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

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自然哲学时期,人们就对血液循环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通过它来了解似乎神秘莫测的整个生命过程,并且根据宏观观察的结果提出了若干天才般的臆测。对血液循环认识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世界观方法论上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密切的关系。Aristotle的这一天地轮回的设想,对正确地认识血液循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它必然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变化。只要承认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就应当承认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科学领域内不存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绝对正确的理论,它的发展只能是新的“假说”不断地取代(或完善)旧的“假说”。通过对血液循环发现史的考察,说明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表现为社会的认识过程,科学家个人的认识虽有其不可磨灭的独创性和天才般的贡献,仍然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自然哲学时期,人们就对血液循环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通过它来了解似乎神秘莫测的整个生命过程,并且根据宏观观察的结果提出了若干天才般的臆测。然而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科学认识的进步却十分缓慢,在唯心主义神学思想的禁锢下,在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突破,常常是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而一无所获,或已快要接近正确的认识又误入歧途了。对血液循环认识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世界观方法论上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要讨论哲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血液循环发现史的研究无疑会成为一面最好的镜子,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启迪,让我们能够从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一条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接近真理的捷径。

自然哲学时期一般指自然科学还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

1.希波格拉底之前的时代 早在公元前6世纪,善于思考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认识到心脏、血管脉搏之间的某些关系。如Alcmacon认识了动、静脉,并断定人体感觉功能在脑而不在心。公元前4世纪,希腊医圣Hippocrates(460-375,B.C)就清楚心脏的位置以及它和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所观察到的是人的尸体中的现象。在尸体内,几乎所有的血液都被驱入静脉,而动脉中则是空的。因此,他们断言动脉内充满来自肺进入的空气。Hippocrates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体内4种液体的平衡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四素论学说。四素论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4种液体,即红液(血)、黄液(胆汁)、黏液和黑液(储存于脾脏)。每种液体都有一定属性,血液温湿,胆汁温干,黏液冷湿,黑液干冷。认为只有4种液体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这就是著名的古代生理4种液体学说。4种液体学说的英文是:

blood-hot and moist,most alive。

yellow bile-hot and dry。

phlegm-cold and moist。

black bile-cold and dry,least alive。

古代学者在血液循环的研究中,作过较系统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的要数Aristotle(384-322,B.C)。

Aristotle首先对动物作了分类,并认识到动物类型和功能的关系。在他的影响下,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他还研究了胚胎学。他对血管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血管系的重要性,以及心脏是最早成熟和最后死亡的器官。他描述了心包和心脏的轮廓,大血管在心脏的出入口。他认为血液是从心脏流到全身其他部分,并营养全身。他对血液循环有比较清楚的概念,其成就对后来Harvey发现血液循环具有很大影响。由于Aristotle对天体所抱的宗教态度,因而将心脏看作是人体的太阳,是人体内的中心统治者。他认为永恒不朽的天体是永不休止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而地球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其开始和终结的直线运动的。Aristotle的这一天地轮回的设想,对正确地认识血液循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记载,公元前3 000年两河流域的苏马连人已能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古埃及(公元前3 200年左右-公元前568年)时期的医籍《医生之秘籍》中已提出血管系统从心脏出发而行至全身,因此各个地方都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这大约是有关血液循环的最早设想了。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的古希腊医学家代该乃斯(Diogenes)通过人体解剖,记载了人体的脉管、脉搏、左心室是灵气之所在,吸入体内的空气通过脉管系统而分布全身,这也是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最早记载。之后最先触及到血液循环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3-公元前433年)。他从当时一种哲学原理出发,认为真实的东西不可能来自虚无的东西,因此推测思想一定有其产生的场所,从而提出心脏是人体中心的论点,但实际上并未认识到“循环”。

几乎在同时代,中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及“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等等记载。这些认识都闪耀着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光辉。

实际接触到血液“循环”概念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是心脏将在胃里形成的食物雾气变成血液,经过运行而把营养送到身体各部分去。这与《黄帝内经》上“上焦如雾,中焦如沤”及“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脉)”的认识,真可说是异曲同工。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血液不是“原地”沸腾,而是在运行,的确比恩培多克勒前进了一步,但他仍然认为心脏是灵魂和智慧活动的中心。

真正最先从整体上较为全面地认识到血液循环概念的,其实只能认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家。《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气血循环的现象,如“心生血,……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经脉之相贯,如环无端”“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记载,已可见心与血管系统关系的雏形,尽管还比较粗放和笼统,也不乏主观臆测的成分,但其明确指出血液运行“流行不止”“营周不休”“如环无端”更是说明他们对血液“循环”已有初步的认识。

2.希波格拉底时代(公元前456年-公元前300年) 这一时期正是古希腊哲学、科学、艺术的全盛时代。希波格拉底是古希腊医学之集大成者,他的《希波格拉底全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包含了当时各个医学派别的精华,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希波格拉底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主要有心脏为精神所在(类似中医之“心主神明”);动脉和静脉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静脉输送血,动脉输送气;肝生血,进入右心室接受人体功能的温煦,之后通过静脉送到全身;左心室及动脉乃灵气所在,灵气是肺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希波格拉底的认识在继承前人并总结了当代成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但仍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由于希波格拉底的权威性,这一观点统治了数百年之久,直至以后的亚历山大时代也未能脱其窠臼。

3.亚历山大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前100年) 这是古埃及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人体解剖,这无疑为人们对血液循环认识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首先是当时的首席解剖学家赫罗费劳斯,他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差别,动脉壁能强有力地搏动,而静脉壁则比较软弱,他指出两种管道都是运输血液的,而非一个送气一个送血的互不相关的系统,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脉学创始人。他还利用水钟来计算脉搏的次数,注意到健康和患病时脉搏情况不一样。希波格拉底对神经系统的意义几乎毫无所知,而赫氏则对神经系统解剖有了全面系统的知识,因而使他能勇敢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心脏是一个智力器官的论点提出了质疑,遗憾的是他未能把心脏的跳动与动脉的搏动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认为是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想像力)的表现。

其次是埃拉西斯特拉塔(Erasistratus,公元前310-公元前250年)。他认为一切疾病的原因都是“多血”,来自没有消化的食物的血液多了就会堵住元气(生命的灵气)在大动脉中的运行(即静脉中的血液在病理条件下会溢到动脉中去)。这本是一种错误的推测,然而却促使他特别注意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解剖中他发现尸体动脉总是比静脉塌陷,则更坚定了他对希波格拉底有关动静脉关系的认识,认为两者只有在病理条件下才有联系。然而他却无愧于是第一个精确描述了心脏结构并正确预言了毛细血管系统存在的科学家。他详细地描述了半月瓣、二尖瓣、三尖瓣的结构特征以及血管在全身的分布,并且推断血管在组织中会不断分支,直到肉眼看不见。埃拉西斯特拉塔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理论思维能力(想像力),他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并通过假设和类比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他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把瓣膜看成一个单向开放的阀门,这在机械学开始成为时髦科学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不同学科交叉碰撞产生新学说的典型例子,是对人体生理现象与机械类比的首次尝试,无疑是血液循环发现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