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岳 青“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是1991年由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岳青。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主编岳青,全书约20万字。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是当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研究,基本上属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范畴。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研究的特殊领域。
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

岳 青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是1991年由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岳青。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主编岳青,全书约20万字。

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是当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探索民族地区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区域社会进步,既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又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一,西北居住着2000多万少数民族,有两个自治区,13个自治州,19个自治县。这些自治地方分布在大西北80%左右的地区,它是中国极具战略地区的疆域。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和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特点和不发达现状,使社会变革的程度和过程显得更为复杂,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更加尖锐激烈。这一国情,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特别关注。其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民族地区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势头,如不及时扭转,有可能成为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隐患。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西北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大都着眼于经济、文化或宗教等专题方面,诸多成果很难提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系统的、切合实际的科学思路。有鉴于此,1991年6月,经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将本课题正式列入该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该项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一书(1994年6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书详细描述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的总体特征;客观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了整合社会关系,重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机制的对策;论述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模式。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所获得的主要认识是:

1.繁荣民族经济是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从历史纵向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40多年间,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和过去相比得到了长足发展,总体水平已今非昔比。正是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区域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还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贫困也远没有消除。由于经济的贫困,社会系统中的不同层面都处在于此相关的特殊矛盾之中,其效应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往复不已的循环状态。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社会稳定机制是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社会稳定。因此,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从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开拓商品市场,促进沿边开放等途径入手,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与繁荣。

2.尊重民族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社会文化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化关系的互动起作用。协调的文化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黏合剂,相反,不协调的文化关系则成为各种摩擦和冲突的直接因素。文化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运动系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各文化单位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我们的任务是掌握文化关系的互动规律,并能动地去调节它,以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社会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各文化关系错综复杂,从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上讲,调节文化关系的任务更为艰巨。尊重民族文化,协调民族关系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创造条件。

3.协调的民族心理是社会稳定的纽带。人心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社会稳定归根结底是社会行为的有序化、规范化。社会心理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具有双重意义:平衡、协调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稳定的纽带,反之,不平衡、不协调的社会心理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诱因。民族地区在环境封闭、社会多元背景下所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独特而复杂,一般情况下,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处于“静态”,即相对“平衡”状态,但是在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社会心理的常态,远远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民族归属意识,民族自主意识,民族发展意识,宗教意识及维护民族传统意识的增强,原有的社会心理常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对社会秩序产生新的影响。因而洞察群体民族心理的新变化,及时疏导社会心理主流方向,重建社会心理的平衡、协调状态对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4.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以特有的方式或手段,协调和制约人们的活动遵循社会规范,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改革开放,更需要区域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规范和秩序,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就需要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任何地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民事纠纷难以避免,民族地区也一样。诸如生产经营纠纷,草原边界纠纷,生活习惯纠纷,宗教门派纠纷以及婚姻家庭纠纷等时有发生,有的民事纠纷往往引发刑事案件。要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的持续稳定,注重民间纠纷的及时调解,防范、打击各类犯罪,有效应对、治理自然灾害等,都是民族地区社会控制的重要任务。

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研究,基本上属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范畴。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研究的特殊领域。目前,我国对社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已有的社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次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局部的社区发展研究,而且往往更多的关注经济的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本课题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战略取向上,坚持稳定观与发展观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坚持治穷与治愚并重;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结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与之相适应,两种发展相互促进,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整体现代民族文化系统。现代化理论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可以量化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上,它把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体现的社会指标所构成的发展状态和模型,作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参照的目标,并以此比较水平差异。这种对社会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的概念和方法,在民族地区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在民族地区不同的自然生态基础、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意识形态等,有机地构成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客观基础。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就是把现代文明引进这种文化结构之中。发展的过程就是建立整体性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现代文化系统的过程,但它决不是文化替代过程。这种社会发展目标更符合民族地区的内在需要,也更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持久地社会稳定。

该项课题研究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作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这在区域社会建设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对应用社会学的内容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参照。科研过程中把文献资料和社会调研相结合,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的现实效用相结合,力争做到学术性、科学性、政治性、普及性有机统一。本课题的实施者是一支由中青年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有热情、有创劲、有吃苦精神,共同为计划的实现付出了辛勤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