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出型语言教学与测试的话题设计

产出型语言教学与测试的话题设计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本文构拟了一个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话题设计的参考框架,希望能为产出型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尽管话题对于产出型语言运用的教学与测试非常重要,但设计者对话题的考虑主要都凭借经验,相关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拟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的话题应用实际出发,对话题设计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探索话题设计的一般原则,希望能为产出型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聂丹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的话题应用实际出发,对产出型语言教学与测试的话题设计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旨在探索话题设计的一般原则。研究表明,话题设计应该着重考虑话题的类型、话题关联性、话题感染力、话题熟悉度、话题抽象度和话题认知量这6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构拟了一个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话题设计的参考框架,希望能为产出型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产出型语言运用;第二语言教学;话题

此文已在《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中发表过

零、引言

在产出型语言运用(指说或写)的教学和测试中,有关说或写的话题通常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因为说或写出来的东西总要有一定的内容,即“言之有物”。在这里,“话题”(topic)指“谈到或写到的东西”(Richards 等 2005:717),也就是说话或写作所围绕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话题内容蕴含着不同的话题知识(topical knowledge),即真实世界的相关知识,这是话题的信息基础(Bachman 1999: 64)。概而言之,“话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话语中心内容的概括;而话题知识则是一个信息的实体,是关于话题的具体知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话题表达时,首先应具备相应的话题知识,然后再考虑如何用语言把要说或写的话题内容表达出来。因此,不同的话题会带来不同的言语表现,说或写的能力除了受语言能力的影响之外,也会受话题知识的影响。尽管话题对于产出型语言运用的教学与测试非常重要,但设计者对话题的考虑主要都凭借经验,相关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拟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的话题应用实际出发,对话题设计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探索话题设计的一般原则,希望能为产出型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一、关于话题设计的实际应用

1.1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题设计

在当前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话题的编排多与功能的编排相结合,按照功能教学的目标安排教学顺序,编写话题和情景。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口语教材来看话题的设置。

1.1.1本科系列口语教材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水平编写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口语教材[1]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口语分级教材。各年级的话题分布见表1。

表1 本科系列口语教材的主要话题

总的来看,一年级教材主要围绕留学生个人日常生活和交际情景设计话题;二年级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生活领域的一般性话题,以及商业、保险等专门行业领域的话题;三年级教材涉及的话题领域更加广泛,社会生活及专门行业领域的话题明显增多;四年级教材由于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所以探讨的都是商贸领域的专业性话题。

1.1.2长期进修系列口语教材

《发展汉语》是近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长期进修系列口语教材[2]。话题分布见表2:

表2 《发展汉语》系列口语教材的主要话题

可见,初级教材主要是关于个人学习和生活以及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话题;中级教材主要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般性话题;高级教材则设计了一些社会专门领域的较高层次的话题。

1.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话题设计

蔡整莹(2009:96,126)曾就高级阶段口语教学话题的选择做过这样一段描述:话题应是跟所学课文有关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能够展开的。常用的调查类话题有“各国的习俗、不同人群的消费观、不同国家的择业观”等;讨论类话题有“环境保护、东西方教育观的差异、社会歧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演讲类话题有“关于幸福、名牌、人生观”等;辩论类话题有“简单生活还是拼命赚钱,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等。她还举例说明不同学习阶段话题选择的特点:适合初级阶段的话题有“喜欢的运动、饮料、颜色、天气、季节、地方,喜欢住校内还是校外,喜欢一个人住还是与人合住”等。适合中高级阶段的话题有“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最重要的日子,最崇拜的偶像,最喜欢的电影、书、杂志、音乐、城市”等;还可以就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或热门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对男女平等的看法,对电视、互联网、广告的看法,对离婚、同居、跨国婚姻的看法,对快乐、友谊、成功的看法,对整容、死刑、克隆技术的看法,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以及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总之,“初级阶段的课文内容应是学习者在生活中急需的;中高级阶段的课文内容应是学习者所关注的世界性和本土性话题,或趣味话题”(蔡整莹 2009:163)。

