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淋证(例)

淋证(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西医检查诊为“前列腺炎”。此2例均属慢性,首例以下焦湿热为主,故用知母、黄柏、瞿麦、萹蓄等味,重在清湿热,次例以脾肾虚为主,故用山药、党参、黄芪、茯苓、菟丝子、女贞子等味,重在补脾固肾。3天前,再次发作。于1969年6月8日在河南省某医院做X线腹部平片与肾盂造影检查,发现右肾结石超过2cm,左肾结石超过1cm,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

案例一

阎某某,男,50岁。

患小便不利已4年,每次排尿需费很大力气才能挤出,尿线很细,尿后仍有尿意,西医诊为“尿道狭窄”,曾扩尿道4次,而病如故。于1977年5月2日来诊,六脉乏力,舌苔无大异常,询其小便不黄,但尿道有痛感,此为气虚无力推送兼夹瘀滞,遂投以黄芪甘草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予服。

【处方】 生黄芪60克 生白芍30克 怀牛膝15克 干地龙9克 琥珀粉3克 海金沙12克生甘草12克

【用法】 水煎服。

6月6日复诊:上方服12剂,小便顺畅,此邪已去,而正气尚虚,恐其复发,嘱多服下方:生黄芪60克,生甘草12克。

1977年10月追访,有时劳后发作,但服上方即止。

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今患者年老气虚,气化无力,又因虚致瘀,水道失调,蕴而化热,故而泾溲不利,且有淋痛之象,此为虚中夹实之候,非八正、五苓辈所能为治。故以黄芪甘草汤合芍药甘草汤峻补其气而益阴缓急,以治其本;牛膝、琥珀、地龙、海金沙,活血通络,利水化瘀,清化湿热,以治其标,况琥珀、牛膝、地龙相伍,为治小便淋涩之佳品,只要配伍得当,疗效颇佳。

案例二:淋证(前列腺炎)

王某某,男,30岁。1970年4月16日初诊。

患者自1970年春节时发现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胀痛,经西医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炎”,医治年余不效,近2个月诸症加重,排尿不畅,会阴部不适,少腹两侧坠胀,尿频,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细而数。

此系肾阴不足,湿热下注,治宜滋补肾阴,清利湿热。

【处方】 茯苓15克 知母5克 黄柏12克女贞子15克 玄参20克 生地黄30克 龙胆草12克 当归12克 车前子12克(另包) 萆薢12克 瞿麦30克 萹蓄30克 甘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

服3剂诸症悉减,服8剂诸症尽除,又服3剂巩固疗效,未再复发。

案例三

华某某,男,36岁。1977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自述去年夏季发现阴囊静脉曲张,少腹两侧胀痛,尿中带白色黏液。经西医检查诊为“前列腺炎”。药后减轻,移时复重,疗效不著,遂转我科治疗。现尿液浑浊,尿后阴茎中剧痛,大便用力时,小便流出白色黏液,腰骶部酸痛,会阴及少腹两侧经常坠胀慢痛。并伴有遗精阳痿,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厚,脉象沉细。综观诸症,乃脾肾双亏,湿浊内阻而为患,治宜补脾益肾,利湿清热。

【处方】 黄芪30克 党参24克 山药15克茯苓12克 泽泻12克 女贞子15克 乌药10克 川续断15克 萆薢15克 当归12克 黄柏10克 甘草5克 琥珀3克(另包,冲服)

【用法】 水煎服。

二诊(1978年1月25日):上药服6剂,精神好转,余无变化。拟用前方更加补肾之味。

【处方】 山药15克 党参15克 茯苓15克泽泻12克 萆薢15克 黄柏15克 川续断12克 淫羊藿30克 菟丝子30克 枸杞子15克乌药9克 甘草6克 琥珀3克(另包冲服)

【用法】 水煎服。

三诊(1978年2月2日):上方6剂,诸症大减,但仍遗精阳痿,仍用上方加煅牡蛎30克,桑螵蛸15克,续服。

四诊(2月21日):上方服9剂,诸症消除,惟有时遗精,阴茎可起,但不持久,嘱按上方,再服6剂,并配服金锁固精丸、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而收功。

按:前列腺炎有虚实之分,虚者肾虚,膀胱气化不行;实者湿热下注,蕴结膀胱,临床上二者常兼互出现,中药治疗要贯彻通利之则,实者清热化湿,利湿通淋;虚者益精固肾,利膀胱,化湿浊,如气滞夹瘀者,适佐理气活血散瘀;遗精早泄者,佐以固肾涩精。此2例均属慢性,首例以下焦湿热为主,故用知母、黄柏、瞿麦、萹蓄等味,重在清湿热,次例以脾肾虚为主,故用山药、党参、黄芪、茯苓、菟丝子、女贞子等味,重在补脾固肾。

案例四:石淋(泌尿系结石)

