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减少症

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减少症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血管系统病变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最主要死因之一,24%~26%的肢端肥大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2.7%。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由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容量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肢端肥大症控制后心功能得到改善,但心脏改变能否恢复至发病前水平尚不清楚。

(一)概述

丘脑下部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与生长激素抑制激素,调节垂体前叶释放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通过2个途径发挥其细胞生物学效应,第1个途径为激素结合于靶细胞上特殊的生长激素受体,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些受体存在于心脏、骨骼肌、脂肪、肝脏肾脏和其他许多细胞类型。第2个促生长效应来自于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的合成。IGF-I可能是生长激素发挥其生物作用的最后一个中间介质,它对垂体起负反馈作用,调节垂体mRNA水平及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影响机体许多代谢过程,如促进同化作用、使氨基酸进入细胞加速、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合成,从而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肌肉与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糖原异生,因之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而生长激素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耐受性增加。另外,生长激素还有轻度脂解作用,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及酮体增加。

生长激素和IGF-I都可调节心脏的生长和结构,包括促进心肌蛋白质合成,引起心肌肥大;促进心脏胶原合成,使心肌组织弹性发生改变。并且心肌细胞本身还可通过GH的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发挥自身调节作用。研究显示细胞上IGF-I受体的存在与这些细胞类型的分裂能力密切相关,在心肌细胞上IGF-I受体过度表达的研究中可见心肌细胞数量、有丝分裂速率增加,以及分化后心肌细胞复制能力的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IGF-I可促进心肌细胞DNA的合成,并且促进肌浆球蛋白轻链-2、肌钙蛋白-1的合成,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同时使心肌细胞对抗压力负荷的能力增强。

(二)肢端肥大症与心血管疾病

1.临床表现 生长激素过多可导致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可合并以下心血管病变。

(1)心肌病变:有80%~100%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合并有心肌病变,而发生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的患者可达10%。心血管系统病变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最主要死因之一,24%~26%的肢端肥大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2.7%。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大,部分患者表现左心室扩张,射血分数下降而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常需与原发性血压及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加以区别。肢端肥大症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异常特征性表现有以下三类:①非均匀性室间隔增厚;②向心性左心室肥厚,较少引起右心改变;③平均内径的百分数缩短。早期表现为舒张期充盈波及二尖瓣、三尖瓣早期和晚期的充盈速率均下降,这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继而可引起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继发性引起一系列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射血分数下降。50%的肢端肥大症患者显示心电图异常,表现为ST段压低或伴有T波的异常、室内传导阻滞、室上性或室性异位节律。

(2)高血压:有15%~50%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合并高血压,但发生高血压的机制未明。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由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容量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63%)。高血压一般较轻,并发症少,对降压药有较好的反应。年龄、病情及体重等均为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与血GH水平间不一定存在相关关系。

(3)心律失常: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约50%的患者有心电图异常,表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等,运动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增加。

(4)胰岛素抵抗: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耐量下降、高胰岛素血症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与其伴随的血脂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肢端肥大症患者易过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2.诊断要点

(1)在诊断肢端肥大症(典型的外貌,肢端肥大,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影像学检查异常)的基础之上。

(2)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改变。

(3)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脏、血压改变即可做出相应诊断。

3.治疗

(1)病因治疗: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降低血清GH水平。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和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的作用不太肯定,易造成垂体功能减退,故应用受到限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术前应予以对症治疗,将患者心功能控制到Ⅱ~Ⅲ级,抓紧时机尽早手术,术中注意控制患者的血压、心率。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除了在手术中于刺激较大的操作之前应用β受体阻断药外,严重者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当手术、放射治疗不成功时,药物治疗将对心脏组织和结构发挥保护作用。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缓释兰瑞肽(10mg,每月肌内注射3次,治疗24个月后,88%患者GH、65%患者IGF-I降到正常);长效奥曲肽(octreotide LAR)可更有效地控制GH、IGF-I的水平并改善并发症,用法:20mg,每月肌内注射1次。应用生长激素受体拮抗药培维索孟(pegvisomant)长期治疗可使IGF-I的水平恢复正常,从而可在生长抑素抵抗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对症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对常规治疗有效,而且限制钠摄入及利尿药的疗效比原发性高血压更佳。有些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差,其原因未明,故要针对病因治疗,降低血中GH水平。

(3)预后:研究发现,生长激素短期作用后,心脏即可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质量增加、向心性重塑、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减低等。患病初期生长激素对心脏作用的早期损害因素与积极因素共存,而随着生长激素作用时间的增长,心脏损害因素占主导,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等心脏严重损害的表现,所以应当在疾病的早期积极控制血GH水平。肢端肥大症控制后心功能得到改善,但心脏改变能否恢复至发病前水平尚不清楚。

(三)生长激素减少症与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已认识到垂体切除术后患者或垂体性侏儒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生长激素缺乏(GHD)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因素:GH缺乏导致心肌生长速率缓慢;心肌体积减少或因为GH对心肌收缩的直接作用减弱而使心功能下降;GHD通过间接机制使心脏体积缩小,功能下降。

1.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其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程度与GHD发生的早晚有关,先天性GHD表现得较严重。但近期的研究认为幼年时和成年后患GHD者其左心功能减退的程度没有明显差异。GHD可表现为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低、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变、总体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高峰充盈率明显低于正常,容易早期发生动脉硬化。有报道,长期GH分泌低下患者左心室质量减少、心室腔内径增大、心功能损害,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样临床表现。心脏功能表现为“低动力学表型”。

2.治疗 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疗效就越好。GHD是应用GH治疗的绝对适应证。确诊为GHD症者,常规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 GH)剂量为每周0.7U/kg,分6~7次睡前皮下注射,可一直用至骨髓融合才停药。对已进入青春期开始治疗者(尤其遗传身高不高者),一般建议剂量偏大,可用至每周1.0~1.3U/kg,目的是仿效正常青春期的高GH分泌方式以及克服青春期中、后期发生的GH抵抗,以及获得如同正常人的青春期身高增长。对于成年人GHD,目前大多数研究应用rhGH替代治疗的疗程较短,一般不超过12个月,长期替代治疗的作用及副作用尚未完全阐明,起始剂量为6mg/(kg·d),最大剂量为25mg/(kg·d),维持剂量的生化指标一般是使血清IGF-I处于正常水平。

接受长期替代治疗的成年人GHD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各项指标可以显著改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心血管危险性增加有关,GH替代治疗可以降低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降低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