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茵陈草煎水喝对乙肝携带者有用吗

茵陈草煎水喝对乙肝携带者有用吗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预防。急性肝炎预后大多良好。HDV重叠感染于乙型肝炎者使病情加重,且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加茯苓、白术、黄芪者,以益气健脾;加板蓝根、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乃针对患者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及胆红素高,或丙型肝炎者而辨病辨证用药。

【疾病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途径而传播。病原分类: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预防。急性肝炎预后大多良好。甲型及戊型肝炎患者大多数能在3个月内恢复健康,但戊型肝炎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型肝炎。乙型肝炎10%~15%发展为慢性肝炎。丙型肝炎40%~50%发展为慢性肝炎。HDV重叠感染于乙型肝炎者使病情加重,且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慢性迁延型肝炎的预后较好,但其中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慢性活动型肝炎的预后较差,可发展为肝硬化或重型肝炎。重型肝炎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常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无症状HBsAg携带者预后一般良好。但部分病例在长期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本病属中医黄疸、癥积、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疫毒之邪侵犯中焦,郁蒸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等因素所致。其病因不离湿、热、疫、毒四字,病机不离肝、脾、肾功能失调与衰退而致湿瘀互阻,气血紊乱。在辨别常见症状不同性质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分辨证候的阴阳、寒热、虚实。

【名医效方】

1.犀泽汤(颜德馨方)[1]

组成:广犀角3g(锉末吞服),泽兰15g,四川金钱草30g,土茯苓30g,平地木30g,败酱草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用于乙型肝炎,患者常有面色晦黄,巩膜混浊,神萎乏力,烦躁易怒,口苦而黏,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泛恶,胁肋胀痛或刺痛,小溲黄赤,脉弦数或濡数,舌红有紫斑,苔黄白而腻等症状。

方解:方以广犀角、泽兰入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君;臣以土茯苓、金钱草、平地木以疏肝清热,利尿化湿;败酱草凉血活血为佐;六药皆归肝、脾等经,故无须赘加引经药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毒、消瘀血、利湿浊之功效。

加减:气滞甚者加沉香曲、川楝子、大腹皮、枳壳、广木香;瘀血明显加丹参、桃仁、郁金、红花、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湿重者加苍术、猪苓、赤茯苓、生薏苡仁;热重加金银花、黑栀子、夏枯草、蒲公英;热毒甚者则选加白花蛇舌草、龙葵、蜀羊泉、蛇莓、石打穿、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

2.护肝汤(张琪方)[2]

组成:柴胡20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15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五味子15g,败酱草30g,茵陈20g,板蓝根20g,虎杖20g,蒲公英30g,连翘2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脾,清热解毒。用于慢性肝炎症见胁肋胀满疼痛,五心烦热,肝掌,舌赤,脉弦或弦数等。

方解:本方乃以四逆散加茯苓、白术、黄芪及诸清热解毒之品而成。其中柴胡为疏肝之圣药,用之以条达肝气,芍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柴芍合用,一疏一柔,疏而不燥,柔而不滞。枳实行气,甘草和中缓中。诸药配合,药力专而奏效捷。肝以阴为体,以阳为用,内藏相火,最忌香燥戕伐以耗伤肝阴,但养肝又切忌甘寒滋腻如生熟地黄、玉竹等,易助湿有碍脾胃之运化,故重用芍药敛阴养血以益肝之体,一般用量在30~50g左右。加茯苓、白术、黄芪者,以益气健脾;加板蓝根、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乃针对患者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及胆红素高,或丙型肝炎者而辨病辨证用药。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五味子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茵陈有护肝利胆作用,可以使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减轻;败酱草可明显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降低转氨酶;蒲公英和连翘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的动物模型有显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板蓝根和虎杖也有极强的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加减:脾大者,可加入制鳖甲、土鳖虫、桃仁等。

3.乙肝汤(陈伯咸方)[3]