概括来说,蔡整莹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话题设计需考虑三个因素,即关联性(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程度)、感染力(学习者关注或感兴趣的程度)和开放度(可以展开谈论的程度),并根据话题距离个人生活的远近程度对话题难度进行了区分,主张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话题内容可逐渐由个人生活话题提升到社会性和世界性话题。

1.3对外汉语口语考试中的话题设计

在国内已知的比较成熟的汉语口语水平考试中,零星可见有关话题设计的简略描述。

1.3.1HSK(高等)口试

该口试的命题原则强调设计熟悉的、有话可说的题目,避免话题陌生和专业性、知识性太强的内容(刘镰力 1997)。这里提到话题设计须考虑的两个因素,即话题的熟悉度(学习者熟悉程度)与认知量(内容的专业性或知识性),避免因缺乏话题知识而阻碍了口语表达。

1.3.2HSK[改进版]口试

初级口试考查使用简单的句子或语段进行日常口头交际的能力,中级口试考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一般性口头交际的能力,高级口试考查就一般性话题成段讲话的能力。[3]可见,随着考生等级的提升,话题范围从个人学习和生活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

1.3.3C.TEST面试型口语考试

该口试在反复评估阶段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话题,围绕特定话题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4]目前考过的话题都是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一般生活领域的常见话题。同时,该口试十分强调话题对考生的适切性。比如,对学生群体宜选择校园生活的话题,对公司职员宜选择工作领域的话题;对成人可选择环保、购物等话题,对少儿可选择动物、玩具等话题。

1.4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的话题分级标准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5]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不同等级学习者日常交流的话题内容也有简略的描述,见表3。

表3《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规定的话题内容

表3显示,随着等级水平的提高,话题类型从个人生活领域逐渐过渡到社会生活和一般性工作领域再到专业性工作领域,话题距离个人生活越来越远,话题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

二、关于话题设计的理论探讨

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实践来看,无论是教材编写者、教师、命题者还是大纲制定者,都对话题设计有所考虑,主要涉及的因素有话题的类型以及话题的适切性、关联性、感染力、开放度、熟悉度和认知量等。但是,上述思考都未脱离经验总结的范式,缺少理论解释力,而只有从理论上充分揭示话题设计的内在原理,才能真正理解话题设计的经验认识,增强科学设计话题的自觉性。虽然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理论,但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却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借助“他山之石”,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话题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2.1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话题适切性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 Vygosky 针对儿童教育提出的。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王文静 2000)根据该理论,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易习得;如果教学目标设计得跟实际发展水平相同甚至更低,则儿童不会获得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而如果教学目标设计得远远高于潜在发展水平,即使在他人协助下也无法达到目标,那么儿童同样得不到能力的提升,同样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对儿童的教学要找准其最近发展区,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该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设计同样适用。Hughes(2000: 50)提出,“话题应根据对被试以及测试类型的适切性来选择”。其中,所谓对被试的“适切性”,就应该是话题设计既略高于被试的实际发展水平,又不超出其潜在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就是以被试的最近发展区为参照设计话题,一方面避免选择被试平时训练过度、过于熟悉的话题,这样既无挑战性,又易引出陈词滥调,难以考查出能力上限;另一方面避免选择被试十分生疏、过于抽象或专业的话题,这样被试可能会因话题知识匮乏而无话可说,同样考查不出真实能力。因此,一个适切的话题应能充分激活学习者最近发展区内的话题知识,让他们既“想说”又“能说”。由此,我们也能更透彻地理解话题设计应同时涉及个人、社会等多种话题类型,应让学习者感兴趣,应有较大的开放度,应避免过于抽象或认知负荷过重等经验认识。

