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室引流护理

脑室引流护理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室引流是通过引流管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引流出脑脊液,快速有效地改善因脑肿瘤、脑水肿、颅脑外伤或脑内出血引发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或颅内压上升,缓解病情,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暂时性治疗措施。脑脊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冲击,调节并维持颅内压和神经系统内环境,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供给其营养物质。左手捏紧脑室引流管,右手向下挤压引流管,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实验类型】 基本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脑室引流护理的操作方法。

2.掌握脑室引流的适应证和拔管指征。

3.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功能。

【知识链接】

脑室引流是通过引流管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引流出脑脊液,快速有效地改善因脑肿瘤、脑水肿、颅脑外伤或脑内出血引发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或颅内压上升,缓解病情,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暂时性治疗措施。

1.脑脊液及其功能 脑脊液主要产生于脑室系统的脉络丛,少部分来源于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隙。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成人脑脊液正常容量为90~150ml,儿童为10~60ml。脑脊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冲击,调节并维持颅内压和神经系统内环境,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供给其营养物质。脑脊液外观和成分的变化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因此,临床常通过脑脊液检查来进行辅助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2.脑室引流的适应证

(1)脑室及后颅窝病变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2)急性颅内压增高。

(3)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脑疝的抢救。

(4)颅内病变造成梗阻性脑积水,不能立即开颅手术者。

3.脑室引流拔管指征 脑室引流拔管一般在引流术后3~4d,引流管放置不宜超过5~7d,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拔管前1d,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h,观察有无颅内压升高,若患者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脑脊液逆流至颅内造成感染,再拔管。拔管后,应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

【实施方案】

1.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评估其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主要生命体征。

(2)检查脑室引流管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3)检查脑室引流管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情况。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合作程度。

2.护理计划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向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取卧位或半卧位,暴露置管部位。小儿及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约束其双手,以免误将引流管拔出。

(3)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无菌引流袋、无菌换药包(弯盘2个、止血钳2把、棉签、一次性治疗巾1块、手套1副、纱布1块)、0.5%碘伏、胶布、别针及污物桶。

(4)环境准备:空气清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3.实施

(1)携治疗车及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医嘱。

(2)暴露置管部位,检查患者脑室引流口敷料和周围皮肤、引流液的量和性质等。左手捏紧脑室引流管,右手向下挤压引流管,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3)揭去引流管与连接管接口处覆盖的纱布,检查无菌引流袋外包装是否密封和有效期。

(4)在治疗车上打开无菌换药包,打开无菌引流袋外包装,将其置于换药包内,戴手套,取一次性治疗巾,将其铺于引流管衔接处下方,将1个弯盘放于治疗巾上。

(5)用止血钳夹闭脑室引流管近端,棉签蘸0.5%碘伏,以接口为中心,环形消毒引流管连接处。

(6)左手捏住脑室引流管已消毒部分,使其与引流袋连接管断开,取下的引流袋置于污物桶。

(7)用0.5%碘伏再次消毒引流管连接处,并迅速将无菌引流袋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8)放置引流袋,其高度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9)接口处用无菌纱布包裹,脱手套,胶布固定纱布。

(10)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11)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4.护理评价

(1)遵循无菌原则及查对制度。

(2)操作方法正确,引流管更换顺利,引流通畅。

(3)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引流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

表4-5 脑室引流考核评分标准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