于2015年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省份,如果不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的产出率,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值将很难实现。所以政府应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与企业合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能源消费量

产业结构调整是甘肃喊了多年的老话题,因为甘肃“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与“三二一”的理想结构还有一定距离,要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不是件容易的事。甘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关键在于产业结构,难点也在于产业结构。传统的高载能产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不尽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六大高载能行业为核心的工业能耗就很难降低。这方面,政府要加强引导,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在今后新项目引进中要考虑全省的经济结构,对投资高能耗企业要加以限制,通过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

(三)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近几年,甘肃的空气、水污染及固体废物排放量在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在加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一些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排放在自然环境中,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加重了环境污染。说明甘肃在污染防治方面相对滞后,同时也说明防治的空间很大。建议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引导和监督,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防污治污,以进一步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水平,防止其过早地变为废物而污染环境。

(四)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人们只有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价值,才能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大发展中。人们的环境意识来源于正确的环境知识和觉悟,政府应该通过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的环境资源和法律知识,定期发布甘肃省环境资源现状公告等方式,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而认可循环经济,并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这项重要工作上做大、做细,通过宣传将循环生产和节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循序渐进地、全面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 钱兰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