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冠心病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主要影响的是患者的体力而不是肢体的功能。Ⅳ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完全丧失。冠心病患者卧床休息,横膈活动降低,发生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由于患者经常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同时伴有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患者随时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该试验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方面,已被广泛使用。该试验用于评定患者的健康状态或用于监测心血管的健康水平。

第二节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冠心病主要康复护理措施。

2.掌握冠心病的康复教育。

3.熟悉冠心病的主要功能障碍及评定。

4.了解冠心病康复的目标和意义。

一、概 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的简称,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其基本病变是心肌供血不足。病理生理核心是心肌耗氧和供氧失去平衡。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欧美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0%,我国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2000年其死亡率居我国城市第三位、乡镇第四位。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多见,女性在60岁以后发展较迅速。目前,冠心病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脂血症、血压、吸烟和糖尿病。此外肥胖、少活动等因素也与发病有关。

二、主要功能障碍评定

冠心病患者主要影响的是患者的体力而不是肢体的功能。造成患者的残疾往往不像瘫痪、截肢这样直观。与残疾相关的因素包括低水平的耗氧运动能力、肌力下降和高抑郁评分。患者自我感觉的活动无力不一定与实际体力不足相符。冠心病对患者功能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评定来衡量。

(一)心血管功能障碍评定

冠心病患者往往减少体力活动,从而降低心血管系统适应性,导致循环功能降低。主要表现在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较缓慢,血液黏滞性相对增加。这种心血管功能衰退只有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才能解决。

1.心绞痛:分为4级

Ⅰ级: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登梯等)不会引起心绞痛,但在情绪紧张、工作节奏加快或行走时间延长时可发生心绞痛。

Ⅱ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于快步行走和登梯,爬坡,餐后活动;寒冷,刮风;情绪激动,或者发生于睡醒后数小时。心绞痛发生于行走超过2个街区的距离,或以通常的速度和状态登越二层或以上楼梯时。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于在行走超过1~2个街区距离或以通常速度登一层楼梯时。

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均可引起心绞痛,休息时亦可能出现心绞痛。

心绞痛的发生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影响了患者的休息,患者害怕活动后引起心绞痛而不敢活动,这种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系统和肌肉系统适应能力减退,活动能力下降。

2.心功能减退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心功能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

纽约心脏病学会将心功能分为4级:

I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不受限。

Ⅱ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

Ⅲ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Ⅳ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严重患者休息、卧位下都感到呼吸困难。心功能的减退,妨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冠心病和缺乏运动均导致机体肌肉萎缩、吸氧能力减退和氧化代谢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全身运动耐力。

(二)呼吸功能障碍

心血管功能障碍可导致肺循环功能障碍,使肺血管和肺泡气体交换的效率降低、吸氧能力下降,诱发或加重缺氧症状。冠心病患者卧床休息,横膈活动降低,发生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具体评价方法见第5章第3节COPD部分。

(三)代谢功能障碍评定

主要是脂质代谢和糖代谢障碍,表现为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脂肪和能量物质摄入过多而缺乏运动是基本原因。缺乏运动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除了引起糖代谢障碍外,还可促使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升高。

(四)心理负担加重评定

由于患者经常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同时伴有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患者随时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这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此外,长期的卧床制动往往增加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消极情绪,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五)活动能力障碍评定

1.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是制订运动处方,进行运动疗法的基础。目前多用活动平板、功率自行车等方法进行测定。首先要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代谢当量定义

是运动中氧耗量和安静时氧耗量之比。1METs相当于机体在休息状态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消耗3.5ml氧。

(1)代谢当量:“梅脱”(metabolicequivalents,METs),是运动中氧耗量和安静时氧耗量之比。1METs相当于机体在休息状态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消耗3.5ml氧。

因为METs所代表的概念比较通俗易懂,也很容易被测出,同时又可与其他运动项目、生活活动及劳动量进行比较,所以得到了十分广泛地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各种日常的生活自理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和职业活动等进行能量消耗测定,取得平均值。

(2)双倍乘积(dubleproduct)或称“血压心率乘积”(pressurerateproduct,PRP):因最大心肌耗氧量≈动脉收缩压×心率,故以此为指标,评价心脏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心率监测十分重要。在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每分钟记录一次心率,每2分钟记录一次血压。

(3)自觉劳累程度分级(RPE):自觉劳累程度分级是持续运动中用力水平的可靠指标,与心肺和代谢指标以及分级运动高度相关,可供康复训练或运动实验中参考(表5-3)。11~13之间是较为适宜的运动量,并掌握其训练方法。

