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理生理特点

病理生理特点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反复采血可致早产儿贫血,当短期内采血量达血容量的10%时,会出现症状。早产儿若有严重窒息合并低血压的发生,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更降低,早产儿会出现无尿或少尿。由于排泄的时间长,早产儿用药的时间间隔须加长。黄疸严重时,因易缺氧使脑血管屏障受损而造成胆红素脑病,导致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的反应较慢。由于生长特快,极易发生低血钙和佝偻病。

1.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稳定性不好;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皮下脂肪少,储热能力低,供应热能的棕色脂肪组织发育未成熟;过冷时肌肉颤动的反应少,控制血液流至皮肤微血管的血管扩张能力差;胃肠发育不全,无法摄取足够热量来维持体温;汗腺功能不足,妊娠32周以下出生的婴儿不会出汗;活动力差。

2.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均比较微弱,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透明膜病;容易发生呼吸困难、不规则的呼吸暂停及发绀;胸廓及呼吸肌无力,需较强的刺激才能起反应。

3.循环系统 由于肺部小动脉的肌肉层发育未完全,使左至右的分流增加,易有开放性动脉导管,愈早产的婴儿,其开放性动脉导管发生的比例愈高。体重500~1 750g的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为12%。动脉导管若持续开放,则从主动脉到肺动脉的血流增加,导致肺水肿、缺氧,使肺小动脉收缩而致肺动脉高血压,最后造成右侧心力衰竭;缺氧、酸中毒易引起持续性肺动脉高血压,因由右至左的分流而引起发绀;凝血酶原不足、维生素C不足,使血管脆弱易致出血,如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清蛋白不足及血管渗透性较大易致水肿。

4.血液系统 早产儿体重越小,出生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降低开始越早,6周后血红蛋白可跌至70~100g/L(足月儿于8~12周后低至110g/L),有核红细胞持续出现在周围血象中的时间也越长。血小板数也比足月儿的数值低,出生体重越小,增加也越慢。由于反复采血可致早产儿贫血,当短期内采血量达血容量的10%时,会出现症状。早产儿贫血一般不必输血,除非出现贫血症状,此时可给予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以减少输血的需要。

5.排泄系统 愈不成熟的早产儿,其肾小球滤过率愈低。早产儿若有严重窒息合并低血压的发生,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更降低,早产儿会出现无尿或少尿。肾小管功能差,对电解质、葡萄糖的回收能力有障碍,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浓缩尿液或排出过多液体方面的能力有限,易有水中毒或脱水的危险。肾脏系统的不成熟影响排泄药物的能力。由于排泄的时间长,早产儿用药的时间间隔须加长。肾酸碱调节功能差,使早产儿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6.中枢神经系统 脑室周围的微血管比较不成熟而易破裂,故在妊娠32周以前易发生缺氧情形而导致血管壁破裂,造成脑室出血。黄疸严重时,因易缺氧使脑血管屏障受损而造成胆红素脑病,导致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的反应较慢。吸吮、吞咽及张力反射不好,易致喂食困难。咳嗽反射微弱或无。呼吸、体温中枢发育不好。

7.消化系统 呕吐反射不良,食管贲门括约肌功能不佳和吸吮、吞咽反射不良,易患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出生时长时间地缺氧,使肠道血流减少,易有喂食耐受性不良或易造成坏死性肠炎。胃容量小,所以进食量少,影响到营养、热量及水分的需求。不同体重早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异(表1-3)。到出生2周以后胃容量才明显增加。

表1-3 早产儿胃容量与体重的关系

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差,对蛋白质、糖类的消化吸收较好。

肝功能差,原因有①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胆红素结合和排泄功能差,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且较重。②肝不成熟,凝血酶原第Ⅴ因子、第Ⅶ因子、第Ⅹ因子等凝血因子不足,故凝血机制不健全,易致颅内及消化道出血。③铁及维生素A、D储存量少,易患营养缺乏症。④肝糖原、肌糖原储量少,肝糖原变成血糖的功能低,易发生低血糖,早产儿平均血糖值在出生3d内减低到1.9mmol/L(35mg/dl)左右,以后又逐渐上升,在3~4周时为2.7~3.3 mmol/L(50~60mg/dl)。⑤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差,可因血浆蛋白低下而形成水肿。

8.免疫系统 由母体处所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抗体(IgG)少(大部分的IgG是在怀孕末期经胎盘获得),使早产儿易受感染。皮肤易受损和感染。

9.眼睛 视网膜血管成熟度不佳,过度给氧或长期给氧易造成视网膜血管收缩,刺激血管增生,引起视网膜、玻璃体的出血及纤维化,进而导致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10.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快,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倍数较足月儿为大,1岁时足月儿的体重大致等于初生时的3倍,1 501~2 000g早产儿1岁时的体重可达初生时的5.5倍,1 001~1 500g者可达7倍。由于生长特快,极易发生低血钙和佝偻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