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关系人员教育与培训的原则

公共关系人员教育与培训的原则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公共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各类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公共关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展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而公共关系学正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和综合的产物。除了上述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之外,加强全员公共关系意识的教育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公共关系人员教育与培训的原则、类型和方法

随着公共关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民公共关系意识的不断形成和强化,组织机构需要教育和培训大批的具有专业水平的公共关系人员。

1.教育和培训的原则

(1)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开展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既要重视学习公共关系的理论和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员牢固掌握公共关系的概念、规律、定理、原则、实务等;同时还要注意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两个方面同等重要,无论忽视哪一方面,均会影响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公共关系人才与社会实践的适应性和效率。尤其是后者,对于工作涉及面广、交际活动频繁的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更显得重要。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公共关系理论是从公共关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概括出来的规律和知识。在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要科学、有效地引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公共关系实践中提高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关系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颇强,因此应重视学员的实习、参观、社会调查、撰写案例、论文等学习内容和环节,更要强调在实践中灵活而正确地应用理论知识。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开展公共关系的教育和培训,既要有指向性或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根据每个学员自身的特殊情况有弹性地变通。这就是说,必须根据不同的学制、不同的教育形式来进行;还根据受教育者的智力、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对待。上述做法可使公共关系的教育和培训更具有普及性、适应性,使每个学员的个性、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

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公共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各类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公共关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展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而公共关系学正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和综合的产物。故此,现代公共关系人才应当具备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宽广的综合知识。

2.教育与培训的类型

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一般有两种类型,即通才式公共关系人员、专才式公共关系人员。

(1)通才式公共关系人员

通才式公共关系人员要求既有公共关系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综合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智能结构。这类人才对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涉足其他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们善于从事公共关系的组织,指挥工作,能站在组织机构全局的立场上,系统地解决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2)专才式公共关系人员

专才式公共关系人员要求熟练地掌握公共关系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擅长广告设计、美工摄影、新闻写作、编辑制作等。这类人才对于组织机构的良好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必不可缺的。

除了上述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之外,加强全员公共关系意识的教育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机构中的每个成员都代表了该组织机构的一个侧面,其一言一行,都反映了组织机构的公共关系状况。所以,要对全体成员开展公共关系原理和常识的普及性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公共关系思维或意识,使之自觉按照公共关系原理调整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树立和维护组织机构的形象。

3.教育与培训的方法

公共关系的教育和培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效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具体方法有:

1.案例法

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一些公共关系案例,要求学员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说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而训练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授法

教师借助口头言语表述公共关系基本思想和原理,阐明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教师向学员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每一个学生。

3.谈话法

教师对学员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提问,引导学员经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练习法

教师指导学员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如通过新闻稿的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谈判联系来提高谈判能力等。

5.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可以是学员间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学员挖掘潜力、互补智慧、集思广益,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6.模拟实践法

通过模拟公共关系的实际情境,让学员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公共关系活动。如举办记者招待会、发表演讲、商务谈判等。

※公共关系人员资格鉴定表[4]

下列问题,每小题答案为“是”,计1分,答案为“否”,计0分,满分为100分。

一、知识

1.是否大学毕业?

2.是否经过公共关系学方面的专门学习和训练?

3.是否掌握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4.是否掌握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5.是否掌握经营和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6.是否了解财务,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7.是否受过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思维训练?

8.是否了解传播学?

9.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

10.是否掌握舆论调查和民意测验的方法、技术?

二、技术

12.是否能够独立撰写各类新闻稿件?

13.是否掌握摄影技术?

14.是否了解美工技术?

15.是否掌握演讲技术?

16.是否有较好的演讲口才?

17.是否了解广告技术?

18.是否掌握打字技术?

19.是否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传播?

20.是否懂得各种印刷规则?

21.是否掌握公共关系礼仪?

三、性格

22.是否性情中庸、和悦近人?

23.接人待物是否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24.是否能来往于大庭广众而不畏惧?

25.是否乐观?

26.是否有耐心?

27.是否有奉献精神?

28.是否有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

29.做事是否按部就班?

30.是否健谈?

31.仪表是否动人?

四、品德

32.为人是否公道正派?

33.说话办事是否诚实可靠?

34.是否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5.做工作是否有良好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36.是否能以大我的利益为重?

37.是否相信人性本善说?

38.是否对他人有信任感?

39.是否关心他人并赢得同事的信赖?

40.能否遵守诺言?

41.行为是否严谨?

42.是否有高尚的情操?

五、经验

43.是否有新闻工作的经验?

44.是否有与新闻界打交道的经验?

45.是否有广告、推销方面的经验?

46.是否有人事管理方面的经验?

47.是否有社会交际或社会活动的经验?

48.是否从事过舆论调查和民意测验?

49.是否有谈判方面的经验?

50.是否有教师的工作经验?

51.是否有财会部门的工作经验?

六、阅历

52.阅历是否广泛?

53.是否了解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

54.是否了解中国各地的不同习惯?

55.是否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族特点?

56.是否了解各宗教信仰的特点?

57.是否能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七、思维

58.是否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发现问题?

59.是否善于思考、勤于分析?

60.对问题的反应是否敏捷?

61.观察问题是否仔细?

62.分析问题是否深刻?

63.遇事是否冷静?

64.是否有综合、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胆识

65.是否有战略眼光,能否制订长期的公共关系规划?

66.是否能为长期规划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67.是否能做好每一件小事?

九、谈吐

68.是否有幽默感?

69.谈吐是否吸引人?

70.谈吐是否轻松?

71.是否有通过谈吐摆脱僵局的能力?

72.通过谈吐能否化解各种矛盾?

十、精神

73.是否有进取精神?

74.是否有奉献精神?

75.是否有感染别人的精神?

十一、智慧

76.对人对事是否有好奇心并保持浓厚兴趣?

77.是否精于观察他人的言行?

78.能否当一个好听众,欣赏别人的谈话?

79.是否善于处理尴尬的局面?

80.写作是否流畅?

81.每天是否抽空读书看报?

82.做事是否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

十二、能力

(一)组织能力

83.是否有制订计划方案的能力?

84.是否能合理地分授职权?

85.是否善于发现人们的长处?

86.能否用人所长、调动部属的积极性?

87.能否善于协调不同性格的人一道工作?

88.能否理解上级意图及接受指示?

89.是否能创造轻松愉快的组织工作气氛?

90.是否善于主持各种会议?

(二)交际能力

91.是否能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三)适应能力

92.是否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93.是否能与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共事?

(四)表达能力

94.对问题的描述是否全面、准确?

95.阐述问题是否口齿伶俐?

96.是否能准确地使用“动作语言”和“体态语言”?

(五)辨析能力

97.是否能总体估量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各种关系?

98.对不同意见是否有分析概括能力?

(六)应变能力

99.是否有应对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

十三、其他

100.能否尽快恳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坦诚地接受惩罚?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60分以下者,不适合从事公共关系工作;60分以上者为及格,但需设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才有可能从事公共关系工作;70分以上者,有资格从事公共关系工作;80分以上者,可以成为合格的公共关系工作者;90分以上者可以成为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注释】

[1]郭芳芳.公共关系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97.

[2]郭芳芳.公共关系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98.

[3]郭芳芳.公共关系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98.

[4]汪秀英.公共关系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