组成:醋柴胡10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云茯苓10g,生白术10g,鸡内金10g,大砂仁6g,血丹参15g,炒川楝子10g,醋延胡索10g,炒枳壳10g,绵茵陈20g,广陈皮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用于迁延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症见胁痛酸胀,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乏力便溏,情志抑郁,肝功反复异常。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等症。

方解:乙型肝炎病毒深入营血,潜隐定位于肝,往往木郁土虚,代谢滞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不胜邪,故肝功能反复异常,多呈慢性化发展。方中柴胡辛苦微寒,独能疏木化土,调和肝脾;当归、白芍乃动静相配,甘酸化阴,补血和营,养肝补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集砂仁、白术、云茯苓、鸡内金、陈皮、谷芽等多种益气健脾和中之药,庶得脾土健运,化食谷为精微以养肝;乙肝者气滞血瘀乃是必然,使用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枳壳宣通气血而贯穿始终;茵陈苦平疏利,清肝利胆,促进代谢。诸药协同,养血疏肝,健脾和中,理气活血兼清湿热,俾肝得脾养,脾得肝助,藏泄并举,运化升降自如,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康复之目的。

加减:肝郁化热者加牡丹皮;神倦乏力甚者加黄芪;不寐者加酸枣仁、焦远志

按语:乙肝病毒并非人体之所有,一旦感染,也应视为异常。当劳倦过度,体质虚弱时便会发病。用本方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收转阴之效,不妨一试。

4.舒肝化癥汤(周信有方)[4]

组成:柴胡9g,茵陈20g,板蓝根15g,当归9g,丹参20g,莪术9g,党参9g,炒白术9g,黄芪20g,女贞子20g,五味子15g,茯苓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服3丸。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活血化癥,清解祛邪,培补脾肾。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大、肝功能异常等。

方解: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条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热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血流量,从而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抑制转氨酶的释放,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全面兼顾,充分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这是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g,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黄、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苑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5.新订鸡胵汤(葛仰山方)[5]

组成:生鸡内金12g,炒白术10g,白芍12g,柴胡10g,广陈皮6g,神曲10g,生麦芽10g,佛手10g,板蓝根15g,丹参3g,泽兰叶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综合征、慢性胃炎等。

方解:方中以生鸡内金之甘涩平,消癥积,健胃消食为主。辅以炒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白芍酸苦养阴柔肝,以防燥药伤及肝血。此即王旭高“以柔济刚”之意;用柴胡微苦寒辛疏肝升清,陈皮辛苦温健脾理气。合而用之,有一升一降之妙用。丹参苦微寒祛瘀生新;板蓝根苦寒可清肝解毒,临床经验二者合用可回缩肿大之肝脾。泽兰苦辛微温,活血通络而利水,对于肝络不和引起的胁痛及蜘蛛痣有卓效,又可防止水湿潴留。佛手辛苦酸温理气止痛而不燥,堪称肝家之润剂。神曲、麦芽健胃消食,又可调整胃机。且生麦芽与肝同类相求,为疏肝之妙品。如此配伍,正合《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旨,故可使肝气疏,脾胃健,气血和,肿块消,水道利。

加减:肝大加三棱、莪术;气虚加党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湿盛加佩兰;腹胀满加香橼皮;便溏减鸡内金量,加炒白术量,再加白扁豆;肝硬化加山甲珠、牡蛎;脾大加鳖甲;胁痛加青皮、片姜黄。

按语:按张锡纯鸡胵汤原方可“治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笔者以此方灵活化裁,而收效颇多。新制鸡胵汤一方治疗各种慢性肝病五千余例,治愈率达90%左右。

6.疏肝化瘀汤(刘学勤方)[6]

