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国外的病理语言学研究历史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相继在大学设立了病理语言学的专业,并建立一些学校专门培养语言治疗师。一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概述病理语言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具有相当强的实验性和很大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

国外的病理语言学研究历史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相继在大学设立了病理语言学的专业,并建立一些学校专门培养语言治疗师。国外的学者掌握了语言学及医学、解剖学、口腔矫正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语言障碍,同时还对语言障碍的预防、评估、矫正与训练进行了分析总结,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 国外病理语言学研究概述

病理语言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具有相当强的实验性和很大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因为现在医学已经十分发达,在病理语言学方面具有很多种治疗手段,医学家和病理语言学家十分强调精神治疗(即心理治疗)的重要临床价值。所谓心理治疗主要就是通过“词”这样一种条件刺激物对高级的神经活动发生作用,使机体得到有力的改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精神疗法治疗疾病在很早以前便受到了重视。我国古代的岐伯在回答皇帝的相关问题时,就强调了“治病必先治神”。古代伊朗的医学家在治病时应用三种基本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现在,语言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已被许多病例证实,世界各地都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或建立精神类卫生研究所。例如在美国和前苏联都设有咨询电话服务,以解除各种心理障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疗法主要有个别精神疗法、集体精神疗法、催眠性暗示疗法、药物催眠性暗示疗法和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等多种方式,但每一种具体的疗法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即利用“词”这个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的定点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兴奋,通过负诱导将病理的条件联系抑制,使大脑皮层建立起新的,健康的条件联系。所谓的“个别精神疗法”就是采用跟患者交谈的方式进行。在交谈时,医生或心理学家的态度要温和、诚恳,情绪要稳定,语言要中肯而谨慎。所谓“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就是使医生的语言成为患者的暗示并被患者接受,目的在于加强病人的神经机能,重新恢复患者对自身健康的信心。医生需要用安详、均匀的语调,略微间断地重复着暗示。

虽然语言可能会治疗患者的疾病,但是心理学家和病理语言学家都指出语言也能使病情加重。有一些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往往会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预后等情况等提出轻率的意见,或者说一些不恰当的话,结果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产生所谓的病原性疾病。医生对患者说极其尖刻的话是不合适的,对于患者的病情说些责备的话也是不对的。医生疏于对患者的医治及用冷漠的语调,或关于病情的绝对性的诊断,都有可能造成病人严重的精神损伤。如果说敌人打出的子弹可以伤害人的局部机体,那么医生粗鲁的语言则会伤害患者的心,常常把人“置于死地”,可见语言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 构音障碍研究

构音(articulation)主要是指通过发声器官(即口腔、喉、鼻腔等)的协调运动发出组成语言单词的语言声音,即语音的过程。具体来说,构音就是指从胸腔呼出的气流经过声带的震动,然后经过唇、舌、腭等构音器官的摩擦或者阻断等动作发出语音的过程。因此,构音器官的成熟度和动作的熟练性与构音的正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构音器官有着不同的器官,不同个体所发出的语音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目前,研究者一般从超音段水平和音段水平对个体所发出的语音进行研究。

超音段水平是就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要素的状态而言。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发出同样一个音位,在音高、音长、音强方面存在着细微的区别。男人与女人、老年人与儿童因构音器官的大小、长短不同,会发出一些具有差别的音,但是它们在含义上并没有区别,仍是同一个音位。即使对于同一个个体来说,由于自身的心情、环境、生理因素等影响,同一音位在不同时期发出时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同一个音位在与不同音位结合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但人们不会将这些音感受为其他的音位,对超音段水平的研究具体体现在对个体嗓音障碍的研究基础上。而音段水平的研究主要是对说话人所发出的具体音位进行研究,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就是音位。个体只有在察觉出两个音位之间的差别时才能将它们判断为两个词,每个词具有不同的含义。构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判断不同音位之间的差异,个体才能更精确的发出每一个音。对音段水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构音障碍的研究基础上。

