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自我调适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自我调适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自己与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与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当然,在实际存在中,那些不可悦纳的因素仍然保存着,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了心理自我调适后,应该调动协同学生去改变不可悦纳的因素中客观存在的不可悦纳性,使其具有可悦纳性。心理自我调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节个体的内驱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水平同样仰赖于心理自我调适的作用。

心理自我调适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自我调适的内涵为: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消除烦恼,使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与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与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在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悦纳的过程中,常常将许多不可悦纳的因素感受为悦纳的因素,这种转变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转变。当然,在实际存在中,那些不可悦纳的因素仍然保存着,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了心理自我调适后,应该调动协同学生去改变不可悦纳的因素中客观存在的不可悦纳性,使其具有可悦纳性。即从改变主观态度到改变客观因素。

心理自我调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节个体的内驱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辅导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心理自我调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以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为例,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通过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心理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始终离不开受教个体的德育目标定向内动力与外动力的激发,即仰赖心理调适作用。智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它是通过学生听讲、阅读、观察、记忆、思维、实验,去掌握客体的外在与内在规律。智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掌握并理解得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离不开受教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智育目标内动力与外动力,同样仰赖心理自我调适的作用。体育——躯体、健康运动教育,它是通过学生模仿、见习、锻炼提高躯体正常运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的躯体具备更强大更灵敏更适应环境需要的运动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水准离不开受教个体的体力因素与躯体、遗传因素,但不容置疑,体力因素常常受制于人的情绪,心理自我调适能够振奋情绪。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水平同样仰赖于心理自我调适的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心理自我调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构成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坚实基础;第二,成为施教者与受教者在实现德育目标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激发剂;第三,实现智育目标所需要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强度源;第四,实现体育目标所需要的体力和情绪的“兴奋剂”。

1996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