组成:全当归12g,草红花10g,川芎片8g,怀牛膝12g,京赤芍20g,片姜黄12g,制香附12g,丝瓜络8g,广木香5g,板蓝根30g,草河车30g。

用法:先将药物用清水600m1浸泡1小时,武火煎熬取汁150ml;第2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两煎药汁兑匀,分2次于饭前1小时温服,每日服1剂。病情严重者,每日可分服1.5剂~2剂,8小时或6小时温服1次。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清热解毒。适用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辨证为肝气郁结,血行不畅,脉络痹阻,结于胁下。以形体较瘦,面色无华,胁肋刺痛,或有癥瘕,舌质紫暗或瘀点,舌下脉络紫而粗,脉弦或涩为主症。

方解: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最恶抑郁。肝病日久,缠绵不愈,郁结之气必累及血而瘀阻脉络,使肝脉瘀阻,疏泄失司,肝气更郁,瘀血更盛。本方以当归、红花、川芎、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药专力强。其中当归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还能宣通气分,使血各有所归,其性又能升能降,既内润脏腑,又外达肌表,故能缓肝之急;赤芍既能凉血又能活血,故可以防止寒凝。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赤芍、川芎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可活跃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疏通血管,增强肝细胞的营养和氧气供给,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利于肝脏的病理恢复。香附、姜黄、木香疏肝理气,直入厥阴,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丝瓜络直通脉络,以助化瘀,使肝血通畅,肝气疏利而肝郁得解,以达到《内经》所强调的“通其脏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目的;姜黄活血行气,疏肝通络,与板蓝根、草河车相伍,清热除湿,解毒祛邪,理气而不散,清热不过寒,除湿不化燥,活血不破血,祛瘀不伤正,以奏攘外安内之功。全方化瘀活血,瘀从气化,毒随瘀解,为治疗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之良方。现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证实,运用活血化瘀法可明显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使肝组织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恢复。辨证辨病相结合,临床疗效满意。

加减:若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12g,大麦芽15g,沉香6g;胁下癥瘕者,加炙鳖甲或败龟甲、炮甲珠各6g;牙龈出血或鼻衄者,加田三七(冲)3g,栀子炭12g,粉牡丹皮10g;蟹爪纹络或有蜘蛛痣者,选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山茱萸15g;失眠烦躁者,加炒酸枣仁20g,琥珀(冲服)2g,夜交藤30g;多梦心惊者,加生龙牡各20g,焦远志9g,柏子仁12g。

7.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7]

组成:茵陈15~30g,郁金10~15g,板蓝根15~20g,大黄5~10g,田基黄15~20g,败酱草15~20g,生麦芽15g,佛手10~1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见: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随证加减。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赤小豆30g,薄荷6g,青葛10g,兼以辛凉透泄。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10g,川黄柏10g,龙胆草6g,以清热泻火。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15g,滑石15g,佩兰5g,连翘10g,白豆蔻6g,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川楝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15~20g,半夏6g,黄连6g,竹茹10g,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①降谷丙转氨酶:若肝胆火旺者,加龙胆草6~10g,栀子10g,黄芩10g,一见喜10g。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5g,甘草5g,开水泡三遍,每遍100ml。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结合服用片仔癀,每次0.6g,每日2次,1个疗程为1~2周。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卷柏(龙兰草)20~30g,白毛藤(白英)15~20g,竹茹9g,白茅根15g~20g,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②退黄疸:郁金、黄连、绵茵陈均有较好的退黄作用。黄疸指数在50~100U者,茵陈用量在30~50g之间;黄疸指数在100U以上者茵陈用60g。茵陈布包,先用水浸,后入,或另煎后与原方药汤兑服。郁金与黄连配伍,利胆退黄效果甚佳,郁金用量一般15g,黄连5~10g。③降麝絮、麝浊:属湿毒内蕴者,败酱草30g,苦参根15g。瘀热互结者加丹参15g,牡丹皮10g,焦栀子6g,田基黄20~30g,生地黄10g。④急性乙型肝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药物:黄连、川黄柏、虎杖、连翘、黄芩、生地黄等,有促进HbsAg转阴的作用。