2.2近体原则与话题关联性

在教育心理学中,“近体原则”是指教学过程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在时间、空间、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距离或差异,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吕明东 2004)。具体来说,现实的事情要比历史上或想象中发生的事情易于理解(时间近体原则),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比远处发生的事情易于理解(空间近体原则),感兴趣的事情要比不感兴趣的事情易于理解(心理近体原则),参与过的事情要比未参与过的事情易于理解(活动近体原则)。遵照近体原则进行教学就有望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应用近体原则可以解释话题设计的关联性要求。所谓“关联性”就是要尽可能使话题与学习者的生长时代、学习和生活环境、心理感受以及活动经历等密切相关。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时间近体原则,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感的话题,避免使用陈旧的或虚拟的话题。第二,根据空间近体原则,尽量选择贴近学习者生活环境的话题,避免使用脱离其生活环境的话题。比如,如果让热带地区的学习者描述下雪天的交通状况,他们就会因未曾“身临其境”而无从说起。第三,根据心理近体原则,尽量选择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话题,避免选用他们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话题。比如,对女性少选体育类话题,对男性少选购物类话题等。第四,根据活动近体原则,尽量选择学习者经历过的活动内容作为话题,避免将其未参与过的活动内容用作话题,任何人对没有体验过的事情都很难深入理解和表达。

2.3图式理论与话题熟悉度

“图式”(schema)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 Kant提出,后来应用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用来解释外语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意谓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构架或者关于常见情景的原型知识等(黄子东 1998)。所谓“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指“理解语言时,人们激活相关图式,使他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加工和阐释新经历的理论。图式被用作一种参考存储,从那里人们可以重新取出现存的相关知识,同化新信息。阅读和倾听遇到一个话题时,读者激活与该话题相关的图式,并利用它来预测、推断和作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和决定”(Richards等 2005:603)。打个比方说,一个图式就像一个有许多空格子的框架,当现实世界的新信息和头脑中存在的背景知识相契合并被放至合适的空格子时,图式便被激活(黄子东 1998)。Richards等(2005:604)将图式分为“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前者是关于话题的一般性背景知识,如与地震相关的话题。而后者是关于语言的修辞结构和读者关于某一特定类型结构的知识,如新闻报道、期刊文章等。”可以说,话题熟悉度即反映内容图式的丰富程度。

应用图式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话题熟悉度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姚艳波 2008等):在接收话题阶段,如果学习者对看到或听到的某个话题熟悉,头脑中早已存在相关内容图式,则很容易激活已有图式,联想到有关话题的情景或知识,为理解和构思提供很好的信息基础。反之,如果话题陌生,头脑中没有相关图式,则理解、构思和表达都无从谈起。在构思话题阶段,如果话题熟悉,内容图式丰富,学习者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中提取信息材料。反之,如果话题陌生,内容图式缺乏,学习者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构思困境。在表达话题阶段,如果话题熟悉,内容图式充足,学习者就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上,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流畅性;而且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从内容图式中提取最佳信息,提升任务完成的质量。反之,如果话题陌生,内容图式有限,则学习者只顾搜肠刮肚寻找信息材料,而无力关注语言表达效果了。正是由于熟悉的话题激活了头脑中的内容图式,学习者才能在语言理解、构思和表达中始终占据主动,有条不紊。这正是话题熟悉度作为话题设计基本原则的一个理论依据。

三、关于话题设计的调查研究

3.1调查目的及对象

为了验证有关话题设计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些认识,我们设计了一份面向对外汉语口语考试应试者的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内容,着力考察应试者对话题难度的感知。调查对象共计54人,均是参加完口语考试就当场填写问卷。其中,男生19人,女生35人;日本籍24人,韩国籍14人,俄罗斯籍6人,东南亚5人,其他国家5人;口语水平各不相同。

3.2调查一

3.2.1内容

从当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口语测试出现过的众多话题中,我们归纳了20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从a到t依次编号),在问卷第一部分调查应试者对这些话题的难度感知;采用五级评价量表,非常容易记1分,非常难记5分。这20个话题可分成三大类:a-g属个体化话题(涉及个人生活领域),h-n 属社会化话题(涉及社会生活领域),o-t属专业化话题(涉及专业领域),见表4。研究假设是个体化话题最容易,社会化话题其次,专业化话题最难。