岳某某,男,39岁。1980年5月13日初诊。

主诉:腰痛、尿急、尿频3载,加重3日。

病史:3年前,突然尿闭,少腹剧痛,行导尿罔效,急住洛阳某医院。做尿道扩张,效果不佳,素日腰痛,尿黄赤涩痛,浑浊夹粒。1979年7月和2月第2次出现尿道闭塞。3天前,再次发作。

现症:小便艰涩,排尿中断,少腹拘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尿常规:淡黄色稍浊,蛋白质(+),红细胞(+),脓细胞(+)。

辨证: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尿液煎熬成石。

诊断:石淋。

【治则】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 金钱草40克 瞿麦15克 萹蓄15克 鸡内金15克 泽泻15克 茯苓15克 猪苓12克 石韦15克 大黄8克 甘草12克 黄芪30克 白茅根30克 3剂。

5月17日二诊:服1剂,尿量增多,小便涩痛,遂排出结石2块,如黄豆大,服2剂,并大量饮水,又排出结石9块,大似黄豆,小若绿豆,服3剂约6时许,肾区疼痛剧烈,尿意频作,急入厕又突然中断,小腹胀满,拘急下迫,不能坐卧,时约一刻,猛然排出0.5cm×0.7cm、0.6cm×0.8cm、0.6cm×0.7cm结石3块,继之,又排出较小结石8块,血尿随之而出,小便灼痛难忍,少腹疼痛明显缓解。先后共排出大小结石22块。

5月21日三诊:精神好转,除食欲欠佳外,别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数少力,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脓细胞(-),邪去正虚,治宜益气健脾,兼清余热。

【处方】 党参18克 焦白术10克 茯苓12克 归身15克 金钱草21克 鱼腥草15克 泽泻12克 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2克 砂仁6克 甘草6克 3剂。

5月24日四诊:神爽,纳增,舌质淡红,苔薄白,六脉缓弱,遂以六君子汤加味,续服3剂,以善其后。

按:泌尿系统结石,颇似中医学中的石淋,石淋为病,多系湿热蕴郁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清浊互结,尿液煎熬成石。故方用金钱草排石通淋、清热利尿,本品以川产大金钱草为佳,一般用量在30~90克;鸡内金消积化石,良有卓效;瞿麦、石韦、栀子清热利尿以助药力;大黄清热攻下,迫石下移;猪苓除湿;甘草清茎热。合方共奏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服药6剂,排出结石22块,俾溺通痛释,三载宿疾,旋即消失。

案例五:石淋(肾结石术后复发)

刘某某,女,37岁。1978年8月9日初诊。

病史:患双侧肾盂结石9年余,经常感觉全身乏力,腰痛时轻时重。于1969年6月8日在河南省某医院做X线腹部平片与肾盂造影检查,发现右肾结石超过2cm,左肾结石超过1cm,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1972年1月在上海某医院取出右肾结石,并切除右肾1/2。继又准备取出左肾结石,但由于体质虚弱而未做,后断续用药,未曾取效,近来症状加重,经X线检查,发现左肾结石仍在,右肾又现点状及块状结石阴影。

现症:小便淋漓频数,色黄量少,全身水肿,乏力,恶寒,自汗,易遭外感,腰脊两侧疼痛,时作绞痛,饮食不振,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泄,日行3次,检查:面色苍白,全身水肿,下肢触之如泥,陷处经久不起,舌质淡,体胖,苔白有津,脉沉迟,两尺指下难明,两肋脊角均有叩及痛感,以左侧为甚,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

诊断:石淋。

辨症:脾肾阳虚,气化无力,湿郁化热,蕴结下焦,郁结日久,凝结成石。

【治则】 益气健脾、温肾壮阳为主,佐以淡渗利湿和胃。

【处方】 生黄芪30克 附子10克 白芍21克 白术15克 车前子15克(布包煎)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半夏9克 砂仁9克 炙甘草6克生姜3片 大枣3枚引 7剂。

8月18日二诊:精神好转,恶寒,汗出,水肿均有减轻,食欲略有增进,小便增多,大便次数减少,日一至二行,舌脉,同上。仍以原方续服7剂。

8月26日三诊:水肿明显减退,恶寒,汗出痊愈,腰痛有所减轻,饮食正常,大便成形,日行1次,小便增多色黄,口干欲饮,舌质体胖,苔厚腻微黄,脉沉弦细,两尺较前有力,上药服后脾肾之阳渐复,但有化热之势。减温肾壮阳药品之量,增清热利湿排石之品。方用:生黄芪30克,附子5克,白芍21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车前子15克,盐黄柏10克,石韦10克,金钱草30克,火硝5克,(煎后兑服),鸡内金10克,滑石9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7剂。