8.茵陈消黄汤(薛泱洪方)[8]

组成:茵陈30~60g,山栀子10~20g,大黄6~20g,虎杖15~30g,败酱草15~30,丹参30g,赤芍30~60g,茜草10~20g,云茯苓15~30g,山楂15~30g,白茅根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方解:本方以茵陈蒿汤为主方,其中茵陈清泄肝脏之热,利湿退黄;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大黄泄热逐瘀,通利大便;重用赤芍、丹参及茜草、白茅根以凉血活血,旨在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邪热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虎杖、败酱草及大黄、栀子清热利湿解毒,毒减则湿热易消;茯苓、山楂、甘草以健脾利湿化积,脾气健运则湿热之邪无藏身之处,且又无由以生,利于黄疸消退。

加减:热重加用连翘15~30g;湿重加用苍术10~15g,藿香10~15g;腹胀甚者加用厚朴15g,莱菔子15g;恶心呕吐重者加生姜6~10g,半夏10g;寒湿内盛者,加用桂枝15g,干姜9~12g;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15~30g,玄参15~30g;脾肾阳虚者,加用附子10~15g,肉桂10~15g。

【经验用药】

1.苍术

陈建杰经验[9]:陈教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病善用苍术。《本草正义》言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本草通玄》又言“敦阜之土,宜于苍术以平之。”所以,陈教授于肝病治疗中善取其“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之用,不同剂量灵活配伍,每见良效。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非常多见的苔腻症情,特别注重依据舌象调整苍术的用药剂量,如苔腻、质偏干者予6g,苔厚腻、质不润者予9~15g,苔厚腻、质润者可予15~30g。

2.茵陈—丝瓜络

甘聚珊经验[8]:甘聚珊老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之黄疸稽留不去者多是病久入络、湿凝气滞为患,惟使大剂苦寒之品,必致徒伤胃气。临床常用之茵陈系祛湿利胆之要药,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汗,里有湿者,可祛湿利尿,故表湿、里湿、寒湿、热湿皆可用。常用量20g,多则50~100g;丝瓜络可理气消瘀,疏通经络。二药相伍,可奏祛湿理气、通络之效。湿热重者酌加栀子、胆南星、柴胡、大黄,寒湿者可伍以附子、干姜、肉桂,若见邪入络脉者配以木瓜、益母草。

3.鸡骨草—垂盆草

杨浩观经验[10]:鸡骨草始见于《岭南采药录》,性味甘淡凉,能清热解毒,疏肝散瘀,主要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垂盆草见于《中国药典》,能清热利湿解毒,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二药均为南方草药,治疗急慢性肝炎,能降低谷丙转氨酶,恢复肝功能,成药有鸡骨草丸和垂盆草片。二药配伍,能清热解毒,疏肝散瘀。常用于急慢性肝炎,常用量均为30g。曾治一肝炎患者,首剂处方为五味子15g,鸡骨草30g,垂盆草30g,半边莲25g,生鸡内金15g,甘草10g,后守方加味而愈。

4.夏枯草—蒲公英

邹良材经验[11]:保肝降酶是肝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谓有降酶作用的中草药达几十种之多,单独使用或配伍运用,常能收到一定效果。但其中龙胆草、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垂盆草等药苦寒较甚,易伤胃气;五味子酸敛收涩,虽有一定降酶效果,但易敛邪助湿,且有使转氨酶反跳之虞。经长期实践,反复比较,邹老认为夏枯草、蒲公英两药,清热降酶效果较为稳定可靠。夏枯草苦辛寒,蒲公英苦甘寒,均苦寒不甚,患者易于接受又无恋邪反跳之弊。对不少急慢性肝炎病例能收到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效果,但有些病例收效并不完全令人满意。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还需因人而异,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如邪热明显,症见舌红、苔黄、口干而苦者,则可加用龙胆草、黄芩、大黄;肝经郁热不甚重者,则用秦皮、土茯苓、蒲公英;如热不重,湿亦不甚者,用夏枯草、蒲公英、凤尾草;若脾虚明显的加苍白术;两腿酸软无力的加虎杖、薏苡仁;如出现肝阴不足者,则以柔肝养阴为主,以一贯煎为基础再加上述药物;若见脾阳不振者则应以平胃、理中为基础再行加减;如见舌胖质淡紫,有瘀血征象者,则用桂枝、泽兰、马鞭草等加入。