表5-3 自觉劳累程度分级表

img76

2.心电运动试验 是一种心脏功能试验,又称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是通过观察患者在运动负荷递增的状态下心电图变化来测定心功能容量的方法。该试验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方面,已被广泛使用。许多学者认为试验不仅安全,而且提供了心脏功能容量(car-diac functional capacity)的客观指标。

心电运动试验定义

是通过观察患者在运动负荷递增的状态下心电图变化来测定心功能容量的方法。

通过心电运动试验,分析心电图的改变,可以1)诊断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2)估计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筛选高危病人以行手术治疗;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4)观察冠心病患者对治疗(药物、手术或运动锻炼)的效果;5)对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进行判断估价,以此来指导和安排以后的日常生活与体育锻炼

1)实验方法 按使用的设备可分为活动平板、踏车运动和二级登梯法。

①活动平板方法:应用渐进的Bruce运动试验方案。即通过增加活动平板的速度和坡度增加负荷。

②踏车运动:患者在固定的自行车上进行运动。通过对轮子不断增加摩擦力的大小控制运动量。

③二级梯运动试验方法:本法简便易行,患者按照节拍器所要求的速度从一侧登上固定高度的梯子(每级高23厘米),并从对侧下梯,转身后再从另一侧登梯,从对侧下梯;重复直至达到规定的次数。

2)终止试验的标准

①极量运动试验:要求患者运动到精疲力竭、心律达到按年龄预测的最大心率,并能测出VO 2max及最大心率为止。

②次极量运动试验:要求患者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5%~85%。该试验用于评定患者的健康状态或用于监测心血管的健康水平。

③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要求患者运动到出现指定的症状,如心绞痛、呼吸困难或运动引起血压下降≥1.3Pa(10mmHg),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

3)心电运动试验的注意事项

①解释:要用最通俗、扼要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心电运动实验方法,取得患者合作;②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最好为22℃左右,湿度小于60%;③合适的时机:受试者非饱餐或空腹,一般在饭后2小时进行实验;④实验前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如各类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⑤感冒或其他病毒、细菌性感染后1周内不宜参加实验,实验前1天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

4)运动终点

①绝对指征:血压表现异常,如运动负荷增加,而收缩压降低;收缩压>250mmHg,舒张压>120mmHg;心电图表现异常,如运动负荷增加,心率不增加反而下降;出现明显心绞痛;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难以辨认运动故障或心电仪器故障;出现中枢的症状,如共济失调、头晕、恶心等,面色苍白、发绀、冷汗等;患者要求停止。

②相对指征:运动负荷增加而收缩期血压降低10~20mmHg;ST段下移或上抬;持续的一般性心律失常。

三、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根据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特征,国际上将康复治疗分为三期:

(一)Ⅰ期康复

指急性阶段住院患者的康复。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冠状动脉气囊腔内成形术后早期为冠心病I期康复。发达国家此期已经缩短到3~7天。

1.康复目标 争取尽早生活自理、早期离床并尽早出院,并且从监视下的活动过渡到家中无监视和安全的活动。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 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临床应用 适应证: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以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次/分,无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体温正常,血压基本正常。禁忌证: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血压异常、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合并症,包括体温超过38℃,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栓或栓塞;手术切口异常;出现新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患者不理解或康复治疗不合作。

3.康复方案 目前在国内外比较一致的急性心肌梗塞后康复程序,主要是规定患者每天所做运动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大小便处理等),并根据活动时的心率、血压反应和症状改变来调节训练进度。现将国内外最多推广应用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和相应手术后的康复治疗程序介绍如下。虽然各医院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和步骤相同,可参照进行(表5-4)。

表5-4 Wenger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期康复程序

img77

续表

img78

上述程序通常2天为1阶段。因此在无特殊情况下6阶段在2周内完成,就可出院。

刚开始康复训练时,必须在康复人员监测下执行,配合心电和血压的监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心理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边和床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一步持续的时间和进展的速度因人而异;并依据患者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决定下一阶段的治疗。心梗面积较大,年纪较老者,进行的速度较慢;心梗面积较小,年纪较轻者,进行的速度较快。

4.注意事项 康复程序应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胸痛症状一旦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运动心率增加<10次/分,次日训练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运动中心率增加在20次/分左右,则需要继续同一级别的运动。运动中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或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应该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甚至暂时停止运动训练。当患者顺利完成第七步训练后,可以让患者进行低水平心电运动试验,或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步行,确认患者可连续步行200米无症状和无心电图异常,可以安排出院。

(二)Ⅱ期康复

即出院期的心脏病康复。出院后至病程的12周左右一般为冠心病Ⅱ期,即恢复初期。患者出院至病情稳定,时间为5~6周。心肌梗死瘢痕形成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Ⅱ期康复期在心肌瘢痕形成之前,病情仍然有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强度的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此期患者的体力活动要保持适当,逐步过渡到适宜的家庭活动,等待病情完全稳定,准备参加第Ⅲ期康复锻炼。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由于急性阶段缩短,Ⅱ期的时间也趋向于逐渐缩短。

