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热的麻疹患儿可采取的退热方法

发热的麻疹患儿可采取的退热方法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风疹患儿可长期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继发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因脑炎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应脱水治疗。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与其他侵袭肠黏膜细菌所致肠炎、结肠炎的鉴别主要依据大便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本节热门考点

1.麻疹的皮疹特点:红色斑丘疹,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2.风疹的特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出疹从面部-躯干-四肢。

3.水痘的并发症:皮肤继发感染、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睾丸炎、脑炎等。

4.猩红热的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

5.手足口病的治疗:注意隔离、适当休息、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6.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高热可>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

一、常见发疹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猩红热)

(一)病因、各种皮疹特点和出疹规律、常见并发症

见表21-11。

表21-11 常见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的病原、出疹特点和规律、常见并发症

(二)治疗

1.麻疹

(1)一般治疗:①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②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③给予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

(2)对症治疗:①前驱期、出疹期体温不超过40℃者一般不退热。②若体温>40℃伴有惊厥或过去有热惊史者可适当降温,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药。③频繁剧咳可用非麻醉镇咳药或超声雾化吸入。④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⑤补充维生素A治疗小儿麻疹,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条件可加用中药治疗。

(3)并发症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2.风疹 本病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先天性风疹患儿可长期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3.幼儿急疹 无特殊治疗,高热时除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外,应给予足够水分,酌情给予解热镇静药。可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4.水痘 加强护理,供给足够水分和易消化的饮食;剪短患儿指甲、戴连指手套以防抓伤;勤换内衣,消毒水洗浴,减少继发感染;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痒、镇静药。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首选的抗水痘病毒药物,一般应在皮疹出现后48小时以内开始静脉滴注,疗程7天或至无新的皮疹出现后48小时。口服阿昔洛韦对免疫健全的儿童水痘病例有一定的益处而且无毒性,但只有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治疗才有效。早期使用α-干扰素能较快抑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继发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因脑炎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应脱水治疗。

5.猩红热

(1)一般治疗:①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②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肌内注射,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给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6.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

(1)在患病期间,注意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3)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呕吐、腹泻等进行相应处理。

(4)可服用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更昔洛韦治疗肠道病毒(EV71)无效。

(5)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采用其他相应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三)预防

1.麻疹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麻疹患者,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2)切断传播途径:病人曾住的房间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

①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年龄国内规定为生后8个月,7岁时复种一次。

②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发病。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4)开展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的监测。

2.风疹 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

(1)被动免疫:通常不用此法预防。

(2)主动免疫:注射疫苗后,98%易感者可获终身免疫。

3.幼儿急疹 无预防方法,预后良好。

4.水痘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保护易感者: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85%~95%,并可持续10年以上。对正在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患者以及孕妇和接触患水痘母亲的新生儿,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

5.猩红热 对曾有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可给予复方新诺明口服或青霉素肌内注射。

6.手足口病 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1)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

(2)托幼单位应做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3)做好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

(4)流行期间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6)在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二、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

病原是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的志贺菌属,分A、B、C、D四群(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起病急,发展快,高热可>40℃(少数不高),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后2~3天始发展为中毒型。根据其主要表现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肺型和混合型四型。

1.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为微循环障碍,可见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细速,呼吸急促,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后期微循环淤血、缺氧,口唇及甲床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可伴心、肺、血液、肾脏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2.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 因脑缺氧、水肿而发生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有嗜睡、呕吐、头痛、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随病情进展很快进入昏迷,频繁或持续惊厥。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浅不均、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此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 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在中毒性痢疾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4.混合型 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最为凶险的一型,病死率很高。严重病例常合并DIC,肾衰竭,偶可合并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7岁健壮儿童,夏秋季节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脑病和(或)休克表现者,均应考虑中毒型菌痢,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相鉴别。

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多发生1次惊厥,粪常规正常。流行性乙型脑炎昏迷多在2~3天后发生,多不出现循环衰竭。脑脊液检查可异常而粪便检查正常。与其他侵袭肠黏膜细菌所致肠炎、结肠炎的鉴别主要依据大便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四)治疗

该病病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

1.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

2.治疗循环衰竭

(1)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改善微循环。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或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纳洛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能有效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3.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静脉注射降颅压,或与利尿药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抗菌治疗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