9月4日四诊:精神复常,水肿基本消失,腰部绞痛时作,舌体略胖,苔薄黄,脉沉弦数,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脾肾气化健复,下焦湿热尚存。去益气温阳之品,以防化燥伤阴,易淡渗利湿、清利排石之药。

【处方】 桂枝6克 白术10克 茯苓30克猪苓15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15克(布包) 金钱草30克 火硝5克 鸡内金10克 盐黄柏10克白茅根30克 甘草6克

上方服10剂,腰部绞痛加剧,先后排出细碎砂石多粒,又服5剂诸症悉瘥。遵上方加减继服15剂以善其后,经X线、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于1980年10月20日随访,患者自愈至今,从未复发,坚持工作。

案例六

张某某,女,42岁。1978年6月28日初诊。

病史:1970年发现右肾区疼痛,小便浑浊,时有血尿,便时少腹及腰部掣痛。经武汉某医院X线拍片,发现左肾有1.5cm×2cm鹿角形结石,当时即行手术取出。半年后又发现两肾区疼痛,时轻时重,小便不利,面部水肿,眼睑尤甚,病情逐渐加剧,小便淋沥,短赤,后发展为血尿。X线拍片两肾盂数处显示结石阴影,大小不等,最大者0.7cm×0.7cm,边缘不整,右侧多于左侧。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欠佳,面色萎黄,两肾区有叩击痛,舌质边尖红苔白微腻,脉象沉数,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

诊断:石淋。

辨证:湿热蕴结下焦,淤积凝结形成石淋。

【治则】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 茵陈15克 车前子9克(另包) 石韦15克 金钱草30克 白茅根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火硝9克 青皮9克 盐黄柏9克 陈皮9克 牡丹皮6克 滑石9克 甘草6克

8月15日二诊:上药服10剂,尿量有所增多,并尿出绿豆大椭圆形石块1粒,周身乏力,舌脉同前,脉象沉数,两尺无力。下焦湿热已减,肾气虚弱始露,治宜益气坚肾固其本,清热利湿排石治其标。

【处方】 生黄芪15克 生山药12克 牡丹皮9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滑石9克 火硝6克青皮9克 黄柏9克 金钱草30克 白茅根30克 生甘草6克 10剂。

10月17日三诊:尿量继续增多,又排出绿豆大石块3粒,尿色转黄。水肿尽消,腰腹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舌质边尖红、苔白中黄厚腻,脉象沉弦而数,症情虽减,但有化热之象。此乃补气药早用之弊。仍当清热利湿,淡渗通淋,方用:茵陈21克,桂枝6克,白术9克,茯苓15克,猪苓9克,泽泻9克,金钱草30克,石韦15克,车前子9克,火硝9克,黄柏9克,白茅根45克,生甘草6克,20剂。

1979年2月28日四诊:上药服至7剂,小便通利,色黄,排出谷子大砂石数十粒,腰部及少腹疼痛历经3个月余未曾复发,饮食正常,月经量少色黑,经期少腹微有疼痛,虽已恢复工作,但不耐劳事,时心慌气短,出虚汗,舌质边尖略红,体胖有津,脉沉数,两尺无力,尿常规:蛋白质微量,红细胞(-),白细胞0~1。病邪渐去,元气未复,施以标本兼顾。

【处方】 生黄芪20克 桂枝6克 白术9克猪苓9克 泽泻9克 车前草9克 盐黄柏9克金钱草30克 石韦15克 鸡内金9克 益母草15克 白茅根30克 生姜1片引 10剂。

5月6日五诊:诸症均消失,惟感全身乏力,舌质边尖略红,苔薄白有津,六脉缓弱,两尺无力,拍X线片复查,两肾结石均消失,多次尿检,除有微量红细胞外,余无异常,拟益气养阴坚肾,清热淡渗利湿,以资巩固。

【处方】 生黄芪30克 猪苓10克 泽泻9克茯苓21克 生贡胶9克(烊化兑服) 车前子10克 金钱草30克 盐黄柏10克 鸡内金9克 石韦10克 盐杜仲15克 生甘草6克 核桃仁5个(药后食用)。15剂。