所谓构音障碍,又称构音异常,具体是指构音器官在构音的过程中,构音部位发生错误或呼出的气流方向、压力或速度不准确,甚至整个构音动作不协调,以致语音发生错误的现象。正常的构音是气流从胸腔发出,通过声带的震动之后,经过唇、舌、牙齿、上腭、咽喉等的阻断、摩擦,然后发出语音。如果在这一连续的过程当中,由于构音的部位、方式、强度或协调性发生问题时,就会造成构音错误。当这种发音的改变严重的影响到语言的可懂度时,就要考虑个体是否存在构音障碍。判断个体的语音错误是否属于构音障碍,就必须联系个人的语言可懂度。只有当个体的语音错误严重影响到语音的可懂度而被其他人注意时,才可以认为其存在构音障碍。

(一)构音障碍分类及原因

根据个体的构音障碍的发生原因可以将构音障碍分为两类:器官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器官性构音障碍又可以称作机构性构音障碍(organ⁃ic articulation disorder)。这种构音障碍往往是由于患者的器官结构或神经性缺憾造成的障碍,通常伴随有听觉障碍、裂腭、脑瘫、面瘫等生理异常。构音障碍只是生理异常所表现出的一个症状,构音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不是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生理异常。当生理异常的问题完全解决之后,构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汪洁曾经指出“构音障碍是指因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瘫痪,或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吐字不清等异常”。[43]

患有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的儿童通常咀嚼和吞咽功能正常,但是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却口齿不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构音障碍与生理缺陷并没有很确定的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器官缺陷或神经性缺陷。也有一些研究者将构音障碍分为三类,即运动障碍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这种分类方式将由于发音动作机能障碍和不协调所造成的构音障碍分离出来,单独构成一类。造成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一段时期研究者们都致力于研究造成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原因。例如威尼茨(Winitz)在1969年调查了人类性格、智力、学业表现、运动技能、社会经济地位、听觉能力等因素,结果发现这些变量与功能性构音障碍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只有听觉分辨能力、语音分辨能力和构音障碍有些联系。根据美国儿童语言学家西瑞布格(Shriberg)和我国的赵寄石、楼必生的研究结果,影响儿童构音障碍的首要社会心理因素就是父母、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患有构音障碍的儿童都来自于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家庭,这是由于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语言刺激和强化,父母与孩子谈话的时间很少。尽管现在对构音障碍的原因尚未明确,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构音障碍的产生与个体构音动作技能的运用,语音的辨别感知缺陷等因素有关,还受多种文化背景、多种语言或多种方言的影响。

(二)构音障碍的研究方法、模型和评估

1.语音研究的主要方法

对儿童语音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横段法和追踪法。横段法(cross sectional method)通常是指研究者运用系统正确的方法,例如图片测试法等对数量大的样本进行调查,即在每一个年龄层次抽取一定数量的儿童,获取儿童说话的样本,采集最原始的语音资料,并对儿童语音的获得顺序和语音发展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数量分析。通过对样本的语音分析,可以得到每一个年龄层次的大多数儿童已经掌握的语音和容易误读的语音。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固定的语音常模,容易分析出儿童语音获得顺序及在特殊年龄阶段的语音发展规律。追踪法,又可以称作综观法(longitudinal method),这种方法通常是指在一个阶段的连续时间内对儿童的日常用语进行跟踪的记录和分析,一般只有一两名儿童作为样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的原始资料,而且比较容易实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儿童语音发展的研究,最早是由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或者研究者对自己的亲人的孩子所进行的。不过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缺点,就是由于不同研究的资料采集缺乏一致性,导致缺乏研究普遍性,不能建立常模。所以,追踪法很难对不同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同时也很难将结果推及其他儿童。但是,这种研究结果仍有助于了解说话发展的不同阶段及过程。

