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包及纵隔引流管的护理

心包及纵隔引流管的护理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时引流出体外循环术后心包及纵隔内的渗液、渗血,防止心脏压塞,减少感染的发生。用2把卵圆钳分别夹闭心包(左侧)、纵隔引流管(右侧),双手上下握住胸腔引流管朝大小鱼际肌挤压近端引流管。②用启瓶器撬开无菌生理盐水铝盖并松动橡胶塞,用2把卵圆钳分别夹闭近端心包(左侧)、纵隔引流管(右侧)引流管。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有继发感染、潜在心包穿孔,导管堵塞或引流不畅、滑脱等危险情况,在护理中应加以注意。

【目的】

及时引流出体外循环术后心包及纵隔内的渗液、渗血,防止心脏压塞,减少感染的发生。也可用于引流心包疾病中的积液、积脓,以及冲洗、注射药物等。

【用物】

治疗车上层放治疗盘,治疗盘内放:一次性无菌胸腔引流装置、无菌生理盐水、启瓶器、治疗盘、弯盘、卵圆钳2把、无菌手套、碘伏、棉签、胶布、笔、治疗卡片。治疗车下层放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必要时备屏风。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由两人核对医嘱无误后,操作者带治疗卡到病房,核对病人的床(头)尾卡及腕带,向病人解释引流的目的和有关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回治疗室。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处。再次核对病人的床(头)尾卡及腕带,并核对管道标识。

(3)用2把卵圆钳分别夹闭心包(左侧)、纵隔引流管(右侧),双手上下握住胸腔引流管(除大拇指)朝大小鱼际肌挤压近端引流管。

(4)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保持瓶内水柱上下波动4~6cm。

(5)妥善固定引流装置。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引流量从多突然转少,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心排血量下降、尿量减少、四肢肢端凉,应注意心脏压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并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6)引流瓶应放置在床下安全处,引流瓶要低于胸腔60~100cm。

(7)整理床单位,询问病人有无特殊需要。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8)若引流量大,超过引流瓶的2/3时应及时倾倒胸腔引流瓶内引流液。

①首先需夹闭引流管,双手上下握住心包及纵隔引流管(除大拇指)朝大小鱼际肌挤压近端引流管,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情况。

②用启瓶器撬开无菌生理盐水铝盖并松动橡胶塞,用2把卵圆钳分别夹闭近端心包(左侧)、纵隔引流管(右侧)引流管。

③用碘伏棉签消毒引流瓶盖。戴无菌手套,松开引流瓶盖,左手扶住瓶盖,右手倾倒引流液于医疗垃圾桶内。

④按无菌技术将无菌生理盐水500ml倒入引流瓶内。长玻璃管应在水面下3~4cm。

⑤盖紧引流瓶盖,松开卵圆钳,观察水柱波动情况。

⑥取下手套放至弯盘内。

⑦在引流瓶生理盐水上限贴胶布,注明更换时间和水量。

⑧再次核对病人的床(头)尾卡及腕带等信息。

⑨整理床单位。询问所需,谢谢合作。

⑩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用物。

洗手,取口罩,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9)术后24h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由鲜红色逐渐变浅,无出血倾向,引流管即可拔除,需要拔管时协助医生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出血、渗液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0)某些心包疾病的治疗可采用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这是近几年来临床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技术。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管道的密闭。

(3)注意引流管的适宜长度,保持引流管通畅,尤其在病人翻身活动时,不使其受压、扭转、打折、滑脱。注意观察瓶内水柱的波动幅度。

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需关闭引流管,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流入心包和纵隔。

(4)术后12h每15~30分钟用卵圆钳夹闭引流管,双手挤压近端引流管1次,12h后改为每小时1次,防止血凝块堵塞引流管。

(5)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每小时引流液的量及其颜色、性质的变化。

(6)病人清醒、血压稳定后常规给予半坐卧位,并鼓励病人做有效咳嗽、深呼吸运动,以使引流充分、通畅。

(7)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特别是在接通引流装置、搬动病人和拔管后。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8)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有继发感染、潜在心包穿孔,导管堵塞或引流不畅、滑脱等危险情况,在护理中应加以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