3.2.2结果

20个话题的平均难度由低到高排列见表4,三大类话题的平均难度见表5。

表4 20个话题的平均难度(n=54)

表5 三大类话题的平均难度(n=54)

可见,个体化话题最容易,其次是社会化话题,专业化话题最难。经统计检验,三大类话题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 (2,106)=124.267,P=.000),两两比较的难度差异也均显著(P=.000),证明了研究假设。因此,在设计话题时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专业背景等选择适合难度的话题类型。

3.3调查二

3.3.1内容

基于话题设计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我们在问卷第二部分归纳了影响学习者话题难度感知的9项因素,作为话题设计需要考虑的维度。这些因素涉及话题的类型(话题距离个人生活的远近程度)、熟悉度(学习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关联性(话题与学习或生活相关联的程度)、认知量(话题所需的知识储备量)、开放度(话题范围的开放程度或话题表达的自由程度)、感染力(学习者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抽象度(话题内容的具体可感程度)、大众化程度(话题涉及领域的大众化程度)以及热门程度(话题涉及领域的热门程度)。应试者首先需要选择对这9项因素的认同程度,采用五级量表,完全不同意记1分,完全同意记5分;然后还要从9项因素中选出对话题难度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

3.3.2结果

9项因素的被认同程度以及选中频次的结果见表6:

表6 9种因素的被认同程度以及选中频次 (n=54)

从平均分看,9项因素的认同度都在3.50以上,由高到低依次是:关联性>感染力>类型>熟悉度>抽象度>大众化程度>认知量>热门程度>开放度。经检验,9项因素对话题难度影响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8,424)=8.976,P=.000),按影响程度可分成三级,见图1:

注:三个层级之间的影响程度差异普遍显著(P<.05,

图1 影响话题难度的9项因素

注:三个层级之间的影响程度差异普遍显著(P<.05,只有“大众化程度”与“认知量”是P=.083);每个层级内部各个特征之间的影响程度差异普遍不显著(P>.05,只有“大众化程度”与“感染力”是P=.049)

从选中频次看,排在前六位的是:关联性>话题类型>感染力和抽象度>熟悉度>认知量。

综合上述两种排序结果,我们提取了6项因素作为话题设计需考虑的维度,见图2:

图2 话题设计的6个维度

上述维度看上去似有交叉,但并不能互相替换。比如,熟悉的话题未必是感兴趣的,感兴趣的话题也未必是熟悉的(如对日常饮食很熟悉,但未必感兴趣;对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兴趣,但未必熟悉);关联性高的话题未必是熟悉的,也未必是感兴趣的(如穿衣戴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很多男性对此中门道未必熟悉和感兴趣);熟悉的话题也可能是抽象的,具体的话题也可能是不熟悉的(如人们对道德问题比较熟悉,但该问题很抽象;编织方法问题很具体,但很多人对此不熟悉);专业化话题如果恰好是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那么就是熟悉的;个体化话题如果是自己很少关注的问题,那么也可能是不熟悉的。因此,设计话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每一项维度。

3.4调查三

3.4.1内容

为防止封闭性问卷遗漏某些信息,问卷第三部分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征求应试者对口语考试题目难度的看法。共有28份答卷就此问题做出了相关回答。

3.4.2结果

在28份答卷中,有8份(29%)认为试题难度与个人汉语水平有关,4份(14%)认为与输入介质、面试官等因素有关,16份(57%)认为与话题有关。可见,话题是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围绕研究主旨,我们又对这16份答卷有关话题的描述进行了细化分类:

1、话题内容是自己不感兴趣的(6份)。

描述举例(译文):我对在中国留学的事情和旅行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希望变换成这样的话题;当被问及孩子的培养方式时,我感觉很没劲,很头疼。

2、话题内容抽象、复杂,用母语都不容易回答(5份)。

描述举例(译文):这次的题目是从大学专业开始,然后讨论教育的事情。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的大学专业是刚刚开始接触的新领域,再加上我家的教育环境很复杂,这些即使用日语也很难说清楚;连日语也很难回答的问题真的很难,虽然是个人的经验,但如果平时不注意总结的话就会比较难。

