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根据肿瘤的性质与形态,分瘤与岩两大类。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外因是邪毒蕴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结、食积而成。中医学认为肿瘤病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中医学用“六淫”概括病邪的理论。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使机体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造成气血痰食的郁结聚积而成。近年来对血瘀的研究比较多,已经证实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一、概念

(一)癌

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中第一次使用“癌”字,并对“癌”的病证进行了描述,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不移,形如岩石。溃证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至危及生命,即恶性肿瘤。

(二)癥瘕

病名。见《金匮要略·症病脉证并治》,为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此病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引起,气聚为瘕,血瘀为癥。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4型多见。

(三)积聚

腹内结块、伴有胀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四)痞块

指腹内的积块。痞块即积聚与癥瘕。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

(五)肿瘤

肿者,“肿大”也;“瘤”者,留居也。肿大成块,留居在一起而不消散的有形之积,称为肿瘤。

二、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瘤与岩

中医学根据肿瘤的性质与形态,分瘤与岩两大类。瘤是突出于体表的肿块,如气瘤、血瘤、骨瘤、筋瘤和脂瘤六种,大部分属于良性。岩是突出体表,质地坚硬如石的肿块,不能移动,表面凹凸不平,溃破坏后如岩洞状。

(二)以症状命名

(1)失荣、失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

(2)噎膈(食管癌、胃底贲门癌)。

(3)反胃(幽门癌)。

(4)肺积、息贲(肺癌等疾病)。

(三)以体征命名

(1)臌胀。

(2)翻花疮(皮肤癌、癌性溃疡、黑素细胞瘤)。

(四)以病因病机命名

(1)恶核、痰核(软组织良性肿瘤、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非肿瘤病变)。

(2)癥瘕(腹部的恶性肿瘤)。

(3)积聚(胃、肠、肝及胰等部的良性和恶性肿瘤)。

(4)脏毒、锁肛痔(直肠癌、直肠息肉等)。

(五)以形状命名

(1)茧唇(唇癌)。

(2)舌菌(舌癌)。

(3)口菌、牙蕈(牙龈癌及牙龈黑素瘤)。

(4)喉菌、喉疳、喉岩、单松果症、双松果症(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

(5)耳菌、耳挺、耳蕈、黑疔、耳痔(外耳道的肿瘤)。

(6)阴蕈、阴茄、阴痔、阴菌、阴中息肉(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

(六)以病灶质地命名

(1)瘿瘤甲状腺良恶性肿瘤)。

(2)乳岩(乳腺癌、乳腺湿疹样癌)。

(3)石瘕(盆腔、子宫及腹膜后恶性肿瘤)。

(4)石疽(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癌)。

(5)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骨肿瘤、软骨肿瘤等)。

(6)骨疽、附骨疽、多骨疽、朽骨疽(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

(七)其他

(1)控脑砂、鼻渊、鼻痔、脑漏(鼻咽部肿瘤)。

(2)伏梁(胰腺癌、肠系膜淋巴瘤或腹壁转移癌)。

(3)肠蕈(卵巢肿瘤)。

(4)肾岩翻花、翻花下疳(阴茎癌)。

(5)胎瘤(小儿血管瘤)。

三、中医学对肿瘤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一)肿瘤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外因是邪毒蕴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结、食积而成。然邪毒侵入主因正气虚弱不足,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时,邪气有可乘之机而发生肿瘤。中医学认为肿瘤病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6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致病。中医学用“六淫”概括病邪的理论。“六淫”作为外界的致病因素,也代表了肿瘤的外感病因。

2.内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这7种情志的变化包括人体对客观外界一切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则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和加重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七情能影响五脏正常功能,其中又以损伤心、肝和脾功能的表现多见。临床常见的七情因素引起的肿瘤一类的病证有乳岩、噎膈、积聚、骨瘤、鼓胀、黄疸、肠蕈、石瘕、咽喉菌等。其临床表现多样,但均可由于情志过度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使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后引起或促进各类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3.饮食不节

(1)食,人以胃气为本,依靠水谷精微而生存。若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影响运化,就要伤食。过食厚味则生湿而化痰,偏食辛燥,嗜酒过度,可使胃肠积热,气血亏损,形成气结痰壅,瘀血,如噎膈、肝癌等。

(2)饮食是机体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或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脏和胃,分别主运化水谷精微和受纳腐熟水谷。故常在饮食所伤中先受损,继而累及其他脏器或发生他变。

