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心理调适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心理调适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身心疾病显著增多。如冠心病就是一种身心疾病。有统计表明,85%的冠心病,与A型性格有关。由心理失衡达到心理平衡,对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状态,要做好耐心的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保持心境的宁静对预防冠心病十分重要。要知道冠心病不是绝症,不应有这种心理,患者应该主动学习这方面知识,认识疾病认识自己,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心理疗法是一种非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语言、音乐等形式影响患者的思维、情绪,进而调节心身状况的失衡,由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社会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身心疾病显著增多。如冠心病就是一种身心疾病。不良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纽约的Rozanski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密切,过分紧张焦虑、重度抑郁、A型性格、社会孤立,以及吸烟、酗酒和持久高负荷的心理压力,激活交感神经和血小板活性,促发斑块形成和破裂、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冠脉痉挛等,并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也可通过心理应激引出心血管系统的躯体症状;心理社会因素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传统的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不良心理表现

不良心理表现包括愤怒、焦虑、烦躁、抑郁、恐惧、憎恨、悲伤、失望、过分激动等,可促使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影响预后。心理冲突,精神紧张,长期心理失衡,经常忧思恼怒,对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也有影响。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造成生理功能失调,甚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都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致使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二)A型性格与冠心病

心理因素对身体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人类关于性格与疾病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早有专家提出,共患某种疾病的人,其性格有类似之处。心脑血管疾病与应激情绪、急躁好胜密切相关。

A型性格的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冠心病,甚至发生心肌梗死而猝死。有统计表明,85%的冠心病,与A型性格有关。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有关专家认为: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体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为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人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便会随之发生。

1.A型性格(人格)具有6种基本特征

(1)强烈持久的目标动机。

(2)处处追求美的内在倾向。

(3)强烈持久的追求赞誉与进步的欲望。

(4)连续卷入多项事务,挑战极限压力。

(5)习惯于突击完成工作。

(6)经常特意地使自己的心理与身体处于机警状态。

2.A型性格的改善 合理地安排生活,学会排解压力。每个人都会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关键是如何让压力紧张而有序。此类性格者往往在事业上多有所成,如能注意调整身心,就能减少患病危险。A型性格的人首先是调适期望,实事求是估量自己,尊重别人,多听别人意见,并以之修正奋斗目标;其次,注意劳逸结合,防备疲劳过度;再次,善与人处,少挑剔,戒急躁,多关心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体可参照以下方法。

(1)注意自己的行为,放慢节奏,保持平和,降低音调,注意聆听,善于理解,保持微笑。

(2)选择环境:定时自我放松,一般20min即可。不看描写暴力行为的电影,多看喜剧,听听音乐。工作不要给自己加码,多与人聊天,友好待人,多一点人情味。

(3)经常问问自己,哪些事情该制止,久而久之,自然牢记心中。

(4)每天回忆一下,今天出了什么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当自己觉得自己要发火时进行自我暗示地放松。

(6)回避易引起你强烈情绪反应的人与事。

(7)培养艺术修养、绘画、垂钓、跳舞、养宠物等,使紧张的思想和肌肉得到休息。

(8)交几个知心朋友,交流感受与心得,在朋友之间的笑声中,使你变得倜傥大度。

(9)强制休假。研究表明,有75%左右具有A型性格的冠心病患者完成不良情绪的改变,可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概率减少1/3左右。作为现代人,必须透过纷纭繁杂的世事万物,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树立健康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协调理想同现实、主观同客观、心理同生理、个体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又要有所追求,积极进取。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处变不惊,保持内心世界的和谐和宁静。有道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保健

在目前社会压力和医学模式的环境中,必须保证心理的健康才能更好地面对躯体疾病,在关注心脏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关注公众的心理,关注全面的身心健康。养身先养心,治病首先要理心,学会自己调节自己。

(一)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

患者在患病期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家庭、经济、工作、病情等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引起的心理反应,要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知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相信医学、相信医务人员。由心理失衡达到心理平衡,对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状态,要做好耐心的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

(二)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要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要清楚地告诉患者疾病的性质以及发病机制,并帮助患者找出患病的原因,这时就需要患者配合回忆自己因过于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引起的疾病发作。其次,就是倾听。让患者把心里的压力说出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要告诉患者心血管病在现在医疗条件下可防可治,要消除患者对心血管病的恐惧感。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患者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的治愈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善于调整心理情绪保持心境宁静