3、话题内容是自己不熟悉或与自己不相关的社会性话题(5份)。

描述举例(译文):当被问到我从没想到过的问题而没法回答的时候,我着急了;当被问到对在网上看书的现象以及书在未来会不会消失这样的问题时,我被难倒了,这并不是关于自己的问题,像这样社会性的问题我连用日语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很困难。

上述意见涉及话题的感染力、抽象度、熟悉度、关联性、话题类型等因素,在应试者看来,这些都是影响话题难度和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先前的调查。

四、结论和余论

在产出型语言教学与测试中,话题是影响学习者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话题设计能够促成积极有效的语言表达,而不恰当的话题设计则容易阻碍语言能力的展现和评价,为此,制定科学的话题设计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基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实践,对话题设计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提出话题设计应该考虑6个维度:(1)话题的类型。按照距离个人生活领域由近至远,话题可依次分为个体化话题、社会化话题、专业化话题三大类型。一般来说,话题距离个人生活越近,语言表达越容易。(2)话题关联性。关联性是影响话题难度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话题的设计应考虑话题与学习者的学习或生活相关联的程度。话题关联性越高,语言表达越容易。(3)话题感染力。话题的设计应考虑话题对学习者来说是否有意思或有意义,学习者对话题趣味性和价值的认同度越高,语言表达越容易。(4)话题熟悉度。话题的设计应考虑学习者对话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话题内容越熟悉,则学习者可以集中在语言方面的注意力越多,语言表达越容易。(5)话题抽象度。话题的设计应考虑话题内容的抽象程度。话题内容越形象、具体,语言表达越容易。(6)话题认知量。话题的设计应考虑话题对专业知识或背景知识的需求量。话题需求的认知量越少,语言表达越容易。

据此,我们构拟了一个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话题设计的参考框架,见图3。

图3 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话题设计目标

根据这一框架,就可以按照学习者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话题。比如,针对低水平的学习者,应选择个体化话题,增加话题的关联性、感染力、熟悉度,减少话题的抽象度、认知量;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不断增加,话题的挑战性也可以不断增强,可以适量涉及社会化、专业化的话题类型,话题的关联性、感染力、熟悉度等可以适当降低,话题的抽象度、认知量也可有所增加。在应用这一框架设计话题时,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背景,最好先请教师、学生等依此框架的分析性特征对话题难度进行集体评估,而不是凭借设计者的一厢情愿。该框架虽然是基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测试的研究产生的,但对产出型语言教学与测试的话题设计应该具有普适性。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它还比较粗略,有待于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整莹.汉语口语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 1998,(4).

[3]刘镰力. HSK(高等)口试探索[J].世界汉语教学, 1997,(2).

[4]罗少茜、南迪.英语教育中话题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语言评测之间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5]吕明东.浅谈教学中“近体原则”与话题设计[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3).

[6]Richards, J. C.(里查兹)、Schmidt, R.(史密特)等.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7]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 2000,(2).

[8]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姚艳波.英语口译中话题熟悉程度的心理认知机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2).

[10]Bachman, L. F., & Palmer, 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11]Hughes,A.Testing for L anguage Teachers [M] . Beijin 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 这套口语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1年级汉语口语教程》(戴悉心、王静编著,2004),《2年级汉语听说教程》(赵菁、梁彦民、孙欣欣编著,2000)、《3年级汉语口语教程》(郭颖雯、付瑶、陈香编著,1995),《4年级商务口语教程》(张黎、张静贤、聂学慧编著,1999)。

[2] 这套口语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发展汉语 初级汉语口语(上、下)》(陈晨编著,2004),《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口语(上、下)》(上册路志英编著,下册王改改编著,2005),《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上、下)》(上册王淑红编著,2005;下册李禄兴编著,2006)。

[3] 见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版]样卷》,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2-21。

[4] 有关C.TEST口语面试的介绍可登录http://www.hsk.org.cn/。

[5] 见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究小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