5.紫草—土茯苓

邹良材经验[12]:邹老常谓乙型肝炎多系湿热蕴结日久,瘀毒留恋,血分不清所致。治疗应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选加土茯苓、紫草、虎杖、败酱草、大黄、黄柏、板蓝根等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之品2~4味,其中土茯苓、紫草两味,老师最为习用。土茯苓甘淡气平,历代医家多谓之能除湿消水,分清泄浊,解杨梅疮毒。邹老取其除湿解毒之力,用以清除乙型肝炎湿热瘀毒,收到良好效果。紫草入厥阴血分,凉血活血,清解热毒,前贤认为,“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本草备要》)。两药相伍,清热除湿,化瘀解毒,相得益彰。药量二者均以15g左右为宜。

6.大黄—五味子

沈敏南经验[13]:大黄与五味子组成对药,功擅清利湿热,降酶益肝,治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后期单项谷丙转氨酶增高症。急性肝炎大多是湿热疫邪侵入人体而成,失治或误治将致肝阴耗伤,而湿热尚留,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若胁肋隐隐疼痛,时胀闷不舒,胃纳不佳,肝功能单项谷丙转氨酶增高,均可用之。笔者心得:此二味药据实验结果均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配成对药,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降后无反跳之忧。剂量:五味子研末吞服6g为宜,制大黄以10~15g为宜。湿热甚者,加田基黄、垂盆草之类;肝阴亏甚者,加白芍、麦冬之品。

7.大黄—黄芪

沈敏南经验[13]:大黄与黄芪组成药对,功擅益肝退黄,扶正祛湿热。治慢性肝炎或原因不明的单项胆红素增高症。急性肝炎因感受温热瘟毒而成,失治或误治,正气虚弱,湿热羁恋,形成虚实相兼之证。若面目暗黄无华,小便略黄,肝功能和单项胆红素增高,均可用之。笔者心得:按药理分析黄芪能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与大黄配成药对,有扶正祛邪之妙。若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有事半功倍之效。剂量:黄芪15g,制大黄10~15g。

8.龙胆草—败酱草

王文正经验[14]:龙胆草大苦大寒,气味厚重,走上彻下,主守行内,能清肝火、泻胆热、除胃热,清肝利胆之功胜于芩、连,燥湿之力不逊于黄柏;败酱草辛散苦降,能解毒、排脓、祛瘀。两药相伍,相得益彰,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能消除肝细胞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脓肿及肝癌,ALT升高,湿热毒邪蕴结者。另外对乙肝病毒携带者、e抗原阳性、病毒高复制者亦有殊效。

9.茵陈—赤小豆

王文正经验[14]:茵陈味苦性寒,气香主散,外达皮毛散郁热,内泄湿热而荡浊致新,能清肝胆、泻脾胃、消壅滞、调气机、利水湿、去瘀热,为除湿退黄之要药;赤小豆味甘微酸,性平,能除水湿、通小便、消肿满,兼有益脾胃之力,还兼入血分,行血中瘀滞,清血中热毒,为补利兼施之渗湿品。两药相配,共奏利水湿、退黄疸之功,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失常、ALT升高,无论有无黄疸,均可大量应用。

10.明矾—薏苡仁

王文正经验[14]:明矾味酸气寒,有燥湿解毒、祛痰杀虫之功,配薏苡仁一能增其祛湿解毒之力,二能减少明矾对胃肠道的刺激。二药相配,能抑制HBV复制,促使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转阴有殊功。但注意明矾入煎剂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为0.1~0.3g,也可配入丸散剂,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阴治疗方药中。