2.构音障碍的几个研究模型

根据功能性构音障碍原因而提出来的研究模型主要有三种:辨别模型、语音发出模型和语言学模型。辨别模型(discrimination model)是由莱珀(Riper)和艾云(Irwin)于1958年提出来的,这是现在使用最广的模型之一。该模型认为,构音障碍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由于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太差,个体没有对自我发音的听觉监控能力,如果不能分辨声音,就预示着最基本的音位结构和它所属的语音系统部吻合。如果能够辨别各种不同语音的话,就说明个体无法将正确的感觉运用到发音中。这一模型对构音障碍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要求对构音缺陷个体进行听力辨别测验,认为对这些个体的训练应该包括听力辨别能力的训练。

语音发出模型(production model)是由麦克唐纳(McDonald)在196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幼儿构音错误是由于停滞在感觉运动发展的某一阶段。造成儿童构音障碍的最主要问题是感觉运动停滞,要发出正确的语音,就需要精细协调的器官运动。如果感觉运动发展迟缓,就会产生构音错误,严重的就会形成构音障碍。他认为,构音是一种连续性的重叠运动,但事实上构音器官几乎是在同时完成这个动作的。这一模型强调运动方面的内容,在构音训练时可以运用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此外,在对儿童进行矫正时,可以通过找出一些个体能正确构音的情境来训练他在其他情境中也能发出正确音。

病理语言学认为语言学模型由两个理论构成:突出特征理论和音韵加工理论。突出特征理论(distinctive feature theory)认为,因素作为口语的最小语音单位,存在着可以鉴别的构音、听力学或感觉上的区别特征。每一个因素都可以用一组特定的特征来描述,而且因素之间的区别也可以用不同的特征来加以区分。这一理论认为组成因素的语音特征难易程度不同,所以个体在获得语音室存在先后顺序。音位加工理论(phonological progressing theory),认为个体构音错误常常有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通常就是个体将他们自己无法发出的那些困难的音进行简单化的过程。通过这一加工过程,困难的语音变得很容易发出,使原来的音简单化。他们发现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音位加工,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一定会发生。

3.构音障碍的评估

对一个可能存在构音障碍的个体进行评估,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筛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个体是否存在值得注意的构音问题。这一工作都由病理语言学家进行,检查者要仔细倾听个体的发音,然后进行第二个步骤——全面的评估。

案例史收集即个体的背景资料的收集,收集案例史的范围通常是依赖于构音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个体在筛选过程中发现只有少数语音问题存在,那么检查则会所收集的背景资料相对数量较少;反之,则可能要尽量多地收集资料。案例史收集后,就要实施各种测验以获得有关构音问题和交流问题的全面资料。既能测验,例如语音辨别测验,要求个体辨别他们的错误音和目标音,判断自己发出的语音是否正确;听觉测验则是要看看个体有没有存在听觉障碍。此外,汪洁在其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量表中对构音器官的检查内容主要有反射检查、呼吸功能检查、唇功能检查、下颌功能检查、舌运动功能检查。构音评估是在对个体构音障碍的评估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在这一阶段中,要尽可能多地采集个体的语言样本,以便对其发音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最有效、最快速的构音检测工具就是图片命名的测验,没一张图片可用一个单词命名。在构音评估的过程中,有时还对个体进行引发测验,要求个体模仿检查者的发音;有时也可以对个体的整体语言做一个语言可懂度或者可理解程度的评价。

(三)构音障碍的矫正与训练

一般认为,在所有语言治疗中,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通过语言训练绝大多数的功能性构音障碍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对构音障碍的矫正与训练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获得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要清楚自己怎样正确地发出一个语音。通常可以多种方法共同使用。首先可以采取感觉运动技能训练,这种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个体具有熟练的感觉运动技能。所以训练的重点就是各种构音动作。训练者根据需要将目标音的发音动作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一连串的动作后,再逐一让个体模仿这些动作。其次,可以采取辨别或感觉训练。构音障碍的个体在语言训练中要加强听觉辨别能力,特别是语音辨别能力。在训练时通常要先要求个体辨别其他人所发出的目标音,然后再让他们从不同的音中区别正确音和错误音。辨别训练可以借助录音等设备进行,训练者可以录制正确的目标音和个体所发出的错误音,放出来让个体反复听,加强其辨别能力。最后,可以采取语音训练的方式。一般先学习发单个音,然后是音节、词语、词组,最后是句子,整个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理论,在对构音障碍的个体进行训练时,可以针对某些语言特征进行训练,在这个阶段里,个体的语音训练需要获得各种来源地额支持。不管使用何种训练方法,都要注意使用强化等行为激励的方法。