保持心境的宁静对预防冠心病十分重要。急躁或情绪激动会使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经常如此可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此要加强自我保健,特别是心理上的自我调整,要学会善于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平常的心态,减少其对疾病的影响,适应社会和各种生活环境。

(四)学会容忍制怒

宽以待人修身养性,要学会原谅别人,原谅别人就是将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修养、品德、性格好的人,常常心如璞玉,恒久不变;性格不好的人往往心理变化无常。医学试验证明,性情愉快可以维持大脑功能的平衡。容易愤怒的人要时常提醒自己要冷静,暂时回避一下生气的事,想一些高兴的事,或者换一下思考的角度,乐观地看待事情。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妥善处理几个常见的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

1.正确认识衰老与疾病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或病痛的折磨容易产生焦虑、恐怖、抑郁、绝望的心理。要知道冠心病不是绝症,不应有这种心理,患者应该主动学习这方面知识,认识疾病认识自己,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克服离退休心理反应 约有1/3的人离退休后感到孤独、失落、焦虑和抑郁;有的人还伴有血压波动、食欲减退、疲劳和睡眠障碍等不适,被称作“离退休综合征”。指导其做好角色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退而不休”,重新安排人生,定出目标,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人生价值。

3.处理好婚姻与家庭关系 老年人退休后,主要的生活圈子是家庭,家庭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调查表明: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这些都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相反,家庭不和往往是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苦闷和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4.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交往 老年人应当积极面对社会,可以退而不休,为社会献余热;可以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参与外界沟通,多与他人交往,要很好利用闲暇时间培养情趣爱好,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六)保持乐观情绪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中医认为,情志过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经》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心身健康的重要保证。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良好情绪一方面可以取代引起精神紧张的坏情绪;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垂体使内分泌保持适度平衡,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受用不尽的抗病力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切忧愁、悲伤、焦虑、烦躁等不良精神刺激,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要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和心理平衡,这些都有利于维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对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病有益。

(七)保持心理平衡要诀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的保持心理平衡十要诀。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2.对他人期望值不要太高。

3.要常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4.偶尔自己也要屈服。

5.要暂时性地避开。

6.可找人倾诉烦恼。

7.为别人做些好事。

8.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9.对别人要表示诚心实意。

10.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办法。

三、音乐促进心理健康

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干预过程,音乐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不良的音乐能引发疾病,而优美的乐曲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治疗师通过对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一)音乐怎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过亲身体验,当你工作疲劳时放点轻松的音乐,疲劳会不知不觉地消除;当你烦恼时,听听音乐,心情会平和下来。音乐诉诸人的情感活动,通过人的情感中枢的变化,引起人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达到调解情绪的目的。

情绪不好影响工作和生活,长期积蓄,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身心疾病。而音乐则能在不知不觉中调解情绪,疏理心绪,促进健康。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健康。音乐的这些神奇功效主要源于其节奏和旋律,当音乐作用于人体时可同时激起物理和化学效应。

(二)冠心病患者音乐治疗的原则

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就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神经官能症、糖尿病、溃疡病、哮喘病、结肠炎、偏头痛和周期性头痛等。甚至会诱发癌症。现代医学资料统计表明,由于情绪也就是心理方面引起的疾病,大约占总发病率的50%,为了避免不良的情绪、心理失衡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某些疾病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了。

音乐治疗机制之一就是音乐可以改变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如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选用情调悠扬、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高雅、风格娟秀的古典乐曲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轻音乐为好。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则应选用情调欢悦、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的乐曲或歌曲。有关资料表明,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十分强烈。高血压患者听一首抒情的小提琴协奏曲,血压可下降10~20mmHg。

一般来说,凡是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速度缓慢、音响和谐的音乐,对心血管病人比较好,可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起到镇静、止痛、催眠、降压的作用。音乐明朗、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气势激昂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激奋、乐观、向上的感觉,并使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力量增加,对患抑郁症、反应迟钝和自卑心理的人有好处。

总之,聆听音乐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身历其境,往往有心旷神怡,消除疲劳,百病皆忘,“坦坦无忧愁”之感。在日常生活中常以音乐为伴,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美好,可拥有健康心理、幸福生活。

(赵 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