11.乌梅—木瓜

王文正经验[15]:乌梅味酸性平,清烦热,生胃津,开胃口。木瓜酸温,和肝脾,养胃阴,助消化。二者皆入肝、脾、胃经,能疏肝和胃、理脾化湿、舒筋和络。酸能生津,又可制肝,且能入脾消胀,为阴伤而木横之良药。二药伍用,其功益彰。常用于各种慢性肝病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麻拘挛等肝胃阴亏病症。

12.鸡内金—山药

王文正经验[14]:鸡内金为鸡之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气化,为消食磨积、健补脾胃之妙品;山药味甘性平,气阴双补,能补脾胃、益肺肾。二者相配,一运一健,一消一补,鸡内金磨积,山药健脾,消补兼施,用于慢性肝病肝脾大、脾功能亢进、肝胆结石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小儿肝脾大,疗效尤佳。

13.龙胆草—干姜

吴忠文经验[16]:吴师提倡反佐药的应用,在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经验方——龙虎清肝汤中即以龙胆草与干姜配合。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主要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但其性过于苦寒易伤脾胃,且肝木之病多克脾土,以致脾失健运,表现纳差、乏力、便溏等。若单用一派苦寒之品势必犯虚虚之戒,此时佐用辛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功能的干姜1~2g,情况便发生了改变,龙胆草清泄肝胆湿热之功不减,苦寒之性得以遏制,固护了脾肾之阳,两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治肝兼顾脾肾,屡用屡验。

14.土茯苓—忍冬藤

伍炳彩经验[17]: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忍冬藤,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疏通络道气机。二药伍用,取土茯苓善治湿热毒邪和除湿通络之功;忍冬藤清热解毒,理气行滞,通络止痛。常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病属湿热毒邪蕴结不解者。

15.茵陈—大黄—土鳖虫

陈一鸣经验[18]:急黄在选方用药上,宜用《金匮要略》茵陈蒿汤合下瘀血汤加减治之。其中茵陈、大黄、土鳖虫三味在一般情况下为自始至终必用之品(脾胃素虚患者除外)。茵陈味微苦辛而性凉,有特异之香气,能清热利尿,祛湿解毒,净化血液,为退黄之要药,因其药性平和,故宜重用,成人可用30~60g,黄疸消退后可逐步减量。大黄味苦性寒,泻热通便,解毒祛瘀,使疫毒得以从大便排出,则黄易退。至于用量,肝硬化腹水视患者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及病程之长短而定,一般以保持大便通畅为度,体强者要求药后保持大便3~4次/日,体弱者则以每日1~2次即可。黄疸消退后,大黄用量宜减轻。土鳖虫为化瘀解毒之良药,因其化瘀力强,且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5g左右为宜。

16.秦艽—升麻—五味子

范功勤经验[19]:秦艽味辛苦平,入肝、肾、胆经,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性平和可退虚热。升麻味甘性凉,入脾、胃二经,善解阳明热毒,长于升举脾胃之气。北五味子酸收固涩,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三药为伍,辛苦凉收,有祛湿清热、解毒收涩之功。对于肝炎患者肝功能不正常,血清转氨酶偏高而久不恢复者,疗效确切。

17.柴胡—白芍—茵陈

陈伯咸经验[3]:柴胡醋炒后苦、酸、辛兼备,径直入达肝经,独有复苏肝主疏泄之特性。然辛可耗散,久用恐有劫肝阴之虑,故伍以苦、酸性寒之白芍,善养阴和血,柔肝止痛,又可弥补柴胡之不足。茵陈苦能胜湿,寒能清热,其气清芳,苦平疏利,专利肝胆,清化脾胃蕴湿积热。凡慢性肝病多病程久远,肝郁血亏、湿邪留恋是基本病机,治当疏养并举,清化结合。故以三药相须为用,疏中有柔,补中有清,疏柔清利,相辅相成,降酶保肝,是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极佳药对。