2.泛化阶段

当个体已经很容易发出正确音时,训练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要将所获得的正确音向多个情境迁移,此阶段的训练目标开始转向在多种情境中训练语音。在泛化阶段,训练的内容结构化程度降低,治疗师可以采用朗读、对话等方式进行训练。训练时虽然要注意个体的构音情况,但是不要急于过多的帮助。在整个训练中,不应该过多地关注某个音是否正确,而是要注重个体语言的整体表达。在这个训练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个体与治疗师之间应建立一种互信、理解的关系。治疗师要努力获得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要认识到他们是应该被尊重的个体,有权进行必要的治疗。其次,要花大量时间鼓励个体主动参与治疗,这对构音错误的改变时极其有利的。

三 嗓音障碍研究

嗓音障碍是语言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的问题在于个体的嗓音和他的年龄、性别、角色不相称而惹人注意,影响交际。嗓音障碍通常在某些职业人群中比较常见,与个体不良的生活习惯、发音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嗓音障碍(voice disorder),又称嗓音异常,有时也称嗓音疾病,是指个体嗓音在音高、音强、音质等声音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常表现。这种异常表现常常造成个体和他人的交流困难,有的听话人只注意说话人的嗓音,而不注意其说话的内容。嗓音障碍在一些职业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这些职业包括教师、律师、歌手、演说家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嗓音和他们的教学时的声带的疲劳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演员和歌手中有中、重度嗓音障碍的占80%。健身教练有半数以上在完成一次教学期间或之后出现部分或完全失音。

(一)嗓音障碍分类及原因

根据发病性质,嗓音障碍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许多声音异常往往有器质性因素引起,一般可能发生在两个位置:声带和共鸣腔。声带的震动是声音形成的基础,在耳鼻喉科门诊中,影响嗓音的声带疾病有声带麻痹、杓状软骨问题和声带上的突出物。声带麻痹时引起声带无法完全闭合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由神经系统障碍造成,包括单侧麻痹和双侧麻痹,其中双侧麻痹的声带对嗓音有很大影响。杓状软骨关节僵硬或固定则会引起杓状软骨运动障碍,也会造成声带运动的限制或障碍,这种损伤与声带麻痹造成的后果差不多。声带息肉、声带结节和声带水肿也是比较常见的声带疾病。共鸣腔异常也可能是造成个体嗓音障碍的一个原因。一些个体常常将应从口腔发出来的声音从鼻腔发出,后者将应从鼻腔发出的声音从口腔发出,这是共鸣的一种异常现象。声音异常除了上述直接与声带、共鸣腔的器质性原因有关之外,也跟身体的整个生理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非器质性嗓音障碍或者称为功能性嗓音障碍,这种障碍的个体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疾病或结构性问题,但依然存在嗓音问题,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心理问题造成的。一般来说,非器质性的发音困难或声音尖锐,与其压力和焦虑有很大的关系。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压力和焦虑的存在,但是却可以通过嗓音问题表现出来。这种嗓音问题不是因为个体的喉部结构出现问题,而是对心理创伤的剧烈反应导致的失音。一些研究发现,呼吸型的发音困难与个体的工作或家庭环境有关。这种环境可能特别的安静,在这种环境生活的个体容易产生呼吸声,并形成习惯。在某些家庭中,由于父母或其他家人提供了不恰当的模仿对象也会造成个体的发声不良。若个体形成积极地嗓音偶像,就会成为个体嗓音的良好榜样,但是如果所形成的嗓音偶像不适合个体声带、喉部生理结构或者个体的身份,而个体仍旧不断地模仿,这种发生习惯就会给声带和喉部带来损伤,同时还可能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嗓音障碍的评估

