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疗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信息化内容作为24个章节之一,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医疗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新医改将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医院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广泛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也正在普及。医疗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宏观环境

我国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最初信息化在医疗机构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近10年来,全球医疗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也在近期将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列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中的“一柱”,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新医改方案首次将信息化作为支撑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支柱之一,体现出国家非常重视信息化对推动医疗卫生发展的作用。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疗改革,2009年7月新医改正式启动。2009-2011年重点是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意见特别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险、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二五”医改规划,《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3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在配套改革措施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挥信息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方便群众就医。”

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当前最复杂的信息化挑战之一。3年投资8500亿元人民币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对医疗信息化的决心和希望。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信息化内容作为24个章节之一,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医疗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新医改将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关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新医改方案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方案指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新医改方案给医疗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及推动的发展如图10-1所示。

众所周知,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有了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互认和共享。尽管没有标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但是这要增加共享成本。例如,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各不相同,标准也不统一,为了实现医院与医保系统费用结算要求,大家采用数据接口方式也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看到,每年医保政策调整或报销项目变化后,大家又必须再次开发数据接口。随着卫生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的迅速发展,如果长期没有统一的标准,必然导致信息交换共享成本迅速飙升,甚至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信息标准研究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基础建设工作越快越好、越早越好。但是卫生信息标准这个基础工作又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一是由于卫生信息的内容复杂,二是由于使用这些信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多,大家都会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信息标准要求。卫生部提出要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就是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优势,推进基础建设,促进信息共享。

图10-1 新医改方案给医疗信息化带来的六大机会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规则》《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卫生信息数据标集分类与编码规则》。2010年颁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2011年颁布《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代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等35项标准。2012年颁布《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等23项标准。2013年发布《卫生信息共享文档规范:总则》等22项标准,专门规范信息共享文档。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如此高规格、密集地发布卫生信息标准,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尚属首次,也标志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将进入新阶段。当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其核心是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二是建立国家电子病历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包括基于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三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只有打好这“三个基础”,才能推动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才能使我国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性,实现各级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共享和交换。

针对信息标准和规范等基础建设工作,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和“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研究卫生信息标准内容和方法。先后开发出《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标准》和《社区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到2009年底,卫生部以征求意见稿或试行稿的方式发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正是这些研究成果和工作的基础,为实现下一步卫生信息化建设任务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

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医院信息化建设而论,已从早期的单机单用户应用阶段,发展到部门级和全院级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从以收费、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开始向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方向转变;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尝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虽然较为薄弱,但是在尖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差距并不大。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和应用效益上,我国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汲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避免分散建设和缺乏规划导致的集成与整合方面的难题,实现了以较低投入和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院信息系统(HIS),主要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目前国内70%~80%的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医院应用系统,加入一些面向临床的应用,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现在国内有20%左右的医院正在向这一阶段转变;第三阶段是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目前少数地区和机构正在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模式。由于受资金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形势十分令人鼓舞,无论是国家、医院还是IT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县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建设了自己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甚至有的乡、镇医院也建设了医院管理系统。这种情况表明医院本身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已迈上了新的台阶,信息系统建设为医院带来的效率、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医院管理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根据2005年CHIMA医院信息化调查资料数据,在我国许多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应用LIS系统的医院达39.14%,应用住院医师工作站系统的医院有35.04%,应用门诊医师工作站系统的医院有33.99%。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突出的医院中,电子病历、全院PACS、移动技术、无线网络、PDA、Tablet PC、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IT技术已经投入应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显示,有80%以上的医院实现了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为了配合卫生部在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地医院纷纷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实行挂号、检验、交费、取药等一站式、无胶片、无纸化服务,简化看病流程,尽量消除“三长一短”现象,有效改善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少的问题。全国医疗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与其他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比较,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医院IT人员数量少,编配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总体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治疗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要建立一个容纳13亿人健康记录的数据库,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让医师通过网络及时地查询和处理其服务对象的病历内容,不但我国目前办不到,即使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应用最发达的国家也都难以实现。美国政府2004年提出了想用10年时间为其每个居民建立一个电子化的健康记录的计划,但是在经过5年努力实践后却发现,目前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设计我国医疗信息化长远发展蓝图的目的是:明确其发展方向,界定阶段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相关措施,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三)我国医疗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以及更多疾病的出现,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医疗资源的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的匮乏,让医疗行业的发展备受社会指责。“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提高看病质量的问题也日益被更多的人关注。

