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健康管理概述

中医健康管理概述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医健康管理尚属于新名词,没有统一定义。2009年8月“中医健康管理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正式构建。自2011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工作。2013年,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而奠定了中医健康管理信息采集的基础,为下一步中医干预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中医健康管理的定义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西方医学健康管理的提法逐渐地进入中国,中医学理念和健康管理理念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逐渐提出中医健康管理理念。目前中医健康管理尚属于新名词,没有统一定义。本书将中医健康管理定义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文化指导下,结合健康管理理念,依托中医健康档案和信息收集技术,为人群提供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评估、监测、指导、预防、养生、保健、治疗等服务的全过程。中医健康管理以中医体检作为依托,在全面健康体检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整体理念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四诊辨证分析,形成中医体质评估报告,并设计个性化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方案,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

二、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

2009年8月“中医健康管理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正式构建。随着国家级中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将自己行医70余年的经验对外公布以及10余位国医名家捐献验方,将由国内中医名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发掘与研究,使这些独具特色的“名医名方”可以更好地为百姓的健康服务,让百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医学带来的实惠,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这些工程将把中医学常识和中医理论等医学资源通过网络方式带到百姓身边,建设能够覆盖全国的中医健康管理网络。

自2011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工作。2013年,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制度安排,是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关爱民生、彰显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是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14年6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中医基本理念和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介绍常用养生保健内容,普及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三、中医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体质学说与健康信息收集评估

体质是在个体生命过程中,以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为基础所表现出的生理功能、形态结构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体质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等科学的中医体质测量工具,为建立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也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收集、分类、提取以及评估不同体质人群信息,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

中医体质学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一学说完全是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个体进行分类,将个体的体质合理、全面地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疲质、气郁质、特异质等9种基本类型。同时,根据这9类体质建立了“体质三论”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即“体质可分论、体质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从而奠定了中医健康管理信息采集的基础,为下一步中医干预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中医养生学说与健康管理咨询干预

中医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使用中医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和延长健康寿命的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内在规律及衰老的机制,通过釆取各种方法调整身体状态,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了“道德性格的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及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例如,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中药调理与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作为对传统医学方法的应用,近年来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非药物干预主要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医体质筛查法、膳食保健运动疗法以及情志疗法等方式。依据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辨证观和平衡观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应激防治理论,对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如采用移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易性疗法和情境疗法等中医情志理论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优势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有效干预方法,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针灸、推拿、打太极拳、五禽戏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对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改善生活状态。中医辨证非常强调个体情志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的发展规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施行多样化、个体化的干预手段,相对于西医的预防措施更为积极。因此,中医药干预方法对比西医仅针对疾病特点进行治疗更具科学性与全面性,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科学地发掘中医药适宜技术,可以使健康管理过程更加符合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更加科学有效,而且多数中医调整方法的成本比较低廉,这点也能促进健康管理更好地全面推广。

四、整体观理念

(一)天人合参的整体观

中医学从“天人合参”哲学思想出发,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自身生命就其物质基础而言,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同一性,导致天地万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人生活在天地之气相互交汇作用的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信息不断转递给生命体,从而影响着生命过程。因此,构成了“天人合参”认识的理论基础,并指导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在探讨和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奥秘时,必须把人的生命机体和生命活动置于整个宇宙的运动之中,把天、地、人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即用整体观来阐述其健康观和疾病观,继而用来指导诊疗和养生保健活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脉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生命活动始终处于天、地联系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也相应地会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如《素问·五癃津液别篇》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与人体脏腑的活动是相通的,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有一定规律,只要人们掌握和应用这些规律,便可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以利于健康和养生。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效法自然、顺时养生保健的理论依据。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度百岁乃去”。强调要生活有序,顺应四时。他说:“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剂”,“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乃生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亡也”。又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要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使自身与自然界融为一体,防止非时之气损伤机体。

(二)整体观和全科医学

医学史家认为:西方医学的历史,就是疾病研究及防治史。传统西方医学,从研究疾病开始,采用还原论方法,关注疾病的生物学细节。生物医学模式大放异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模式下的医学观主导世界已近200年,全科医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医学观。全科医学所特有的整体论、系统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专科医学对待疾病所采用的还原论方法,而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系统论思维方式。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宏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微观世界)的调控能力,解决健康状况。强调把患者看作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因素来观察、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全人”概念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天人合参”的整体观在医学观上不谋而合,在治疗中均强调从整体出发,提供综合性、立体式、全方位的服务,以“追求健康”为目的,帮助人们守住健康、增进健康,回归健康。全科医学提出的整体医学思想可以说是逐步趋向中医学,回归到医学的本质,很好地弥补了生物医学模式高度专科化的不足。与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