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象的背后去发见其本质,这是科学的认识的始点。主观唯心论,把现象归着于现实的假象,并把假象看成一刹那的幻象,从假象本身夺去客观的现实性,因而怀疑现实的认识的可能性,而到达于不可知论。康德一方面承认在现象的彼岸有当作本质看的“物本体”之存在,另一方面却又否认这种“物本体”的认识的可能性。黑格尔克服了上述许多片面的偏见,严格的批判了康德分离现象与本质的学说。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_社会学大纲

一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上面已经说明了,对立统一的法则、由质到量及由量到质的转变的法则与否定之否定的法则,是辩证法的三个根本法则。这三个法则之中,对立统一的法则是最根本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其他两个法则,可说是对立统一法则的不同的显现形态。所以对立统一的法则,实在是包摄着质量间互相转变的法则与否定之否定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由于发见对立统一的法则,才能理解自然、社会及思维的矛盾的发展的根源。可是对立统一的法则,不仅包摄着质量间互相转变的法则与否定之否定的法则,并且还包摄着其余的许多法则。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上,除了质与量、否定与再否定那样对立的范畴以外,还有许多组对立的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之类。像这类对立的范畴,都是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化的形态。这些对立的范畴,在其互相渗透上,显现着辩证法的一般法则。

这里先提出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来说明。

科学的认识的任务,在于发见客观事物的发展法则。可是,客观事物最初在我们的感官上,出现为外的现象。现象是在感觉上给与着的客观事物之运动的联结形态或联结的运动形态,它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混沌的东西。为要发现客观事物的发展法则,第一步的重要工作,就要在那种极其错综复杂的混沌现象之中,把捉其一般的、主要的、统一的东西、必然的合法则的联结,即是把捉现象之中的本质。因为现象之中的本质的发见,与法则的发见,是有极密切的关系的(法则是各种本质的联结或各种本质间的联结,说明见下节)。所以,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从外的联结推进于内的联结,从比较不深刻的本质推进于比较深刻的本质,渗入于过程的深处,比较其同一性与差别性,从中取出本质的诸矛盾、本质的诸联结。这样的去分析事物之内的联结、抽取其本质的矛盾,同时就发见事物的自己运动的源泉,发见其发展的法则。

可是,当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本质并不直接出现于现象的表面,显出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自动的事实,在现象上表现着太阳绕着地球运动而地球本身不动;月球非发光体的事实,在现象上表现着月球为发光体。又如,商品生产间的关系显现为商品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显现为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工资不显现为劳动力的价格而显现为劳动的价格,等等。像这样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正是科学的认识之前提,如果现象真正与本质完全一致时,科学变为无用的长物了。所以,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不能停滞于它的现象的表面,而要深入于它的底奥,发见它的本质;同时,也不能轻视现象,而使本质转变为不能反映客观现实的法则的单纯抽象。我们要用思维的能力,从反映于感觉上的现象之中,去发见客观现实的本质。从现象的背后去发见其本质,这是科学的认识的始点。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

关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的理解,在哲学史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古代希腊的许多哲学家,想在变动无常的现象的背后,去探求永久不变的本质,因而他们把水、火、气、土或原子等,当做本质看待了。这种见解,虽因为那时科学不发达,未免失于幼稚,却已经具备了唯物论的内容。

到了近代,实证科学渐渐发达起来,哲学家们就由中世纪以来各种神学及唯心论所主张的虚假的本质的领域,转眼来注视于现象的领域,从此形成了经验论的流派。经验论者们只把在感觉上给与着的现象当作实在的东西,至于隐藏在现象的根柢中的本质,却认为是信仰或偏见的产物;因此他们认为一切客观的现实都只是现象,对于客观的认识即是现象的知觉。他们以为科学的认识的任务,在于简约现象世界的复杂关系,确定事物间的表面的关系,而不是探求事物之内的统一、内的联结,即不是探求事物之本质的联结。所以他们认为科学的方法,只是单纯的记述而不是说明。主观唯心论从现象与本质的关联分离出现象来考察,这种见解,是从经验论产生的。主观唯心论,把现象归着于现实的假象,并把假象看成一刹那的幻象,从假象本身夺去客观的现实性,因而怀疑现实的认识的可能性,而到达于不可知论。

其次,唯理论者从现象分离出本质,而在思维上加以考察,并把本质看成不变的东西,唯理论者排除在感觉上给与着的现象,想靠概念的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例如他们把数学和由公理引出认识的几何学,看做正确认识的范本。他们不能在生动的现象之中去探求本质的矛盾,而在思维上把本质解释为最单纯的不变的关系。因此,他们把整个物质世界看做没有发生和发展的世界,把一切社会现象看做永久不变的现象。

