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板块南部沉积盆地序列

华北板块南部沉积盆地序列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块边缘多期次、多型式的强烈活动必然向陆块内部传递,引发和制约着陆内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早寒武世初,华北陆块整体沉降,海水由东侵进,接受沉积。以鄂尔多斯中部南北向隆起为界,东西有较大差别。华北中、南部广大区域内仍赋存奥陶系中统,因此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构成了晚古生代盆地基底的主体。这样,华北陆块就受到南北双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其边缘隆升,中部挠曲沉降,形成晚古生代克拉通坳陷盆地。
华北板块南部沉积盆地序列_东秦岭-大别造山

2.1.7.1 早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坳陷的形成演化

华北陆块南北两侧的海槽,都是构造活动带。早古生代,陆块边缘先后经历了由离散边缘→地体拼贴、边缘增生→转化为会聚边缘极其复杂的多旋回演化过程。陆块边缘多期次、多型式的强烈活动必然向陆块内部传递,引发和制约着陆内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华北盆地位于华北陆块的中、北部,东临渤海,西到呼和浩特—三门峡一线,越过吕梁山和鄂尔多斯盆地相连,北以阴山—燕北岛群为界,与兴蒙海槽相望,南至洛阳—太康一线。

早寒武世初,华北陆块整体沉降,海水由东侵进,接受沉积。古生代盆地是新元古代克拉通盆地的继承和发展,以克拉通广盆的稳定沉降和碳酸盐岩披盖为特征,到中奥陶世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整体抬升,历时120Ma,表现为一个巨型的构造-沉积旋回。

早古生代,发育华北和漯河-阜阳两个原型盆地。

1.早寒武世辛集期—中寒武世徐庄期成盆阶段

寒武纪初,古地势西高东低,海水由南北两个方向入侵,再由东向西漫进,形成华北陆表海(克拉通坳陷)。辛集期沉积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最大厚度370m,沉积分布在焦作—邯郸—石家庄—大同一线以东,南北厚,中间薄,昌平运动使盆地掀斜抬升,造成北部地区沉积间断。馒头期—徐庄期,海水继续由东向西漫进,沉积范围扩大,水体加深,气候温热干燥,沉积紫红、灰绿、褐色泥页岩建造,夹灰岩、生屑灰岩,厚100~484m。

本成盆阶段特点为:①海水来自古中国洋(南)和古亚洲洋(北),由东向西浸漫,为海进扩大期;②近东西向隆坳构造格局;③昌平抬升,北强南弱;④沉积为砂砾岩→碳酸盐岩→泥页岩,表明属盆地早期沉积、水体有加深的过程。

2.中寒武世张夏期—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成盆阶段

张夏期,水体不断加深,大约到晚寒武世长山期达海侵高潮,华北与鄂尔多斯海水联为一体。凤山期开始发生海退,水体变浅。张夏期—凤山期沉积一套碳酸盐岩建造,厚204~955m。

早奥陶世,南缘逐渐抬升为陆,海水向北退缩。凤山期的海退进一步加强,沉积一套灰色灰岩、白云岩,厚100~380m,北厚南薄。

亮甲山期末,怀远运动使盆地不均衡短暂抬升,造成沉积间断和剥蚀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成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发育大套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②寒武纪海进,长山期达最大海侵范围,奥陶纪海退;③秦岭洋壳俯冲,华北陆块南缘开始抬升,沉积向北退缩;④怀远运动南强北弱。

3.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中奥陶世峰峰期成盆阶段

怀远运动之后,马家沟期初,有一次短暂的海侵。由于华北陆块南缘抬升为陆,华北盆地与秦岭古海洋被阻隔开来,因此海水由北向南侵进,到达三门峡—汝南一线,和鄂尔多斯相通,形成马家沟期初陆表海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接着地壳受挤压抬升,海水补给减少,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在唐山—固安—五台和徐州—长垣—临汾之间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型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浅灰色白云岩,夹多层石膏和岩盐。此后又有几次海进与海退发生,形成淡化期与浓缩期沉积频繁交替,这表明华北陆块地壳由稳定向活动方面转化,预示大规模构造-热事件即将发生。中奥陶世峰峰期末,加里东运动使盆地发生构造反转,隆升为剥蚀区,下古生界遭受强烈剥蚀(图2-1-14)。

