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研究中的范式变迁

学术研究中的范式变迁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研究中的范式变迁——以微观金融学基础研究为例张 维[1]本次论坛关于研究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从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划分为自然现象研究和社会现象研究等。微观金融学强调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在金融活动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所以我想从这个学科发展范式的变迁去借鉴一些东西。
学术研究中的范式变迁_以微观金融学基础研究为例_方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学术研究中的范式变迁——以微观金融学基础研究为例

张 维[1]

本次论坛关于研究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昨天晚上我把与这次会议有关的文章和书翻阅了一下,发现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在学术发展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没有意思了,今天我并不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谈一些想法,而是把我们做研究的一些感悟来与大家做一些分享,以期从我的角度来谈出意义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 言

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从研究的层次划分,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其他机构可能注重应用研究。从研究领域来划分,既可以研究纯粹的自然现象,也有可能研究社会现象,还有其他方面譬如人文哲学艺术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可以有科学的方法,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由此看来,有很多的领域供学者自由选择,学者愿意从事什么领域、采用什么方法以及涉及什么样层次的对象,都可以自由选择。

高等学校较多的是要求学者进行知识理论创新,这也是学校的重要责任。这种基础研究,有人也把它称为学术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发现新的现象,创造新的知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做其他的譬如应用类研究,专注于技术的创新和高科技的开发,这具有明显的应用目的导向。此外,高校老师还会做一些开发性和政策性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用现有的技术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从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划分为自然现象研究和社会现象研究等。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更多的是研究人类和社会的一些规律。跟自然科学相比,人类活动的规律要复杂得多。所以从研究方法来看,有的可能是科学的方法,但还有一些并不是所谓的科学的方法。譬如我在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做交流时,他们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不叫国家科学基金会,而要说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他们看来,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科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有些东西是一样的,当然对象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方法,德国的DFG,也就是德国的国家基金会,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原因,也有自己的一些学科特点,所以我们无法跟他们讲得很明白,但是大家要弄清楚其间的区别在哪里。

二、微观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所谓微观金融学,在西方叫finance,它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国家所讲的金融学的概念。我本人是从事finance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所以对这一点有自己的理解,其他方面学习的比较少,不敢讲的太多。微观金融学强调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在金融活动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所以我想从这个学科发展范式的变迁去借鉴一些东西。

实际上,在这个领域面临很多挑战,科学哲学家们经常这样说: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大量的现象跟所谓的科学理论不相符合时,那么应该根据现象来改革你的理论。2004年,Wallance J.Hopp在管理科学的最好的杂志M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学科领域的研究范畴有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研究行为。在应用科学的领域也是如此,20世纪后20年,学者们陆续观察到了很多的金融异象,这暴露出了主流微观金融学的某些弱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包括行为金融、计算实验金融、金融物理以及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金融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Thaler教授在1999年就曾断言,行为金融学将会消失——因为所有的金融学研究都将遵从行为金融的研究范式。但这只是愿景,还远远没有实现。但无论如何,它预示着某些范畴范式要发生变化。去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大家有很多反思,Nature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经济学需要科学》,它指出金融工程师过分相信那些未经检验的假设和建立模型,为了防止经济混乱,这一切应当改变,其中提到了关于经济学研究的相关方面。这位科学家好像是个法国的物理学家,他提到了有些新的金融经济学研究模式的变化。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主流微观金融经济学的研究依旧遵循着传统的范畴,但“非主流”的现象也值得关注。这里想以行为金融为代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研究的对象系统

一般认为,微观金融的研究主要对象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市场的交易机制等元素组成的系统。其目的是研究这个系统动态运行规律,如资产的定价、风险特征等问题,并利用这些规律对系统进行设计、管理和改进,以使现行系统更加完整。这种金融市场系统的决策分散程度和不确定性程度都是非常高的:投资的决策是由每一个交易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资源约束来分散地进行的,所以其投资结果是非常不确定的。传统的金融问题在于,它将市场上“微观决策者体”的行为过分理想化了(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说”)。如果按照结构主义哲学,当一个系统的各个单元之输入输出关系、单元之间的相互联接关系得以确定之后,系统的表现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系统的超级决策者(如果存在的话)所希望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研究人类参与这种活动的过程中,这种“确定”可能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所谓的输入输出关系或者连接关系是错误的,英文中把它叫misspecification,也就是线性式的理解,本来是一对多的联络,却把它理解成是一对一的联络。二是关系的变化可能是很隐蔽的、随着时间的演化,或者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也就是说关联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造成了非常复杂的系统特性。

不幸的是,研究金融市场系统的传统模式经常受到这种挑战。因此,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建立起来的、扎根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具有优美数学表达的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末遇到了越来越多自身无法解释的“异象”。其实,在个人的股票投资受到损失之后的牛顿早就有一句名言:“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估计人类的疯狂。”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不能把金融市场当成是纯粹理性的或者不理性的,金融市场的运动规律远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行为金融学可以重新回过头来,专门审视今天金融市场中各个“微观决策者”(投资者或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的现实决策模式(而不是规定他们“应当是什么模式”)及其对市场整体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当然,行为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的时候也必须做假定,要求市场系统其他的部分(譬如市场的交易结构)保持不变,而这又给其他领域(例如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者留下了施展学术才能的空间。回顾一下这种研究对象的变化,最早是从亚当·斯密的时候开始,到科学管理主义的泰罗,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把“理性经济人假说”作为最基本的假说来进行研究,把人看作是工具。像我们在电影《摩登时代》中看到的那样,工人就是机器的一部分,没有个体自主的行为,只是一个被设计好的、标准的机械操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人们开始沿着下面的思路来做研究:从司马贺的有限理性到卡尼曼等的行为经济研究,都说明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作为个体的人,其决策行为不是完全理性的和固定的,相互连接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这类系统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行为的适应性调整,这造就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这种视角使得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2.研究的基本范式