(3)饮食不当的致病,主要有饥饱无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3个方面。

4.正气亏虚

(1)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具体生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气在全身流通,无处不在,升降出入畅行无阻,维持人体动态平衡。不论内在的(精神等)还是外来的(病邪等)因素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均可造成气的功能失调形成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或气陷,日久成疾。肺癌、胃癌的发病偏重于气,食管癌往往是阳气郁结而成,乳腺癌的发生则由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

(2)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人类生存在自然界当中,其生理、病理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这是由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无论任何原因引起人体的正气不足,都不可能离开五脏,其中又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五脏生理病理,不外乎气血阴阳。正气不足可导致多种肿瘤的产生和进展,而肿瘤作为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猛、症情险恶的疾病,又能很快地继续损伤人体的正气。临床常见正气不足和进展的肿瘤互为因果,交替促进,加重病情。

5.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γ线、X线、紫外线热辐射、长期机械和炎症刺激、创伤、埋入皮下和器官的异物、纤维性物质(如石棉、玻璃丝)等,均有较高的致癌作用。

6.化学因素 现已明确,具有致瘤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砷、铬、铬酸盐、羰基镍、氮芥、芳香胺类染料中的2-萘胺、4-氨基联苯、苯、煤焦油、润滑油、矿物油、切油、炭黑、二氯甲醚、氯甲醚、氯乙烯、2-萘胺芥、异丙油和工业用1-萘胺中的2-萘胺杂质等。还有一些动物实验证实有致瘤性,但对人类的致瘤作用尚不明确的物质如镉、铍、亚硝酸类化合物和一些芳香类染料。另外,一些有潜在致瘤作用的物质也应引起注意,如铅、汞、农药等。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使机体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造成气血痰食的郁结聚积而成。其中气血瘀结是主要方面,它们相互间又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肿瘤的致病因素各有不同,其病理变化又各有所偏,如妇女癥瘕偏于“血”,肝癌、胃癌偏于“气”,颈项瘿瘤偏于“痰”、腹部肿瘤偏于“食”等。

(二)肿瘤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肿瘤不是局部性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互相交结以致造成肿瘤的发生。

1.气滞血瘀 “气滞则血瘀”,“气塞不通、血壅不流”,气滞日久必有血瘀,气滞血瘀积久成块,随瘀滞部位不同而形成各种肿瘤。气滞血瘀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治则之一。恶性肿瘤患者绝大多数有气血失调,但不同的肿瘤与气血有着不同的关系,有的偏重于气的功能紊乱,有的则偏重于血瘀的形成,其中具有瘀血症的更多。近年来对血瘀的研究比较多,已经证实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毒热内蕴 毒热,即火热温毒之邪,所谓毒是指邪之炽盛。中医一般将火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的症状不明显,如高热、渴喜冷饮、面目红赤、便秘溲赤等;虚火则以阴伤为主,有虚热证,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舌尖嫩红等。血遇火热凝,津液遇火则灼液成痰,气血痰浊壅阻经络脏腑,故热(火)毒内蕴则形成肿瘤。临床上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毒热在体内的蓄积有着重要关系。

3.痰湿结聚 痰既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一个因素。不仅指因外感六淫侵袭,由肺及气道咳吐之痰,还包括内生之痰,也就是广义的“痰”。咳吐之痰主要因肺失宣肃所致,而内生之痰则主要由脾虚或肾亏所生。它无处不到,流注在体内脏腑或体表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痰证,如痰凝毒聚,坚硬如石,走窜项间、腋下、鼠蹊等处,而成“痰核”、“失荣”、“痈疡”等难消之症。

临床上,对于一些体表或皮下不痒不痛、经久不消的肿块,均按“痰核”施治,采用消痰软坚、化痰通络之法来治疗;而对湿毒则以去湿解毒法来治疗;往往可使肿块缩小或变软,水湿消退,从而达到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控制肿瘤浸淫扩散的效果。

4.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肾功能失调能引起肿瘤。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则正气虚弱,以致卫外之气无从以生,导致肿瘤产生。肿瘤患者大多存在脏腑气血亏虚,病变日久,虚弱更重。因虚致病,又因病致虚,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气血双亏;或肿瘤患者经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亦表现为气阴两伤。正衰则邪盛,机体抗肿瘤能力降低,往往使肿瘤进一步播散扩展。

