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案

流行性出血热案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乡医院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西药补液、纠酸、抗感染、激素等治疗。因病情加重,转至本院住院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以发热、广泛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根据流行性出血热“以肾脏损害为特点,具有传染性的出血性热病”这一特点,周仲瑛教授首次将此病命名为“疫斑热”,以表明其病的特异性。

1.病历摘要

陈某,男,52岁,1982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5天前形寒发热,全身酸痛,继之身热加剧,高达40℃,头身疼痛,恶心呕吐。在乡医院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西药补液、纠酸、抗感染、激素等治疗。一天来热退神萎,腰痛明显,尿少,每日400ml左右,小便短赤,口干口苦,渴而多饮,大便5日未行,舌苔焦黄,舌质红绛,脉细滑。因病情加重,转至本院住院治疗。查体见体温36.9℃,心率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4/96mmHg,呈急性病容,神萎倦怠,颜面潮红,双睑轻度浮肿,球结膜下出血,胸、背、两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率80次/分,心音稍低钝,无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肝脾(-),两肾区有叩击痛,神经系统(-)。查血:红细胞5.8×1012/L,中性粒细胞49%,淋巴细胞14%,异淋36%,血小板210×109/L,血红蛋白135g/L,尿素氮23.2mmol/L。尿检见色黄,蛋白(+++),脓细胞少,红细胞少。证属热毒壅盛,弥漫三焦,血瘀水停,治予泻下通瘀。

处方:生大黄30g(后下),芒硝24g(分冲),桃仁12g,怀牛膝12g,鲜生地黄60g,麦冬20g,猪苓30g,泽泻12g,白茅根30g,配合西药支持疗法。

药后大便日行六七次,小便随之增多,呃逆亦除,2天后原方去芒硝,加车前子15g,继服4天,小便日行5 600ml,渴喜冷饮,寐差多言,烦扰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50/110mmHg;查血:红细胞1.69×1012/L,中性粒细胞92%,淋巴细胞8%,血小板66×109/L,尿素氮33.9mmol/L。证属热毒伤阴,心肾两伤,治予滋肾清心、养阴清热。

处方:北沙参15g,石斛15g,生地黄30g,玉竹12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知母10g,龙骨30g,覆盆子15g,莲心3g,白茅根30g。

服药4天后烦渴解,神静,尿量递减至每日2 206ml,尿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6.2×1012/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尿素氮9.9mmol/L。转予滋阴固肾善后。

2.辨析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病理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广泛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本病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肆虐整个欧亚大陆,我国又是发病最多、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青海省外,无一幸免。在当年举国恐慌、人人为之色变的情况下,周仲瑛教授心怀救死扶伤之职责,临危不惧,勇挑重担,毅然深入连云港高淳等多个疫区,不畏疾病对自身的传染,吃住在农民家里,仔细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发病过程,探索中医中药治疗的有效突破口。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挽救了很多重危病患。特别是对病死率最高的出血热少尿期急性肾衰竭病人,通过采用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方药,使病死率降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为应用中医中药早日控制出血热的流行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该项研究1988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送往前苏联代表我国出血热中医治疗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同时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以肾脏损害为特点,具有传染性的出血性热病”这一特点,周仲瑛教授首次将此病命名为“疫斑热”,以表明其病的特异性。提出了本病病因为“感受瘟邪疫毒”“发病机制为瘟邪乘虚入侵,化为酿毒”“辨证以卫气营血为主导,结合六经及三焦形证”,治疗以清瘟解毒为原则,区别病期特点,分别采用相应“清气凉营法”“开闭固脱法”“泻下通瘀法”“凉血散瘀(化瘀)法”“滋阴生津法”“补肾固摄法”等系统的辨证施治理论与方药。其中泻下通瘀法主要是针对出血热少尿期而设的,周仲瑛教授认为此期符合中医“瘀热水结证”的表现,它以“瘀热互结,阳明腑实,水毒潴留,阴津耗伤,气化失司”为基本病机;以邪气壅实,正气已伤,邪正激争,虚实并见(邪实为主)为临床特点;以小溲赤涩量少,或尿闭、少腹胀满拒按,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而干,脉滑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性病理反应状态。

泻下通瘀法是以攻下祛瘀的药物为主,佐以滋阴利水之品,以达到泻下热毒、攻逐腑实,凉血祛瘀,通利小水,滋阴生津的目的。本案患者正处于“少尿期”,热毒壅盛,弥漫三焦,血瘀水停,周仲瑛教授施以泻下通瘀大法,药用生大黄、芒硝、桃仁、怀牛膝、鲜生地黄、麦冬、猪苓、泽泻、白茅根、车前子泻下邪热,荡涤腑实,通瘀散结,攻逐水毒,急下存阴。故效若桴鼓,用药仅2剂后即大便得通而尿量渐增,呃逆亦除,再续以北沙参、石斛、生地黄、玉竹、怀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知母等药滋阴固肾,诸症霍然而愈。

全案理法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矣。

(陈四清 周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