本成盆阶段特点为:①发育大型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几十米到100m厚的石膏、岩盐;②海水时进时退,表明地壳活动性增强;③加里东运动使华北盆地发生构造反转,终止沉积,下古生界,特别是峰峰组遭受强烈剥蚀。

图2-1-14 华北盆地(∈—O2)东西向剖面图

2.1.7.2 晚古生代华北陆块构造/盆地格局

华北陆块晚古生代构造/盆地格局似乎是早古生代时期的翻版。其差别仅在于沉降幅度小,以碎屑岩为主。以鄂尔多斯中部南北向隆起为界,东西有较大差别。鄂尔多斯隆起以东,自中奥陶世末期上升成陆,遭受近15Ma的长期剥蚀,已达到准平原状态,直到晚石炭世开始,受北部天山-内蒙草原裂谷系和古特提斯东段拉张影响,华北腹地重新缓慢沉降,总体呈向东倾斜的滨海地台,海水始而从北东方向(晚石炭世早期),继而从东南侵进。由于地势平坦,地壳稍有下降,则引起海水侵入,成为一片浅海,当地壳稍为上升,迫使海水很快退出,成为一片沼泽,这样就形成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华北独特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建造夹灰岩薄层。晚石炭世早期鄂尔多斯中部隆起尚处于陆地状态,晚石炭世晚期起,沉降范围扩大,东来的海侵已淹没隆起,并与西来的贺兰断陷海水相连通。

1.成盆环境

1)基底结构:加里东运动使华北陆块整体抬升,经受130Ma的剥蚀夷平,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平缓单斜古地形。华北中、南部广大区域内仍赋存奥陶系中统,因此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构成了晚古生代盆地基底的主体。

晚古生代,古亚洲洋会聚消亡,产生由北向南的推挤应力;扬子陆块则继续向北推挤,秦岭-大别叠覆造山,产生由南向北的挤压应力。这样,华北陆块就受到南北双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其边缘隆升,中部挠曲沉降,形成晚古生代克拉通坳陷盆地。

2)北部边缘演化:随着西伯利亚陆块南移,约在晚泥盆世,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开始对接。陆块的对接、拼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史过程,陆缘不同部位的拼接存在时间差异,其拼合过程是穿时的。早石炭世,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的拼接基本完成。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残留海消亡,对接带及其两侧年轻陆壳以断块活动为特色,在局部引张应力作用下,出现双模式火山喷发活动。晚二叠世—三叠纪,对接带全面隆升、挤压褶皱,花岗岩侵位,华北与西伯利亚已完全焊合成一体(邵济安,1991),华北陆块北部边缘演化终结。

3)南部边缘演化:早古生代中—晚期,秦岭洋消亡,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东秦岭-大别与华北已发生陆-陆碰接,西秦岭仍存有残留海(任纪舜等,1991)。泥盆纪—早二叠世,碰撞加强,陆壳挤压缩短,对接带产生陆-陆叠覆造山,北秦岭褶皱形成山系。泥盆纪末中—南秦岭出现前陆盆地,沉积杨山-草凉驿煤系的一套磨拉石含煤建造。这套粗碎屑含煤岩系是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在构造上与华北没有什么联系。推测杨山-草凉驿煤系在沉积时具备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在海西晚期—印支期陆-陆碰撞中消失,残块在华北板块的南缘呈东西向断续零星分布。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进一步加强,华北、扬子陆块完全焊合,强烈的陆内走滑造山作用,形成北秦岭仰冲山系、南秦岭褶皱系。

2.克拉通盆地演化

晚古生代,华北是一个统一的克拉通盆地。盆地发育有海进-海退完整的构造-沉积旋回,划分为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两个成盆阶段。