作为一种科学,以行为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研究也基本上遵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从“发现现象”出发,到“解释现象”为止。发现现象,既包括发现宏观意义上的市场现实“异象”,也包括观察微观个体的行为特征。解释现象,就是发展理论和假说来阐释所发现的现象产生的根源和逻辑。

这里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研究思想。第一个是简单系统思想,将研究分为“行为发现”、“行为描述”、“模型嵌入”等几个类型阶段。这种研究中存在一种趋势:从提出单个解释的某一种或几种“金融异象”的模型,到获得相对更加统一、基础的理论框架。这也是现有标准金融研究的基本思想。这种简单系统思想,现在面临很多挑战,有诸多争论。第二个思想是复杂系统的思想。M IT的金融学家Andrew Lo在2004年提出所谓“适应市场假说”(AMH),试图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待市场的有效性,从而将行为金融与传统的微观金融经济学整合起来。根据这种假说,要判定市场有效无效,不能在理性和不理性的情况下讨论,金融的投资者个体遵循着一系列简单的启发式规则,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决策行为,这既可以解释市场为什么存在异象,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有效。这就是复杂系统理论。他试图用统一的框架来认识这种现象。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系统单元特性的演化造就了市场的复杂动态规律。因为,按CAS的理论,金融市场是不同的参与者构成的一个体系,这个系统是对外开放的,内部和外部都要进行动态交互,这就形成复杂性,其对应的正是Andrew Lo所说的“适应市场假说”。

我们最近的一个计算实验金融研究工作,似乎初步说明了这种假设。实验一假定全部投资者都是理性的,生成的资产的价格的分布大概是正态分布;此时加入一些非理性投资者形成实验二,则生成的资产的价格的分布就会非常分散;但如果在第二个事实上,再加入一类非理性投资者形成实验三,这时候就有三类投资者,理性的和两种非理性的,结果实验发现,资产价格的分布又有开始向正态分布趋近!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标准的金融经济学来解释表达,但它却无法解释第二个实验的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Andrew Lo的“适应市场假说”可能会更一致地解释真实市场的动态特性。

3.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作为一种科学的主流微观金融学,其研究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演绎和实证的观察的方法。而在行为金融研究中,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都被得到比较多的运用。这三种方法一个是实验,包括真人参与的实验和计算实验,另外一个是实证和观察相结合,第三个是数学的建立模型。基本上所有科学都会用到这三种方法。

在行为金融学里,观察实证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这种方法比较多地用来发现金融市场上的“异象”,也就是说用来被动地观察微观经济主体个体的行为。其数据来源通常都是市场的数据记录(如价格序列、交易账户数据等)和投资者调查数据。行为金融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则源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同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可控条件下对真人来进行行为实验,使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外部干扰,主动地获得关于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特征。但是这种实验往往是微观层面的,而在将微观行为和宏观表象相联系方面,还具有比较多的困难,需要利用理论方法来弥补,而这主要是数学建模方法的用武之地,这也是标准经济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办法。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实证发现的微观个体的行为模型化,并嵌入到市场的宏观方程中去。但是这种思想主要还是遵循简单系统的思想,实际上这遇到了两个基本的困难。首先金融市场往往无法进行宏观层面的实验;其次,个体的行为会随着行为的变化而发生演化,如果对这种个体的演化也进行数学建模,则模型就会变得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得到封闭解答。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现在有些学者特别是欧洲的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模型建立但是相当复杂。所以,有一些新的方法诞生,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计算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里,计算实验就叫计算,行为研究中的微观方法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仿真和试验。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这种计算实验的方法发展非常迅速。这样的工作最早是由美国SFI来进行的,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行为金融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用来研究个体行为和宏观市场的表象到底是怎么连接的,所以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是理论方法的很好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包打天下,它也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一种新思路。我在做这种研究的时候,常常通过计算实验获得一些感觉,然后通过这些感觉获得一些假设,然后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理论建模,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能够创造一些能够比以前的模型更好地符合现实的模型。更进一步,我们在这类方法中还发现,实际上无论是现有的以真人通过虚拟投资建立起来的“仿真市场”(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仿真市场),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之内对被试可以进行行为测试的“实验市场”(Hommes教授的工作),或者各种已经有的“人工市场”(如SFI的ASM),这些都是属于一种“试验性”的研究手段,都是试图通过把微观的个体行为及其某些参数同系统的宏观表现特征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并结合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新的所谓的Cybermarket,这是另外的一种计算实验的方法。最近我们的课题组正在通过一些高性能计算机来开发这样的市场,希冀在这方面做一些新的贡献,这样可以研究更丰富的投资者的类型,也可以研究投资者群落的演化,同时还能够研究微观机制和市场的关联。前段时间到美国访问,他们有一个叫做决策剧场,跟我们这个非常相似,他们的背景和工具手段跟我们是不一样,但他们想表达的实验概念跟我们没有什么差别。

三、结 论

尽管行为金融学以及其他“新金融理论”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主流金融经济学的理论,但它们所表达出来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却代表了微观金融学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首先,它放松了主流金融学中对于人类的决策行为不切实际的“理性”假设;其次,在原有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模”基础上引入了实验和计算这两种途径;最后,它把金融研究对象的认识从“简单系统”扩展到“复杂系统”概念,原来认为是简单的东西,现在看来并不简单。这些对我们整个微观金融学研究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想在这里把我的这些感受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当然,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多局限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和进一步发现,希望我没有给大家太多的误导!

谢谢大家!

(根据2009年11月7日上午作者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09”所作报告录音整理)

【注释】

[1]张维,天津大学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