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因惧怕手术而行中医诊治。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是妇女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以小腹疼痛、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为主症,属中医带下、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为慢性顽固性疾病。笔者认为,本病在临床上无论属那一证型,“瘀”是共同存在的,且贯穿于病程的整个过程。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示:盆腔炎症包块,约3.4cm×4.6cm,经西医抗炎治疗无效而求中医诊治。

★ 从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周某,女,40岁。主诉下腹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伴胸胁胀满,乳房胀痛,腰痛,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曾在某院行B超检查,发现左侧附件有一个3cm×3cm×2cm低回声区,提示为炎性包块。患者因惧怕手术而行中医诊治。观其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象弦细。此乃气滞血瘀之候。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郁金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5g,夏枯草15g,茯苓15g,香附15g,穿山甲12g(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另配合用红藤2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牛膝12g,荔枝核15g,丹参15g。水煎至100ml,每晚保留灌肠。7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经上述内服配合灌肠1个疗程后,腰腹痛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守上方化裁至第5个疗程结束时,诸症悉除。B超复查:包块消失。

【按语】 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是妇女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以小腹疼痛、带下量多及月经不调为主症,属中医带下、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为慢性顽固性疾病。笔者认为,本病在临床上无论属那一证型,“瘀”是共同存在的,且贯穿于病程的整个过程。古人有“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经验总结,因此,在治疗上多选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川芎、赤芍、莪术等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破瘀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结缔组织代谢,增加氧运,消除水肿和渗出等。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活血化瘀法,可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廖启平.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三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5:443)

★ 从气虚血瘀,湿热下注论治

【病案】 龙某,37岁,已婚,2004年4月7日初诊。下腹两侧疼痛半年,呈持续性隐痛及胀痛,每遇经期或房事后加重,月经量偏多,伴有血块,带下量多,黄白相兼,无臭气味。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示:盆腔炎症包块,约3.4cm×4.6cm,经西医抗炎治疗无效而求中医诊治。症见面色萎黄,身倦乏力,形体稍胖,舌质偏暗,舌苔薄白微腻,脉弦细。追问病史,近3年内连续流产2次。中医诊断为癥瘕。证属气虚血瘀,湿热下注。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利湿之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桃仁10g,红花6g,三棱10g,莪术10g,赤芍20g,川牛膝15g,地龙10g,土茯苓20g,蒲公英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7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上方加太子参15g。

三诊:又继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白带量少。B超复查示:炎性包块约为1.6cm×2.4cm。守上方加鸡血藤、薏苡仁各20g。再服10剂,巩固治疗。

药后疼痛消失。B超复查示:炎性包块消失。后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善后。随访1年,无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由于频繁人工流产,导致气血虚弱,血运无力,湿热毒气趁虚而入,痹阻于经络,形成癥瘕,正切补阳还五汤因虚致瘀的病机。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酌加三棱、莪术、蒲公英、土茯苓化瘀解毒而获效。(罗远萍,陈罗庚.补阳还五汤妇科治验举隅.陕西中医,2006,6:7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