18.瓦楞子—三棱—莪术

甘聚珊经验[8]:病毒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肝脾均呈不同程度的肿大,属中医学中“痞块”范畴。因肝藏血,肝气郁结,脉络瘀阻,气滞血瘀,积久成痞,治宜活血化瘀、软坚为主。甘师认为肝病日久多系正虚邪恋,遣药不宜峻猛太过,若以轻柔之品,恐难除痼结积痞。三棱为血中之气药,莪术为气中之血药,均属活血化瘀峻猛之辈,作用擅消积除结,轻遣之取其气使消而勿伐。重用瓦楞子软坚散结。三药和补气血药相伍用,疗效可靠。

19.太子参—黄精—鸡血藤

甘聚珊经验[8]:大多数病毒性乙型肝炎,初中期因感受疫毒之邪,湿热内蕴,标本俱实,或见正虚不甚者,常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活血化瘀为主法。甘师经验:如病程日久有十几年不愈者,以清利克伐之剂为主,致气伤血耗,终则损及阴阳,成为难治之痼疾。病毒性肝炎,以右胁(肝区)疼痛日久不愈者,宜柔肝养肝缓其中,调补阴阳。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肝以柔养为补。太子参、黄精、鸡血藤三药相伍,气血双补,阴生阳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肝郁脾虚者,配以黄芪、茯苓;肝肾阴虚者,伍用枸杞子、生熟地黄、菟丝子。

【单方妙法】

1.鲜芦根治疗急慢性肝炎[20]

根据祖传经验,用鲜芦根治疗肝炎108例,获满意疗效。方法:鲜芦根60~150g,水煎服,日1剂,儿童根据年龄而定剂量。功效:清热利湿,退黄,护肝,降低转氨酶。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乙型肝炎的治疗。治疗急性肝炎,可单方使用。治疗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乙型肝炎,配伍生黄芪。若热重者,可选配清热药;若湿重者,可选配利湿药。此外,还可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疏肝、健脾、滋阴、酸敛、消导、活血药。

2.忍冬藤治疗病毒性肝炎[21]

方法:取忍冬藤60g,加水1000ml,煎至400ml,早、晚各服1次。1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3天,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可以继续服用。如治余某,男,28岁。诊断为无黄疸性肝炎。入院后经多种治疗,转氨酶仍在200~400U,用忍冬藤治疗15天,转氨酶降至100U以下,其他症状显著好转,达到临床痊愈出院。

3.重用赤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2]

重用赤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取得较好疗效。方法:在采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赤芍80~100g,葛根20~30g,丹参20g,茯苓15g,泽泻15g,郁金15g,柴胡15g,生地黄15g,当归20g,党参25g,黄芪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300ml,分3次口服,连服2个月。

4.白花蛇舌草配合丹参、黄芪代茶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3]

方法:以白花蛇舌草为主,配合丹参、黄芪代茶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曾治12例,均为HBsAg(+),抗-HBc(+),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其中8例HBsAg和抗-HBc均转阴,2例抗-HBc转阴,2例除自觉症状减轻外化验结果无变化。如治陈某,女,48岁。慢性乙型肝炎6年。食少乏力,胁肋隐痛,HBsAg(+),抗-HBc(+),余无异常。以白花蛇舌草10g,丹参5g,黄芪5g代茶饮,每2天1剂。坚持服用1年,复查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无异常,食少乏力、胁肋隐痛等症状消失。

5.茵陈蜜煎治疗肝炎[24]