医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并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57个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医疗资源是医师,这个缺口达到了240万人。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医疗问题的压力更大。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一个专业的医师,一般需要接受8~10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4~6年的医院临床学习,才能真正地执业上岗。而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在农村的医疗机构里面,受过4年以上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医师比例不到1%,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在大中城市里,优质医疗资源也是主要集中在当地较大规模的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医疗行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医疗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这种供求矛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合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医师资源的十分缺乏,并且优质的医师资源基本集中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二是受地区经济和医院的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端的先进医疗设备配备不均等,大规模医院的设备先进,小型的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导致我国真正能看好病的医院很不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方面大医院排队等候看病,小医院门可罗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由此而生。这种现状在我国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一是国内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医师养成教育机制,优秀的医师较少。二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先进医疗设备的普及使用还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有效缓解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看病质量,是我国医院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移动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因此应运而生,它不仅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为众多的医院打造为数字化医院提供了技术和经济平台。

(四)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整个中国医疗行业产生极强的刺激拉动作用。通过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近年来投资规模及投资方向的调查研究表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及移动医疗等将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我国将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同时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基础型HMIS(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正在向面向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的CIS(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转变,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大部分三级及部分二级医院已经建立起完善的HMIS系统,而对于CIS系统的建设正处于发展期。

2.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我国将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并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3.基层医疗环境建设:对基层医疗的关注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由于中国对于基层医疗的关注增强,将着力改善基层、农村及社区医疗环境,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将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例如远程医疗是平衡医疗资源流动的重要手段,在大型医院及基层、农村、社区医疗机构中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另外,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的方向,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以需求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带动某一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以达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化由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横向整合医疗服务,统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或医院集团;同时,大型医院与周边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纵向深入协作,实现双向转诊和医疗信息共享。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以推广市民健康卡为契机,首先通过市民健康卡解决患者主索引问题,进而把一些容易共享的信息,如医疗费用信息、检查报告及结果、医嘱和病程描述等进行共享,初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医疗机构之间检查和检验结果的互认,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逐步加快。具体将包括:加快全员人口信息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及普及,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开展信息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示范工程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促进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稳步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

4.构建信息共享的网络是大势所趋:众多专家指出,推进信息共享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方向。医院会逐步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医院的信息系统通过与电话、门户网站、短信平台等的紧密结合,在医疗咨询、意见反馈、门诊预约、结果查询、信息利用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信息共享的一个基本点是电子病历。目前我国医疗系统实现电子病历的软、硬件条件已经具备,研究和实验工作刚刚起步,电子病历还基本局限在建设病程记录编辑器方面,集成各种临床信息系统的电子病历估计还难以实现。电子病历不仅是一个记录本,还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系统,电子病历的实现实质上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全面信息化。有专家指出,电子病历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电子病历建设需要完善的临床信息系统作为基础,而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电子病历。

5.远程医疗正在迅猛发展:我国的远程医疗近几年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目前我国主要的远程医疗网络有国家卫生部金卫医疗网、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队远程医学网络。中国医学基金会受国际医学互联网络协会和国内外企业单位的委托,组建了中国远程医疗会诊骨干网。骨干网连通了25个省区市的近40家部属、省属重点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省属重点医院,基层网连通约50家地、市、县级医院。虽然很多公司研究远程医疗系统应用,但是对远程医疗技术高层次的应用研究还处在无人尝试的阶段。

6.电子商务正成为医药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药分离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管理部门提出政府药品采购的设想,电子商务系统是实现这一设想所必需的技术支撑环境。这种电子商务通过Internet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今后除了确定政府主导国家基本药物价格制度、加强对药品审批环节管理、在医院改革中实行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分开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网上购销系统和现代药品物流配送,减少药品采购中间环节,并加快推进药品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行药品电子商务,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形成安全、高效的药品物流网络。2004年1月,阿里巴巴斥资1.7亿美元对国内拿到了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试点牌照的中信21世纪公司进行战略投资;10个月后,中信21世纪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这充分凸显阿里集团做医疗电商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这也许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我国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以及医患互动等医疗现有模式。