1.康复目标 Ⅱ期康复目标主要是保持并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功能水平,逐步恢复生活完全自理,直至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此期在患者的家庭完成。

2.临床应用 适应证:包括患者运动能力达到3METs以上,病情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劳累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禁忌证与I期相似。

3.康复方案 包括室内外散步、医疗体操(如降压舒心操、太极拳等)、气功(以静功为主)、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作业治疗。患者最常用的锻炼方法是行走,包括户内外行走,须每天进行。行走可逐渐增强其耐力,从15~30min开始,在可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行走速度。此阶段应在医院门诊康复科进行监护下的有氧运动锻炼,活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40%~50%。活动时主观劳累程度不超过13~15,一般活动无需医生监测。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这一时期的康复程序,康复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基本素质以及心功能状况制订相应的计划,在同等运动量持续1周康复治疗中,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如增加运动量后出现异常反应时,应退回原运动量,一般运动量取该病人运动试验能达到的最大心率的75%~85%。这里介绍国际建议的Effraim的步行程序(表5-5),操作比较简单实用,可供参考。

表5-5 出院后恢复期步行程序(Effraim)

img79

在进行较大强度活动时可采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或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人员观察数次康复治疗过程,以确立安全性。对于没有异常表现的患者,可以通过自我监护或在家属的帮助下过渡到无监护活动,应安全稳步地提高运动负荷。这一阶段一般需要6~12周。对于进展顺利、无明显异常表现的患者,约6~8月即可达到6METs的运动负荷,并顺利地进入心脏康复的第三期。在恢复后期应进行功能性运动试验,以评估身体负荷能力和心血管功能。试验中一旦ST段显著下移即可评估出最大身体负荷能力。功能性试验的结果可用于决定患者是否能恢复工作、锻炼及性活动,并且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进行运动试验的早晚主要取决于心脏损伤的范围、患者年龄、重返工作的迫切性。

4.注意事项 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分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心脏平面的活动均为高强度运动;应该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但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应采用能量节约策略,比如制订合理的工作或日常活动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等,以尽可能提高工作和体能效率。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任何不适均应暂停运动,及时就诊。

(三)Ⅲ期康复

冠心病的康复重点放在此期,前2期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为此期康复奠定基础。康复程序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康复治疗以等张和节律性的有氧运动训练为主,通过训练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一般认为,运动训练可以使外周骨骼肌和自主神经系统产生适应性而改善外周和中心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此外,有氧运动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糖耐量,改善心理状态,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有人将终生维持的锻炼列为第Ⅳ期。

1.康复目标 是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与工作。此期可以在康复中心完成,也可以在社区进行。

2.临床应用 适应证: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形术后、安装起搏器后、心脏移植术后。过去被列为禁忌证的一些情况如病情稳定的心功能减退、室壁瘤等现正在被逐步列入适应证的范畴。

3.基本原则

(1)个体化:根据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因人而异地制订康复护理方案。

(2)循序渐进:遵循学习适应和训练适应机制,学习适应指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时由不熟悉至熟悉的过程,是一个由兴奋、扩散、泛化至抑制、集中、分化的过程,是任何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必须经历的规律。训练适应是指人体运动效应提高由小到大、由不明显到明显、由低级到高级的积累发展过程。

(3)持之以恒:训练效应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训练效果的维持同样需要长期锻炼。如果在训练计划中要休假,也应该制订与运动形式相类似的练习计划或其他类似的活动,以便在假日期间坚持锻炼。一般认为,额定训练时间产生的训练效应将在停止训练类似的时间后消失。运动训练没有一劳永逸的。

Ⅲ期康复基本原则

个体化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持之以恒原则;

兴趣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4)兴趣性:根据病人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康复运动治疗方法单一,又不注意定时定期改变方法,或采取群体竞赛的形式,穿插一些活动性游戏,则患者常感到参加运动治疗枯燥无味,长期就成为负担,导致不少患者中途退出的现象。

(5)全面性:冠心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和功能障碍,同时患者也常有心理障碍和工作、娱乐、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冠心病的康复绝不仅仅是心血管系统的问题,对患者要从整体看待,进行全面康复。

4.康复方案 全面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训练、循环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医疗体操、作业训练、放松性训练、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在整体方案中,有氧训练是最重要的核心。本节主要介绍有氧训练的基本方法。