方法:茵陈300g,金钱草150g,柴胡150g,龙胆草150g,五味子(单包)100g,蜂蜜1000ml。①将茵陈、柴胡、龙胆草、金钱草四味中药,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煎熬。头煎加水3500ml,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l。二煎将药渣加水3000ml,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l。两次共得药汁2000ml。②将五味子打碎,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酒合煎。头煎加水900ml,60度白酒75ml,中等火煎成药汁500ml。二煎将药渣加水750ml,60度白酒75ml。两次共得药汁1000ml。③将以上两种药汁混合之3000ml中,加蜂蜜1000ml,慢火煎成1000ml即可成茵陈蜜煎剂。④将茵陈蜜煎剂,贮藏于干燥清洁的玻璃瓶内,不可使之接触生水、唾液及其他药物。⑤服法:成人1日3次,1次15~20ml,饭后半小时服药,儿童酌减。⑥每3剂药为1个疗程,约服2个月。功效:清热利湿,养阴柔肝。用于肝炎。

按语:内蒙古名老中医邱德锦自1962年创制茵陈蜜一方治疗肝炎以来已20余年,此属一证一方,无论对甲型、乙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邱老认为,肝炎一病,不论甲型、乙型,均为湿热疫毒所致,湿性黏滞,故不易速愈。热伤阴津,肝血最易亏损。因此清热利湿、养阴柔肝为贯彻整个疗程之大法。方中茵陈、金钱草、龙胆草三药,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为君;重用蜂蜜甘以入脾,脾旺则肝血充盛,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以为臣;柴胡苦平入少阳,疏肝解郁,生发肝气以为佐。然柴胡性偏走表,故加五味子酸以收敛。

6.升麻葛根汤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25]

方法:升麻15~45g,葛根、赤芍各30g,甘草6g。

按语:升麻葛根汤为方药中老中医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经验方。本方系《阎氏小儿方论》方,原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升麻甘辛微寒,前人多用以透泄疹毒,清解阳明热毒,或升阳举陷。方老取其解毒之义,用于慢性肝炎,毒热内蕴,血瘀津耗,肝功能损害较重,转氨酶较高者,常与其他方辨证合用。十余年来,方老曾重点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他药物中毒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其剂量一般均在30g,多时曾用到45g,效果很好,无一例有不良反应。

7.地肤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6]

方法:用地肤子丸(地肤子、甘草,粉末,炼蜜为丸,重9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每次1丸,每日3次,饭后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治愈20例,占23.3%;显效46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2%。

参考文献

[1] 颜新.颜德馨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黑龙江中医药,1985(2):3

[2] 张佩青.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周继友,李汉文.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周信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5] 肖明德,葛金霞.葛仰山老中医经验方介绍.辽宁中医杂志,1980(11):41

[6]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

[7] 吴小玲,戴舜珍.巫百康临床经验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8] 杨世兴,苏荣彪.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6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李莹.陈建杰化湿运脾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26

[10] 陈力,王存选.杨浩观对药经验拾贝.天津中医,2001,18(1):2

[11] 邹良材.邹良材肝病诊疗经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2] 尤松鑫,金实.邹良材对肝病的用药经验介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1):11

[13] 沈敏南.大黄药对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51

[14] 张文海.王文正治肝胆病常用药对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8

[15] 孙建光.王文正治疗慢性肝病经验.四川中医,2004,22(11):5

[16] 李永贵.吴忠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探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10

[17] 罗文群,郭建生.伍炳彩用药对经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

[18] 陈武山,张银增.现代名中医肝病诊治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9] 范功勤.后世医家有效药对组撷菁.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0):36

[20] 巫钦海,傅寿根,宋纬文.鲜芦根治疗急慢性肝炎.吉林中医药,1996(3):35

[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医院.忍冬藤治疗传染性肝炎初步观察.陕西医学杂志,1972(3):41

[22] 陈风云.重用赤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空军医高专学报,1998,20(1):19

[23] 徐利民.白花蛇舌草治疗慢性肝炎.中医杂志,2007,48(6):535

[24] 王鹏宇.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25] 吴章穆.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6] 朱勤厚.地肤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陕西中医,1999,20(9):4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