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健康状态研究概述

亚健康状态研究概述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国际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正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视在疾病前防范其发生、发展的健康新思维的充分体现。现在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多数局限于高等教育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对整个社会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仍然较少。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国际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正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视在疾病前防范其发生、发展的健康新思维的充分体现。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题,但从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个方面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力水平。向疾病状态转化是亚健康状态的自发过程,而向健康状态转化则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如加强自我保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等。需要指出的是,亚健康过程有着较大的时空跨度,现今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若干问题还有待于探索。由于人们在年龄、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文化层次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降低,出现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性功能障碍等。亚健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神经衰弱、肥胖症等若干种。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疲劳综合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人数约为300万~500万人,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症。英国的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男性与25%的女性总感觉疲劳,其中约1/4可能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目前,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发病人群多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年轻白人中,其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群体,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最近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在全国5000余名15~65岁人士中,表示目前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学习压力过重、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了44%,还有36%说不出原因。目前日本的自杀率、离婚率和暴力犯罪居高不下,与人群中普遍又持续的亚健康息息相关。在国内,广东省教育工会报告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七成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群常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即存在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和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由于亚健康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危险因素没有达成共识。现在的研究表明,亚健康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然而具体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仍不明确。

(2)诊断标准未统一。关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于1988年,英国于1991年,日本于1993年相继制定出了诊断标准。各国在诊断标准上都有一定的区别。我国亚健康研究起步晚,各地关于亚健康的诊断没有统一,如若照搬国外的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特点,有可能在诊断上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达成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和治疗。

(3)治疗上缺乏针对性。现在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多数局限于高等教育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对整个社会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仍然较少。对亚健康的干预与治疗仍缺乏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