(1)运动方式:运动处方的制订是确保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主要是应用大肌群活动,最常用的方式包括:步行、登山、游泳、骑车、中国传统形式的拳操等。慢跑曾经是推荐的运动,但是其运动强度较大,下肢关节承受的冲击力较显著,运动损伤较常见,因此近年来已经不主张使用。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安全,尤其是那些有中度或有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应防止出现骨折或意外。

(2)训练形式:可以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间断性运动指基本训练期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高峰靶强度之间强度降低。其优点是可以获得较强的运动刺激,同时时间较短,不至于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主要缺点是需要不断调节运动强度,操作比较麻烦。连续性运动指训练的靶强度持续不变,这是传统的操作方式,主要优点是简便;患者相对比较容易适应。

靶强度的定义

运动训练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训练强度。可用心率(HRmax)、心率储备、最大吸氧量(VO 2max)、METs、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

(3)运动量:运动量是康复治疗的核心,要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合理的每周总运动量为700卡~2000卡(相当于步行10~32公里)。运动量<700卡/周只能维持身体活动水平,而不能提高运动能力。运动量>2000卡/周则不增加训练效应。运动总量无明显性别差异。运动量的基本要素为:强度、时间和频率。

1)运动强度:运动训练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训练强度称之为靶强度,可用心率(HR-max)、心率储备、最大吸氧量(VO 2max)、METs、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靶强度与最大强度的差值是训练的安全系数。靶强度一般为40%~85%VO 2max或METs,或60%~80%HR储备,或70%~85%HRmax。靶强度越高,产生心脏中心训练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按一般习惯都安排在清晨或上午。因为此时空气新鲜,尘埃较少,对心理和病情均有利。但也应同时注意到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受神经-体液因素特别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较大,而这些激素在体内分泌和释放有生物钟的自然规律。例如,冠心病的发病上午较高,这和去甲肾上腺分泌在上午8~10时最多有关。又如,有不少猝死发生在午夜,这又和肾上腺素在0~2时分泌为高峰有关。作为运动应激同样可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和释放,因此,宜避开这两个高峰。根据以上的规律,康复运动时间安排在下午为宜。若与生活习惯相悖,则尽量安排在6时前后较妥。靶强度运动一般持续15~30分钟(10~60分钟)。在额定运动总量的前提下,训练时间与强度成反比。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的时间另外计算。

3)训练频率:训练频率指每周训练的次数。国际上多数采用每周3~5天的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残疾情况设定的运动训练方案。合适运动量的主要标志: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早晨起床时感舒适,无持续的疲劳感和其他不适感。

5.注意事项 遵循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兴趣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反应的影响,如寒冷和炎热气候要相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运动时如出现胸部不适、无力、气短、骨关节疼痛等应停止运动,及时检查处理。每次训练都必须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强化的和高水平的第Ⅲ期冠心病康复,可能需要6~12个月,这是一个漫长的艰苦训练过程,要帮助和鼓励患者坚持按运动处方的要求进行,以维持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6.康复教育

(1)合理膳食:应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严禁暴食或过饱,以少食多餐为宜。

(2)预防便秘:食用高纤维素的食物及含果胶多的水果。高纤维素蔬菜有芹菜、竹笋、金针菜、豆芽等。含果胶多的水果有生梨、苹果等。

(3)通过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咨询和教育,使病人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树立健康行为的自信心,教会病人处理应激的技巧和放松方法,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发怒。

(4)以讲座及问答题形式,向病人及家庭介绍心脏结构、功能及其相关冠心病知识,根据病人了解的程度,增加有关方面的教育。

(5)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根据高血压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分为低、中和高危三层,对不同层次进行药物和运动训练的治疗。鉴别糖尿病的分型,进行药物、饮食和运动疗法,运动前后监测血糖以调整运动量和药物剂量。

(6)帮助患者戒烟,鼓励其签订书面戒烟计划,可应用针灸、戒烟糖和可乐定片;少饮酒、不饮浓咖啡和浓茶,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冠心病康复教育包括

合理膳食;

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情绪稳定;

知识普及;

风险控制;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救的措施;

坚持适当锻炼;

定期健康检查。

(7)冠心病患者家中应备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随身携带,以便发病时自己或家人能及时取到并服用,用药要针对病情,不宜过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突发时,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速效救心丸等,病情不缓解可再次含服药。

(8)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适当进行有氧健身活动,消除紧张心理,可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脂肪代谢、防止肥胖等均有裨益。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连续做过度繁忙的工作,坚持锻炼(保健操、太极拳、散步、打乒乓球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精神紧张或突然用力动作,饭后休息0畅5~1h,冬天注意保暖,避免迎风或在雪地上快步行走。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有心绞痛发作及急性心肌梗死先兆,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

(9)定期到医院做健康检查,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于已患冠心病的患者,早期应注意控制病情的发展,积极参加康复治疗。

(李厥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