对嗓音障碍的评估通常根据说话人所表现出来的音量、音调、音质及呼吸等特征,在结合年龄、性别及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考虑,一般的评估要经过个体案例资料收集、嗓音检查、资料分析与评估报告。首先,个体案例资料收集过程通常是以询问问题的方式来完成的,包括个案的基本资料、教育情况、嗓音状况、嗓音变化、平时的发声习惯、疾病原因等。对于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学生来说,还需要询问其生理发育状况。资料可以通过直接与当事人交谈或者填写调查问卷来获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注意询问当事人对自己嗓音问题的感受以及心理变化。其次,在临床上,如果遇到出现嗓音障碍的个体时,要及时的转到相应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有些嗓音问题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造成的,如果能够及早进行检测,可能挽救个体的生命。嗓音检查除了观察声带及喉部结构的形态之外,还对声音的一些相关指标进行测查,包括基频、声音强度、最大发音时间、频率微扰商和振幅微扰商。当个体的资料收集以及必要的检查都已经完成之后,就需要根据个体的嗓音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完成完整的案例报告。在嗓音障碍的案例报告中,特别要说明医学检查结果是否表明存在明显的生理学方面的异常,同时要对个体的嗓音表现进行具体的说明,推测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并对矫正计划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三)嗓音障碍的预防矫正

由于声带、共鸣腔的问题可能导致嗓音方面的障碍,这些发声器官方面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体滥用声带或误用声带造成的。在教师、演员、律师等职业人群中发生率特别高,所以要特别注意在这些群体中开展预防工作。

要预防嗓音障碍,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最基本的问题是要让个体认识什么样的声音是良好的声音。如果个体对什么是良好的声音不够明确,我们可以给出不同音质的声音让个体分辨,或将含有呼吸声、鼻音以及嘶哑的杂音的录音放给辨别者听,让其评判自己的声音是否是一种良好的声音。除了让个体对良好的声音有所认识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提出改正的措施。想要预防嗓音障碍,个体在平时说话就要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应该使用适当的音量说话;使用适当的音调说话;注意说话时的情绪稳定,避免在情绪不正常的情况下发泄心中的积郁;平时少吃刺激性的事物,少抽烟;平时应该有足够的睡眠,多喝水;多注意声带的休息;尽可能避免清嗓子或咳嗽。除了常常使用声音的个体需要注意预防嗓音障碍外,正处于青春期、变声期的学生也需要对嗓音保持警觉。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一时期,个体的嗓音由童声转变成成人的声音,故而称为变声期。在青春期变声期,男生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假声”,其嗓音特点呈现高、尖、细的特征,有时还会出现怪音,偶尔也会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从心理上看,之所以出现这种假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个体还没有接受自己已经成为成人这个事实,他们试图掩盖这种生理变化。一般来说,青春期男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暂时性声音异常的情况,但大多数男生都能适应。所以需要延迟一段时间进行评估与治疗,一般需要等到他们的生理改变完成,声音基本稳定之后,再进行治疗。