1)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成盆阶段:中石炭世,海水由北东方向侵入,首先淹没唐山、临沂和徐州一带的低地,接着向西南方向扩展,抵达三门峡—郑州—鄢陵一线,沉积了一套滨浅海沙滩相砂泥岩建造,夹灰岩和薄煤层,底为随海水侵进穿时沉积的铁铝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厚20~40m。沉积中心在本溪一带,沉积厚度大于200m。晚石炭世,随着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对接、碰撞完成,阴山-燕北古陆不断隆升、剥蚀,南部边缘东段(指大别山一带)被剥蚀夷平沉降,古地势北高南低。海水由东南方向入侵,和北方海水会合,形成广阔的陆表海,当时气候温热潮湿,动植物繁茂,具备良好的成煤环境,沉积了一套准碳酸盐岩台地相和三角洲-泻湖潮坪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层,厚60~150m。沉积中心在山东的兖州、临沂一带,沉积厚度187~198m。在北纬35°线附近开始发育了一条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对水深和灰岩的发育有所控制,在35°线以南的徐州、淮南等地发育多层灰岩,累计厚达50余米,向西呈指状分岔减薄。煤层主要发育于北纬38°线以北,多达10余层,累计厚10~30m,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是华北主要成煤期之一。

2)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成盆阶段:早二叠世早期,随着南北向挤压应力加强,造成华北盆地抬升,海水向东南方向退却。滨海相带退到北纬35°以南,冲积相带仅沿阴山-燕北古陆呈带状分布,全盆以三角洲相带占主导地位。沉积了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细砂岩,夹碳质泥岩和煤层,厚40~80m,大体为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煤层单层厚在3m以上,厚者可达10m,自北而南变薄,本期也是华北主要成煤期之一。

早二叠世晚期,盆地继续抬升,海水退缩到东南一隅,三角洲相带随之向南迁移,冲积相带大面积向南推进,华北盆地逐步进入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时期。北部沉积以粗碎屑岩为主,常含火山物质;北纬35°线断层对沉积有控制作用,表现为断裂以南灰、深灰色泥质岩增多,煤层局部可采。与周围上升着的山系相比,相对沉降幅度反而大大增加,沉积厚度最大超过千米,其内部差异升降亦加剧,形成较多的分散小型坳陷和相对隆起。晚期,内部结构渐趋均一化,这种趋势持续到早中三叠世。该时期的另一特点是发生某些“反向”,表现为鄂尔多斯中部隆起东侧变为相对坳陷。

晚二叠世早期,受南北对接带叠覆造山作用的影响,阴山-燕北古陆和熊耳-伏牛古陆抬升,剥蚀相应加强,提供大量的陆源碎屑,盆地出现短暂的沉降,其西北为冲积相带,东南为三角洲相带,徐州、淮南一带发生多次海泛、沉积数层硅质海绵岩。以北纬35°线断裂为界,南、北华北出现明显的沉积分异。北华北开始向内陆干旱沉积环境转化,沉积了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浅棕、灰黄色中-细砂岩和泥岩夹薄煤层或煤线,上部常发育铝土岩。南华北气候温湿,植物茂盛,沉积以三角洲相带为主的黄绿、灰绿色砂泥岩含煤建造,中上部夹6~12层硅质海绵岩。北纬35°线断裂具有同生断层性质,对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沿熊耳-伏牛古陆北缘发育一些水下扇沉积。含煤性东好西差,沉积厚400~600m,明显大于北华北。

3)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盆地发育: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南北挤压应力的加强,华北盆地整体抬升,海水完全退出,盆地进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当时北为阴山-燕山高地,经风化剥蚀,提供大量的陆源碎屑,古地形仍为北高南低,气候由温暖转为炎热,湿润变成干旱,沉积了以河流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建造,夹淡水灰岩及石膏,厚150~300m。沉积中心在韩城—永夏一带,沉积物厚350~420m。早-中三叠世,随着古特提斯关闭,华北南缘叠覆走滑造山作用加强,形成北西西向熊耳-伏牛山山脉,给华北盆地南缘镶上了一个边。随着盆地南部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沉积了一套河湖相紫红-黄绿色砂泥岩建造,由下往上组成多个粗→细的韵律,表明地壳活动性大为增强,厚1400~1800m。中三叠世末,印支早期运动使华北板块发生构造分异,东升西降。华北盆地构造反转,隆升为剥蚀区,过渡阶段盆地终结。晚三叠世,沉积向西部鄂尔多斯盆地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