1980年10月12日随访,患者愈后从未复发,一直坚持工作。

按:上述两案均系结石术后复发合并肾炎,且有程度不同的肾功能损伤,若复行手术治疗,必致元气大伤,阴血耗损,再者即是术后暂时缓解,肾功能未得恢复,结石亦可叠生,如此正气一伤再伤,而病邪难以尽除,导致后患无穷,肾结石之患中医学认为属于石淋、砂淋等病范畴,其形成机制为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湿热蕴结下焦,日积月累,浊质凝结成砂石。其本为肾虚,气化失司;其标乃湿热蕴结膀胱,《诸病源候论》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其治当究其病程,观其体质,视其缓急,明其虚实而施,徐氏灵胎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有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两案同属(术后)石淋兼有水肿,然其证情机转迥异,治当有别。前者刘某之病,虽有小便色黄,淋沥不畅之实候,但其全身水肿,下肢触之如泥,陷处经久不起,恶寒乏力,便溏,舌淡脉沉迟,两尺指下难明之虚证,尤为显著,此时若独求利水通淋排石,则愈伤肾阳,肾阳衰微,气化不行,水从何利?淋何以通?石何处排?其结果必致欲速不达,反令重伤,因此先以温补脾肾之真武汤化裁,促使气化,兼以淡渗和胃之品除湿消肿,随着标本虚实之变,而使用淡渗与温补进退,待至四诊脾肾气化健复,则专以淡渗利湿排石之剂,使石出正复则病瘥。后者张某之疾,虽有面色萎黄,营养欠佳之虚候,但其尿血红赤,小便淋沥,舌尖边红,脉数之实象,显而易见,故首诊独取清热利水,通淋排石之法,而无用温补之品,是防“气得补而愈胀”。延至热除水利,结石排出,则续进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之品,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使得病愈。观其两案之治,一则先重温补,而后行清利;一则先行清利,而后佐温补。疗程之中,随机施治;变化用药,出入合度;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诚《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其理论正确指导临床之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案例七:气淋

刘某某,男,56岁。1979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排尿困难1年。

病史:起病年余,小便淋漓难出,经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近来病情加重,排尿困难,每次需20~30分钟方可排尿,多方医治不效,而来求诊。

现症:排尿困难,头晕腰酸,小腹胀满,食少便溏。

检查:面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气化不利。

治法:扶阳温中,温通肾阳。

【方药】 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处方】 附子10克 干姜10克 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薏苡仁15克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10月12日二诊:服上药5剂,小腹胀满减轻,小便渐通,但排尿仍感无力,脉舌同上,上方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续服。

10月26日三诊:服上方10剂,食欲增加,头晕腰酸减轻,小便通畅,脉沉有力,嘱原方续服。

11月7日四诊:上方又服5剂,面色红润,诸症消失,带药5剂返故里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据其脉症,属脾肾阳虚气衰之淋病。由于肾阳虚,命火衰,以致膀胱气化无力。故方用真武汤加桂枝以温化膀胱寒水。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助,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故配理中汤加黄芪、薏苡仁以补中温阳利水,使肾阳复振,气化得行,中气复充,转输有能,小水自可得以通畅。

案例八:膏淋

徐某某,男,32岁。1980年4月18日初诊。

病史: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吃荤腥食物病情则加重已3年。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微丝蚴阳性,诊为“丝虫病乳糜尿”。住院月余,病情好转,随即复发。

现症:小便乳白色浑浊,有大如指腹、小如黄豆状的凝块,若阻塞尿道,溲时艰难,痛苦异常,时有灼热感,气短纳减,绵绵腹痛,舌质红,苔厚微黄,脉数无力,证属湿热下注,络脉瘀阻,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培中。

【处方】 黄芪20克 天花粉20克 山药30克 萆薢20克 石韦20克 茯苓30克 黄柏10克 三七10克(研末冲服)

复诊:上方服10剂,乳糜凝块减少变小,排尿已无阻塞。遂守方加金樱子20克,芡实30克,继服月余,小便转清,吃荤腥已无反应,为善其后,投参苓白术散培中健脾,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乳糜尿属中医学膏淋范畴,膏淋分实证、虚证。实证系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虚证乃肾虚下元不固为患。是案腹痛,尿时有灼热感,证属湿热下注,故用萆薢、黄柏等清热化湿;黄芪、山药健脾益气;妙在三七化瘀凝血,相辅相成。是方配伍严谨,遣药精当,俾热清湿化,清升浊降,尿液清白。

案例九:膏淋

李某某,男,成年人。

病史:小便短少,下坠热痛,初浑浊,后如米油,稍顷即如白胨。在县专科医院确诊为“肾炎,蛋白尿”。治疗2个月不见转机。

现证:溺下白浊,头晕沉重,腰腿酸痛,纳呆食少,口干苦,不饮水,心烦失眠,舌质红,苔厚腻,脉数。

辨证:下焦湿热蕴结,气化不利,精微下注。

【治则】 补肾固摄,清利下焦湿热。

【处方】 山药30克 熟地黄30克 菟丝子30克 益智仁9克 金樱子15克 川萆薢30克 黄柏12克 海金沙30克 瞿麦24克 滑石30克甘草6克 石菖蒲9克 车前子15克

服药5剂小便始顺,白浊大减,效不更方,又进5剂,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3剂,至今未犯。

按:此案属偏于湿热之膏淋,病程尚短,肾虽亏尚不甚著,以湿热蕴结气化不利为主。酌用补肾固摄之品,重用清利湿热之剂,使利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湿除热退,病自可痊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