嗓音障碍的矫正过程仍旧十分注重转介。对于有嗓音障碍的个体,如果发现在生理结构上有病理性变化,应该及时进行医学方面的治疗,尽可能消除导致嗓音的器质性原因。个体一旦发现自己的喉部有不适感或者音调突然下降,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语言治疗师也应该及时将其转介到五官科进行发声器官的检查和治疗,尽可能地消除生理的不良因素。如果是功能性嗓音障碍,在评估过程中要确定其嗓音障碍对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于存在某些特定心理因素的患者,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同时还应对他们的遭遇表示高度的同情和理解,通过这种咨询方式让他们有充分的发泄。对于这些个体,在嗓音治疗时可以尝试采用让他们咳嗽、清喉咙、笑或者哭泣等方式让其出声,然后再慢慢引向口语。对于个体嗓音的训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吸气、吐气、成声、发音、放松。另外,辨音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音调不适当、音量不适当的个体要录下自己具体的声音反复听,并且不断地分析其中的音调与音量。对于因患癌症全喉切除的患者,他们要面对的最大康复难题是如何重新发出声音,他们需要重新找到一种代替声带振动的声源。目前无喉者大致采用四种发声方式:食管发声法、气管食管活塞瓣发声法、电子助讲器发声法、气动式助讲器发声法。

四 自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研究

自闭症是一种以交流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其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和基本技能,其语言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复杂,对其矫正训练的难度也就非常之大。

(一)自闭症的概念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是在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美国儿童精神科医师肯纳(Kanner)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中提出。几乎在同时,德国的一位儿科医生爱斯伯格(Asperger)也独立地观察记载了有古怪行为问题的儿童症状,也将之命名为自闭症。此后,自闭症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研究者的兴趣,且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对这一病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心理学者、教育专家、医生,以及基层学校的教师也开始了对自闭症的研究。

肯纳认为自闭症是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就不能以通常的方式与他人和情境交往的一种症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自闭症是从出生后到30个月以内所出现的症状群。这类儿童对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反应异常,对别人说话的理解有困难,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方面常有无意义的语言模仿的现象,文法构造不成熟,不会使用反身代词,不会使用抽象的语言等。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第四版都将自闭症看作是儿童3岁之前发生的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三类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也是最初提出来的被称为肯纳三联症的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仪式性刻板性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指的是儿童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通常自闭症儿童在运用一些非语言的行为方式例如眼神专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手势进行社会交往等方面均存在困难。他们无法建立与他们年龄相称的同伴关系。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社交缺陷是其表现出来的核心症状。对于轻度的自闭症儿童,两岁以前社会交往障碍可能并不明显,但到三四岁之后将逐渐表现出来。

2.语言障碍

所有自闭症儿童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展迟缓,并伴有特殊形式的语言异常。有些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可能终生都无法学会说话,有的个体则可能学会少量的词语,但词汇的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困难。大多数自闭症个体经常运用手势等非语言形式(甚至非常特殊的非语言形式)例如发怒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他们不会主动和他人进行交往。

3.刻板、重复、受限制的行为模式

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一些重复刻板的行为,对一些特殊的、非功能性的仪式有强迫性的执著。他们通常拒绝行为规律或者生活规律的改变,但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的强迫性或者仪式性行为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喜欢不断地旋转;有些自闭症儿童会不断地用手拍桌子或者不断地关门、开门;有些自闭症儿童一遍遍地将鞋子放好;甚至有些自闭症儿童会不断地拧自己的手。自闭症儿童通常有一些独特的兴趣对象,而且兴趣对象范围非常狭窄。一些自闭症儿童会有一些特别喜欢的玩具和装饰品,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可能仅仅是因为对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功能。这些行为与其年龄很不相称。

(二)自闭症主要的病因模式

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自闭症的原因,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精神分析说

这一观点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其中以贝特尔海姆(Bet⁃telheim)为代表。他认为,当儿童面对一个令人感到挫折、破坏性的、无反应的世界时,就会退缩。因此,这个理论认为是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行为或者错误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儿童的自闭。他们将这类抚养者称为是冷漠的、毫无爱意的、“冷藏箱式”的情绪挫折。对于一些儿童来说,如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地持拒绝态度,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无助感。也有人提出,可能源于父母因某种原因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不敏感,没有充分地关注孩子的需求,也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漠视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肯纳曾指出过,自闭症的父母具有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以及疏远等性格特征,并相信这些症状是轻度的自闭症,据此有人认为自闭症具有遗传性。

