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血化瘀的老中医方剂

活血化瘀的老中医方剂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次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考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予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 B6、地西泮片口服,症状日趋加重。现代医学认为,自主神经紊乱后,导致体表汗腺分泌失调所致。因其病机属气滞血瘀而成,遂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意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调和营卫。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就诊时症状如上诉。追踪至今,病情未复发。

★ 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李某,女,52岁。胸闷、心悸半年,伴烦躁易怒,潮热汗出,失眠。多次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考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予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 B6地西泮片口服,症状日趋加重。查其舌质淡红,舌下静脉隐青,脉弦。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川芎10g,柴胡6g,枳壳6g,陈皮15g,香附10g,郁金10g,青皮6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7剂,胸闷、心悸症状已无,情绪较稳定,睡眠好转。又以逍遥散加减,调治半个月,诸症痊愈。

【按语】 活血化瘀法起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应用了“瘀血”、“蓄血”、“干血”的名称。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记载了“逐瘀活血”方法,并对瘀血证提出了许多有效方剂,血府逐瘀汤为其代表方。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促进炎症吸收,调整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损伤组织再生等。古人认为,血液循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流动不止,以通为畅。若因各种因素影响,如气郁、寒邪、温邪、痰湿、出血、外伤等病因,均可导致“瘀血”,使血行不畅,血液瘀滞,脏腑经络受阻,从而造成多种疾病。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以临床上的证为基础的,只要临床上的证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则。

本例患者从瘀论治,其理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恼怒,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瘀。故治疗之时,用血府逐瘀汤先使瘀血祛,加陈皮、香附、郁金、青皮等理气之品使气血行,收效甚捷。(杨亚东,王波,薛字红.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2968)

★ 从气血瘀滞,经脉不利论治

【病案】 夏某,女,54,2003年9月22日初诊。患者因工作及家务琐事所扰,整日抑郁寡欢,胸闷叹息,少食不饥,头晕少寐。近月余胸闷如窒,时发汗出,半个月来汗出加重,尤以颈、胸部明显。曾在2家西医院神经内科求诊,检查末见异常。诊为自主神经紊乱。予西药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少效。就诊所见,精神抑郁,阵发性汗出,伴胸闷烦躁,善太息,腹部胀满,唇紫舌暗,舌苔薄自,脉沉涩。辨证属气血瘀滞,经脉不利,津布失常,营卫失和。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Og,桃仁1Og,红花1Og,柴胡1Og,香附1Og,麻黄根1Og,桔梗1Og,川牛膝1O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青皮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3剂,大汗止,时有汗出,但量少。原方继服。

三诊:又服药4剂,汗止,诸症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本例汗出之症,乃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津布失常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自主神经紊乱后,导致体表汗腺分泌失调所致。因其病机属气滞血瘀而成,遂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意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调和营卫。方中再佐以煅龙骨、煅牡蛎类收敛止汗之剂,共奏活血化瘀,通经利脉,收敛止汗之效,而起效神速。(王云琳.血府逐瘀汤新用.陕西中医,2005,6:585)

★ 从瘀结日久,蕴而化热论治

【病案】 朱某,男,28岁,2003年5月22日初诊。患乙型肝炎大三阳8年余,四处求医,遍服各种中、西药物,其效不显。数月前又出现腹部痒感,无皮疹,伴背部、肩胛处作痒,且固定不移,剧时用力摩擦,皮破仍痒不止。曾在神经内科、皮肤科诊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刻诊:患者面色红润,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语多重复,伴失眠多梦,舌质稍红,舌苔薄,脉弦。检索诸医处方,大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凉血养血等论治。笔者认为,“久病成瘀”,“怪病多瘀”,运用活血化瘀法,以经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丹参20g,当归15g,红花1Og,桃仁1Og,赤芍1Og,川芎1Og,柴胡1Og,枳壳1Og,生地黄15g,酸枣仁15g,合欢皮15g,荆芥5g,夜交藤30g,川牛膝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7剂,痒感稍有减轻。原方不变,续服7剂。

三诊:药后痒感明显好转。效不更方,随症略有加减,连续服药2个月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血府逐瘀汤临床多用于治疗病久入络之证,如病变部位固定不移,疼痛,发热,舌有瘀点,脉沉涩等血瘀证,亦可治疗某些顽疾怪病。如王氏对“胸不任物”、“胸任重物”、“晚发一阵热”以及身外凉、心里热的“灯笼病”等,均用本方治疗。本例多系气血怫郁,血府有瘀,瘀结日久,蕴而化热。血府逐瘀汤既能行血分瘀滞,又可散气分郁结,气血流畅则血瘀血热随之而解(吴冰玲.血府逐瘀汤新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5:310)

★ 从气血两虚,气郁血瘀论治

【病案】 患者,男,54岁,2001年10月8日初诊。自诉右侧头痛伴麻痹感,同侧肢体麻痹,出汗、怕风,双手掌怕沾冷水,沾之则痒甚。病达3年之久,并伴见心情焦躁,健忘心悸,右侧肋下麻痹感,时有胀痛,失眠,口干喜饮,小便清长,大便正常,食欲尚可,面色晦暗无华,唇舌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涩。曾经在某医院住院2个多月,各种检查均为阴性。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要求出院治疗。出院后曾经服过补气血的八珍汤、归脾汤,疗效不明显。就诊时症状如上诉。辨证为气血两虚,肝郁气滞。用八珍汤合逍遥散加减6剂。

1O月15日二诊:服上药后,除心悸、肝区痹痛稍见好转外,余症未减。细审之,乃是只补气血,忽视其气滞血瘀之实。故改以补气、活血、化瘀为治。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20g,丹参15g,当归尾6g,赤芍6g,川芎3g,地龙3g,红花3g,天麻1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0月22日三诊:服药6剂后,肢体畏风、双手怕沾冷水症状大减,头痹痛亦轻,仍感肝区不适,失眠,肢体麻痹,脉、舌同前。3年痼疾能初见成效,则效不更方,照前方继服30余剂。

2002年3月20日四诊:药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每天晚上9时睡,早晨5时30分起床,坚持每天跑步。心悸除,心情焦躁也大有好转,双手不怕沾冷水,肢体不畏风寒,头痹痛基本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唯觉肝区时有不适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仍以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追踪至今,病情未复发。(谭彩群.补阳还五汤老方新用.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O04,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