5.经络瘀阻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联络脏腑组织与气血运行的一个独特的系统。肿瘤病变可以在经脉循行的经路上反映出来,同样,脏腑发病也可以影响到经脉,而在其所属经脉循行经路上发生异常变化。

气滞血瘀、毒热内蕴、痰湿结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以及经络瘀阻,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由于各种肿瘤的病因不一,肿瘤患者病机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同一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上述几种病理机制并不是孤立的或单纯的,常常是互相关联和复合在一起的,有的脏腑气血亏虚又兼热毒壅盛,有的气虚合并血瘀,或气滞合并痰凝,大多数患者表现虚实夹杂,多脏同病。

(三)中医学对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型

1.肺癌的中医分型 肺积(息贲),相当于晚期肺癌。

(1)阴虚肺热型:①主症: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黄难咯,或痰中带血,气促胸闷,心烦失眠,口干便秘,低热盗汗,或低热缠绵不退,咽干声哑;②兼症:口渴,舌质红或绛,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2)痰湿壅肺型:①主症:咳嗽,痰多黏稠,舌白或黄白相间;②兼症:胸闷不适,大便溏薄,纳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速。

(3)气阴两虚型:①主症:咳嗽少痰,或痰稠而黏,咳声低弱,痰中带血,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㿠白,纳食减少,形体消瘦,恶风,自汗或盗汗;②兼症:口干不欲饮,苔薄,舌质红,脉细弱。

(4)气血亏损型:①主症:咳嗽痰少,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眩;②兼症:神疲懒言,动则汗出,心悸怔忡,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脉细软。

(5)肺肾两虚型:①主症:咳嗽气急,动则喘促,胸闷胸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神疲乏力;②兼症: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胃癌的中医分型 胃癌属于中医学的“伏梁”、“积聚”、“噎塞”及“胃反”等范畴。

(1)脾胃气虚型:①主症:胃脘隐痛喜按,进食量少,口淡无味;②兼症:神疲乏力,恶心欲吐,大便清稀,舌质淡红,舌苔薄,脉濡细。

(2)脾胃寒虚型:①主症:胃脘隐痛,细纹怕冷,纳食不香,呕吐清水,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②兼症:四肢不温,大便溏薄,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红,伴有齿痕,苔润滑,脉沉细。

(3)胃阴不足型:①主症:胃脘灼痛,口干欲冷饮,纳食不香,胃脘嘈杂烦热;②兼症:大便干燥,舌质暗红,或光剥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型:①主症:胃脘疼痛拒按,疼痛固定不移,或可扪及肿块;②兼症:呕血便血,皮肤干燥,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5)气血两虚型:①主症: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自汗盗汗,或见低热;②兼症:纳呆食少,形体消瘦,或见下肢水肿,舌淡或舌质暗淡,或见瘀斑。脉虚或细沉。

3.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分型 肝癌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黄疸”、“膨胀”、“胁痛”等范畴。

(1)脾虚气滞型:①主症:腹大胀满,肢体水肿,神疲乏力,腹胀腹泻;②兼症:形体消瘦,胃纳不香,舌质淡白,苔薄腻,脉濡或滑。

(2)气滞血瘀型:①主症:肝区或上腹部刺痛或胀痛,痛无定处或固定不移;②兼症: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舌质偏暗或舌边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色或弦细。

(3)肝胆湿热型:①主症:脘腹胀满,发热黄疸,口干口苦;②兼症:恶心频作,纳食不香,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4)肝肾阴虚型:①主症:胁腹疼痛,低热,潮热盗汗,口干烦躁;②兼症:小便短赤,形体消瘦,鼻血或齿血,舌质红苔少,或苔光剥或有裂纹,脉细数或细涩。

4.肠癌(结肠癌)的中医分型 肠癌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脏毒”、“下痢”、“锁肛痔”等范畴。

(1)脾胃虚弱型:①主症:神疲乏力,胃纳不香,大便便溏或夹有不消化食物;②兼症:时有腹胀,舌苔淡白,舌质淡红,脉濡。

(2)气血两虚型:①主症:面色无华或苍白,神疲气短,形体消瘦;②兼症:大便溏薄,时有腹部隐痛,舌淡苔薄,脉细。

(3)脾肾阳虚型:①主症: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②兼症:腹部疼痛,喜按喜暖,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苔薄白,舌淡胖,脉沉细。

(4)肝肾阴虚型:①主症: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②兼症:腹部隐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