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件炎性包块案

附件炎性包块案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6月13日突发腹部疼痛,妇科检查示有盆腔包块,后B超、MRI、肿瘤标志物检查无肿瘤诊断依据,拟诊为“附件炎性包块”,予抗菌药物治疗包块大小无改变,转求中医诊治。右侧附件炎性包块经治缩小,偶有右下腹隐痛,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周仲瑛教授认为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妇科“症瘕”范畴,每因正气虚损,湿热之邪乘虚侵袭而致。

1.病历摘要

施某,女,68岁,2002年8月2日初诊。

今年6月13日突发腹部疼痛,妇科检查示有盆腔包块,后B超、MRI、肿瘤标志物检查无肿瘤诊断依据,拟诊为“附件炎性包块”,予抗菌药物治疗包块大小无改变,转求中医诊治。目前右下腹隐痛不舒,略有腰酸腹胀,带下不多,大便正常,舌苔黄薄腻,舌质暗红,脉细弦。两年前曾患心肌梗死。拟从肝郁气滞,湿热痰瘀互结治疗。

处方: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川楝子10g,大血藤25g,败酱草15g,莪术10g,乌药10g,土鳖虫5g,制天南星10g,生黄芪15g。7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2年8月9日。服药后大便稀溏,每日2~3次,有时如水,有时呈细条状,肠鸣矢气,腰酸,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细弦。上方去土鳖虫,加失笑散(包煎)10g,预知子10g,焦白术15g,生薏苡仁15g,7剂。

三诊:2002年8月16日。1周来大便出现稀溏1次,其余时间成形,腹部隐有阵痛,食纳欠馨,舌苔黄,舌质偏红,脉细弦。8月2日方加桃仁10g,失笑散10g(包煎),预知子10g,焦白术15g,生薏苡仁15g,改生黄芪20g,14剂。

四诊:2002年8月30日。B超复查提示右侧附件包块显著缩小,约15cm×17cm×37cm大小,右下腹隐痛减而不尽,大便正常,食纳尚可,体重略减,舌苔黄中薄腻,舌质暗红,脉细。仍从肝郁气滞,湿热痰瘀互结治疗。

处方:醋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乌药10g,莪术10g,桃仁10g,预知子12g,法半夏10g,制天南星10g,大血藤20g,败酱草15g,生黄芪20g,当归10g,生薏苡仁15g,炒延胡索10g,牡丹皮10g。27剂。

五诊:2002年9月27日。右侧附件炎性包块经治缩小,偶有右下腹隐痛,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症瘕顽疾,须继施化痰破血之剂以冀根治。

处方:醋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乌药10g,大血藤25g,败酱草15g,莪术10g,桃仁10g,制天南星10g,生黄芪20g,当归10g,牡丹皮10g,丹参15g。10剂。

六诊:2002年10月8日。再次B超复查盆腔炎症包块已消,天阴时心慌胸闷,偶有腰酸,舌苔薄黄,舌质红中裂,脉细,面色转佳。症瘕已除,转从益气养阴以治胸痹,兼顾化痰活血以善其后。

处方:太子参12g,党参10g,丹参15g,生黄芪15g,当归10g,桃仁10g,制香附10g,青皮10g,失笑散10g(包煎),广郁金10g,牡丹皮10g。 14剂。

2.辨析

附件炎性包块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迁延而致,因炎性渗出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呈炎症纤维增生而渐积成块,往往形成一个较厚的假性瘤壁,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位于其中心,故西药抗菌药物不易通过假性瘤壁渗透到病灶中发挥作用。周仲瑛教授认为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妇科“症瘕”范畴,每因正气虚损,湿热之邪乘虚侵袭而致。因此,本病早期运用清热利湿解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好,若迁延失治,湿热之邪久蕴下焦,阻碍气机,津液布散失常,停而为痰为瘀,湿热痰瘀互结则表现为“症瘕”之变。女子以肝为先天,下焦湿热痰瘀互结,肝郁气滞故每有小腹胀痛、带下失常之症。因此,治疗此类疾病,除清热利湿解毒外,每须伍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症、活血化瘀之品,正如《济阴纲目》中所说:“善治症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

验于本案,周仲瑛教授循辨证论治原则,取柴胡疏肝散之意,药用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乌药、预知子诸品疏肝理气解郁,既顺肝木喜疏泄之特性,又宗“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化”之训。当归养血活血,芍药和营敛阴,生黄芪益气,合用则气旺血行、肝气柔顺。取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破血消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二药具有明显杀菌或抑菌功效,故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与控制。制天南星、薏苡仁化痰散结,失笑散、丹参、莪术、桃仁、土蟞虫破血消症,合用可起到促进局部粘连与结缔组织松解、吸收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化痰消症、活血祛瘀之功。

(陈四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