经验论者拘泥于事物的现象,不探求事物的本质,把现象看做事物全体的法则;唯理论者蔑视现实的多样性,而提供永久不变的法则。这两种倾向,是互相对立的东西。康德的哲学,企图调和这种对立的倾向。康德一方面承认在现象的彼岸有当作本质看的“物本体”之存在,另一方面却又否认这种“物本体”的认识的可能性。他主张人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只是现象,因而把认识限定于现象的领域,这是和经验论的主张相同的。康德这样的把物的本质搬到“物本体”的世界,把本质从现象分离出来,使两者变为形而上学的对立物。由于否定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康德的哲学就变成了不可知论。

至于把握了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的统一的人,要推黑格尔。黑格尔克服了上述许多片面的偏见,严格的批判了康德分离现象与本质的学说。黑格尔确定了本质这概念的相对性,确定了本质与现象、本质与假象之间的密接的相互依存性。他指出了:事物之内的本质并不自行出现于现象之中,为要理解事物的本质就必须研究现象。可以说,他确是阐明了本质与现象之具体的内容。可是,黑格尔是客观唯心论者,他虽然也承认现象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却又把本质这个概念作纯唯心论的解释。在他说来,现象和本质,对于我们经验的主观,虽是客观的,但两者都只是思维的内容。所以他主张在思维上把握了的本质,对于直接给与着的现象,是占居优位的。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建立了本质与现象之辩证法的关系,使本质的概念取得唯物论的内容。唯物辩证法主张本质与现象都是离我们意识独立而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现象是在感觉上直接的被反映出来的契机;本质隐藏于现象背后而要靠思维能力才能发见、才能反映的契机。所以,现象与本质是被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所反映的东西,并不是感觉和思维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和本质这两个契机,并不是直接的同一的东西。但现象与本质互相推移,互相媒介。现象以本质为媒介而存在,本质通过现象而存在。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也不能有不具本质的现象。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具有一定的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之内的源泉。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在现象一方面。现象代表事物之绝对的运动,本质代表事物的安定。所以,现象的本质,就是现象之内的、相对安定的侧面。

科学的认识,在于“从现象进到本质,从第一秩序的本质进到第二秩序的本质”,因而暴露出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法则。关于这样的认识的进行,我们可就《资本论》作为范例来说明。

我们知道,《资本论》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即商品开始研究的。商品是最单纯、最普遍、数十亿万次被目睹的现象。那种分析,在最单纯的现象之中,暴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矛盾。商品这东西,在我们的感官上显现为使用价值(即现象),可是它的价值(即本质)却不浮现于表面,这是要靠思维的能力才能发现的。《资本论》分析了千差万别的商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的统一物。这共通的统一物,即是价值;而价值的基础是劳动,这是可以用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去测量的。由于这共通的统一物的发见,一切商品就变为同等的东西了。《资本论》由于这种分析,在商品之中,发见了现象与本质之辩证法的统一。其次,价值这东西,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商品的本质即价值,通过各种现象形态而发展,到达于货币形态的阶段时,引起商品世界分裂为商品与货币。由于货币这种商品的出现,价值又出现为价格。随着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就在商人手中积蓄起来,等到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个条件具备之时,货币就变形为资本。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剩余价值,在其现象形态上,出现为利润,一看好像是从交换过程中发生的,而实际却是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是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结果。《资本论》照这样的顺序,由第一秩序的本质进到第二秩序的本质,阐明本质通过各种现象而发展,使本质现象(显现)出来,现象变为本质。

本质与现象之辩证法的统一的实例,《资本论》在其他许多经济的范畴中,也是同样的指示着。例如工钱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格,而在现象形态上出现为劳动的价格。又如,资本论分析剩余价值率,在利润、地租与利息的现象的背后,暴露三者之中的共通的统一物,即是剩余价值,因而利润率这种现象中所隐藏着的本质,即是剩余价值率。

由于《资本论》的指示,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的进行,处处表示着是“从现象进到本质、从第一秩序的本质进到第二秩序的本质”,以暴露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法则的。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具体的现象,极其复杂,本质是当作复杂的现象的共通的统一物而存在,当作统一的契机而存在。所以,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在我们的意识中反映出来,就成为认识中的矛盾。我们只有理解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的客观性,才能理解认识中的这些要素的对立性,理解现实的发展的过程。唯心论者不能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这种矛盾,反而断定现象对于本质是非本质的、不必要的东西。他们主张我们的感官是不完全的东西,因而断定现象是虚伪而不能信赖的东西,不能传达本质的真相。他们把这种所谓非本质的、非真实的、虚伪的现象,称为假象。这种见解,完全是错误的,这里特别提出本质与假象的关系的问题来说明。