2.神经说

这种观点认为造成自闭症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障碍,存在某些神经方面的异常,研究者认为,基因方面的因素在自闭症的病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双生子的研究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支持。卢特(Rutter)等对21对同一性别的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同卵双生子中都患有自闭症的为0。如果将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放松,即如果为自闭系列症的,则80%的同卵双生子都有该症状,只有10%的异卵双生子符合该症状标准。因此,研究者认为,虽然在医学上自闭症还没有完全证明是否存在基因上的障碍,也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似乎表明存在这样的一些基因影响因素。最近一些运用新技术进行的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表现出大脑活动的减少,特别是左脑活动的减少,而左脑活动对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要稍微大一点、重一些,其神经细胞发展不够成熟。

3.生化说

近年来,神经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生物化学研究急速发展,推动了对自闭症研究的发展。以生物化学理论为基础对一些自闭症个体的研究认为,有一些儿童的自闭症是由于脑内的神经化学物质的问题引起的。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中,5-羟色胺在血液中的浓度一般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是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在血液中的浓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这种状况不但造成个体的自我封闭,还会造成个体的智力受损、容易发怒、食欲减退等。

4.心理说

这一观点最初是由普雷马克(Premack)与沃道夫(Woodruff)提出的,他们以黑猩猩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认知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黑猩猩能够推测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人的心理状态,能够通过推论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不是靠后天训练获得的,而是一种先天就具备的能力。黄伟合将这种能力称之为是心灵解读能力。很多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认知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封闭状态是由于儿童在出生之后的发展期间情感认知发生了障碍,无法辨认他人的情感状态。拜伦·科恩(Baron Cohen)等人利用“莎莉与安”的课题对20名心理年龄超过4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可能在理解人们持有与现实或自己不一致的心理状态的问题上存在独特的障碍。他们缺乏思考能力,无法解读他人的心理状态是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基本障碍。

(三)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表现

通常,对于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家长首先发现的是孩子异常的语言表现。例如词语掌握比正常儿童少,不与其他人说话,拒绝交流等。语言和交流障碍是自闭症诊断标准中的首要特征。而在训练中,最困难的也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主要表现的语言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种:

1.语言理解困难

正常儿童总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流过程中逐渐理解外部世界,掌握词汇,学会说话。而自闭症孩子由于拒绝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常常存在语言理解上的困难,造成他们语言发展迟缓,有些儿童甚至完全无法理解他人的语言。有些儿童可能可以理解某些词语字面上的含义,但是对其所隐含的含义很难理解。通常自闭症儿童对词语的理解具有固定的特征,即总是停留在最初所理解的那个含义上,而且很难脱离最初使用该词语时的交流情境。这种语言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很难从具体的情境中概括出词语的抽象含义,使其在语义掌握上表现出刻板现象。而且,在使用时也是很难让人理解,具有隐喻的特征。

2.口语表达困难

严重的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学会口语,成为无语者。一些研究者认为至少三分之一的自闭症患者没有任何语言。而卢特甚至认为大约半数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完全没有语言。而且,手势等非语言形式的交流障碍也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特征。在幼儿期,由于这些儿童通常对他人的叫喊没有任何反应,又没有任何口语,因此往往被家长认为存在听力问题或者失语症。一些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较高的自闭症儿童也许能够学会一些口语,但所获得的语音非常有限,也非常简单,常常表现出构音的问题。例如音与音之间的替代、省略、扭曲等现象相当普遍。自闭症儿童说话时大多无法掌握音调,声音方面的变化较少、非常机械,无法像正常人那样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感受。他们无法根据说话的场合、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或者情境来调节自己的音量。因此,他们在音量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自闭症儿童语流流畅性的问题可能与他们所掌握的词语与语句有限有关。