7.标准不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无论是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还是区域医疗、电子商务,在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实施难度都很大。调查研究发现,标准不统一是阻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业务流程无标准、共享数据无标准等原因,造成HIS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难以移植推广、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而且对HIS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潜在危害。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系统和远程医疗的发展更需要加强医院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规范医用软件市场,加强医用软件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尽量引进和采用国际信息标准,同时建立国家标准代码体系。

8.集成平台是实现标准整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如果医院能够通过集成平台实现与各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医院无疑掌握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动权。根据我国卫生系统的现状以及国家卫生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中央-省-市(地)-县(区)四级卫生系统的网络通信传输系统,提高卫生信息质量,加强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及重大灾害的应急应变指挥能力。相关厂商和专家经过两三年的推动,利用集成平台来整合医院内部系统或医院之间系统将有所突破。

9.移动医疗和大数据服务将成大趋势,并对传统医疗形成颠覆性创新。移动医疗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结合,被称为医疗信息化“王冠上的明珠”。随着移动医疗产品与服务在医院内部逐步投入使用,可以更好地采集与诊断相关的数据信息,丰富电子病历,及时完善临床诊断的需求,并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医护、无线输液、无线定位、无线呼叫等新应用。与此同时,医院沉淀已久的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互联互通,结合大数据分析,将会发现更多相关性的问题,从而找到病源、病因,并形成“知识库或病例库”,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决策支撑。2013年,移动医疗在中国范围有17.5%的三级医院已部署移动应用,未来两年将有20.3%的三级医院计划部署移动应用,移动医疗是大势所趋。它不但显著提高医护效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更将有可能带来医疗服务的深刻变革。而移动医疗产生的大数据服务,也将对传统医疗的粗放式服务形成巨大的冲击与改变。移动医疗与大数据的结合,将对传统医疗形成颠覆性创新。

在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远程医疗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潜力很大,这必将带动医药卫生系统对ICT市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的行业特色突出,需要ICT业人士和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投资的增加、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医药贸易电子商务的开展,将拉动医疗卫生行业对网络通信服务的需求。

综上,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主要有5种趋势。

第一,医疗信息化将强化标准建立,实现平台衔接。在新医疗体制改革意见中,着重提出了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第二,在医疗信息化较发达地区,信息化应用将在广度与深度上有所增长。随着医院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及业务应用的日益复杂,医院IT系统原来HIS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继医疗影像信息系统(PACS)快速发展后,超声信息系统(USIS)、病理信息系统(PIS)、成本核算系统(CMS)、体检信息系统(PEIS)等面向业务的专门化系统的需求正在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另外,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更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还会催生更多的应用。医院IT系统将逐渐由医院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发展为医院与医院间的社会医疗信息平台。除了在广度上新应用对于信息化投资有效牵引外,信息系统也正在逐步介入医疗业务流程,一些大的医院正在利用信息系统再造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就诊流程、管理流程和物流流程,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改善医疗资源调配。

第三,医疗行业用户对于IT服务的需求将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而凸显。随着信息化应用在医疗行业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用户对于IT服务的需求也将日渐增强。首先,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其对IT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由于系统故障或者运维不当而使业务中断将带来极高的风险,因此用户对于售后及运维服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应用的日益细化,IT系统与医疗业务相结合将为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培训服务带来潜在的市场机会;最后,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让大型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规划意识增强,为避免重复投资及最大化利用信息系统,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支出将在用户的信息化投资中占到相当的比重。

第四,远程医疗将成为增强医疗资源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作为这次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支持领域的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改善民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医疗机构却存在着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并且通过为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增加设备投资,或是其他传统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话不仅成本高昂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远程医疗将通过网络等手段传输医疗数据、影像等信息,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大内容,使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向基层扩散。

第五,移动医疗和大数据服务将引领医疗信息化潮流,成为医疗信息化的继区域医疗信息系统(GMIS)后的第四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设备、大数据,这3个移动医疗的主要支柱,将在未来的医院,每个人身边,深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医疗保健和医疗服务模式,将产生许多新的集运动、养生、医疗保健、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等一体化的大健康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人们现有的医疗卫生产业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中的“一柱”,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何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中国整体医疗水平,建设惠及民生的新型医疗模式,是医疗行业及信息技术相关从业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