在唯物辩证法说来,假象也是现象,和本质一样,同是客观的。现象是一个群团,一个总体,一个系别,一个过程。总体的现象中的一般的统一、必然的内的联结之表现,即是本质。在各种个别的、单独的,部分的、一刹那的现象之中,也隐藏着本质。所以特定现象的总体,与那些现象中所显现的本质相一致。可是,在个别的、单独的、部分的、一刹那的现象之中所表现的本质,与在总体的现象中所表现的本质,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就是说,我们单只观察个别的、单独的、部分的、一刹那的现象,只能把捉本质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把捉其全体。我们只有观察现象的总体、全系列、全过程,才能把捉通过现象而发展的本质。

假象这东西,是从现实事物的运动而出现的东西,它是现象的一部分或部分的现象,并不是由“无”而发生的东西。所以假象并不与本质相分离,它是本质的现象的一部分。如列宁所说:“非本质的东西、假象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它常常消灭,并不像‘本质’那样‘坚牢’的被维持,也不‘坚固的停止’。例如河川的运动,上有水泡,下有深流。但水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的东西,是一个规定、一个侧面、一个契机中的本质。本质是当作这样的东西显现的。假象是本质在其自身中的显现”(这里所说“假象是本质在其自身中的显现”的意思,就是指明假象以本质为基础而表示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侧面、一个契机的现象)。

基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假象也是事物本身,是现象之中的一部分,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契机中的本质的东西。所以假象也表现本质自身中的事物的运动、发展及变形。这种由本质到假象的运动,实是客观事物的自己运动,并不是“由无到无”的运动(如黑格尔所主张的“纯论理的运动”)。

假象既然是部分的现象,是表示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侧面、一个契机的现象,那么,当我们要把捉对象的全本质时,就必须观察特定现象的总体、全系列、全过程,而发现全部现象中所隐藏的本质。我们不能拘泥于一部分、一刹那的现象即假象,而遗弃事物的本质。例如,法西斯主义者大呼打倒财阀,这是假象;如果为这种假象所拘泥,便会断定法西斯主义者也主张社会革命,而把金融资本所授意的法西斯主义台柱的小资产阶级的法西斯运动那种本质看遗漏了。又如,社会法西斯主义者也高唱科学的社会主义,这是假象;如果为这种假象所拘泥,便会承认社会法西斯主义者也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者而把劳动阶级中的资产阶级的影响(即劳动贵族的利害)那种本质看遗漏了。又如,托洛兹基主义者提倡不断革命,这是假象;如果为这假象所拘泥,就会承认他们是彻底革命者,而把他们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怀疑的那种本质看遗漏了。这些假象虽以本质为基础而表现本质的一侧面、一契机,而那些本质的全部,却不浮现于表面。这是假象与本质的矛盾。为要把捉那些派别的本质,只有就各派的理论及行动的一切表现加以考察,才能理解其本质到假象的运动。

总括起来说,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拮抗。现象与本质,也有是调和的、一致的;也能是非调和的、敌对的。现象与本质是同一,又不同一,现象与本质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现象能完全的显出本质,也不能完全的显出本质。但穷其究竟,现象是由本质所规定的。

关于现实的认识之任务,在于理解现象与本质之对立的统一。我们不能离开本质而拘泥于现象,否则便陷入于公式主义(例如布哈林拘泥于欧战后资本主义虚伪的繁荣,而提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也不能离开现象,而坚持抽象的本质,否则便陷入少数派色彩的唯心论(例如哥尼克曼忽视社会的本质的发展,而主张历史唯物论应该探求一切社会经济构造所共通的法则)。我们当认识特定对象或问题,就必须就其现象的总体(包括假象的东西、非本质的东西、表面的东西等等),加以考察,从其中抽出一般的统一、必然的内的联结,即抽出其本质;并且还要更进一步的考察现象的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各侧面,追求本质的发展。因为本质决不是死板的、抽象不变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的发展而发展的东西。所以,为要正确的理解本质,就必须考察本质所表现的具体的诸阶段。简约起来,要理解各种现象的本质,必须在对象的全部联系上,在其运动上,在其发展的具体的阶段上去考察。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现实的发展法则,才能免除那种分离本质与现象或把两者看成抽象的同一物的偏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