(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矫正

目前,有许多形式的干预方案被尝试用在自闭症孩子的身上,例如药物治疗、食物疗法、感觉统合、功能分析法、离散单元教学等,但是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地获得成功。事实上,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预后都不容乐观。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特别是他们的语言康复仍旧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自闭症儿童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都无法在语言上有所进展,但也有一些案例报告经过特殊的方法训练获得了成功。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可能不能单纯停留在狭义的语言这一领域内,需要多个领域共同考虑。事实上,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都是全方位的干预,因此在训练之前,需要对每个儿童作出全方位的评估。要根据各个孩子的不同能力和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训练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内容可能是需要特别考虑的。

1.非语言交流行为

对于儿童来说,语言的发展必然要以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如果非语言交流能力,例如利用手势交流的能力尚未获得正常的发展,那么要发展其较好的口语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评估的过程还是训练的过程,都要充分注意到自闭症儿童这方面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认为,非语言的交流能力可以对未来儿童有意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进行预测。而非语言或者前语言的符号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声音等都可以用来传达信息,表达个体的意图。对于一些严重的自闭症儿童,训练的重点可能更要放在发展他们前语言的社会和交流技能上,需要通过训练这些非语言的交流行为帮助儿童建立一套比较实用的符号交流系统。目前,在不同流派的训练方式中,都有专门的方法对此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例如,离散单元教法中对个体眼光接触的训练、视觉教法中利用图片进行交流的训练等事实上都强调的是此方面的能力。

2.共同注意

对于任何一个儿童来说,要学会语言,认识这个世界,还有一个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的能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闭症研究资料表明,这类儿童在共同注意领域存在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在智力落后儿童以及其他发展性迟滞的儿童身上都没有发现。一般来说,在语言获得之前,首先要发展共同注意的能力,或者说手势共同注意的能力。他们认为对手势共同注意的能力是自闭症儿童13个月以后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当然,非语言交流行为的存在与智力年龄等也是一个预测指标。甚至认为获得手势共同注意的失败是阻碍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儿童早期,共同注意应该是自闭症儿童干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训练中,需要时刻对儿童的注意点保持警惕,训练者在发出指令进行各种项目的训练时,都要注意引导并确认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训练的项目上。目前,通常是通过强化物的形式,包括物质强化物以及社会强化物来引导自闭症儿童,使他们逐渐形成这种共享性注意(shared attention)。

3.社会情感沟通

在自闭症儿童的评估过程中,父母通常会报告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的关系是如何淡漠,没有正常孩子那种对父母的依恋,对陌生人也没有常见的陌生或者恐惧感等。这种社会情感方面的缺陷可能是造成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自闭症儿童在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会存在严重的困难。在早期发展阶段,他们就在某些对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技能方面存有缺陷,例如模仿他人行为、对社会刺激进行确定、与他人一起分享共同注意的事物、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参与想象游戏。他们无法加工包含在肢体、手势、面部表情或者声音中的各种情感信息。他们不会去寻找或者注意他人所提供的这些情绪或者意识的线索。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该类儿童存在心理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他们无法去直接地感受身体所表达的语言,包括情感在内。而且,他们用来表达情感的肢体语言也与正常年幼儿童不大相同,因而他们常被人描述为自然的手势表达非常有限、面部表情非常奇怪、僵硬或者机械化。他们是用一种完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和情感表达的。

4.象征性游戏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语言事实上都不是通过正式的教育与训练获得的,而是在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游戏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对自闭症儿童的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发展象征或者假想游戏的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而很多研究者认为,功能性或者象征性的游戏技能与个体的理解性、表达性语言存在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游戏与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游戏同语言一样都是一种符号,儿童通常是通过游戏来表达某种含义,而语言也是某种概念表达的象征符号。一些研究者发现,游戏能够促进个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而且要掌握有效的交流必须能够进行象征性游戏。因此,当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训练自闭症儿童玩象征性游戏,例如正常孩子小时候常常玩的过家家、扮演医生给宝宝看病等游戏。儿童玩象征性游戏都有一个前提,即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人物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推测在这一事件中人们的某些想法,而这是自闭症儿童所存在的一个能力缺陷,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