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启发式讲解,逐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境地,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亦得到很好的调动。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张秉让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机械波及形成条件,通过比较对机械波进行分类。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讨论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机械振动的关系。

3.会运用机械波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对实验过程把动态过程静态化、整体事物个体化质点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及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情感。

2.渗透哲学观点:量变引起质变。

3.美育渗透:水波荡漾、麦浪滚滚、琴声悠扬体现自然美。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波的教学是在机械振动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机械波的教学是以振动为基础的,也是振动知识的升华与延伸,并为波的图像学习扫清了障碍

2.重点:机械波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难点:单个质点振动与整体波动的关系。

4.疑点:波传播什么?

5.对策:通过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素材,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为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设置了直观平台。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敏锐灵活,接受能力强,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对眼花缭乱的波动现象如何认识、如何研究没有现成的经验。

2.对策:做好实验,运用媒体,激发兴趣,形成感性认识

3.学法研究: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比较等方法自己获取知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演示,再启发,后讲解,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启发式讲解,逐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境地,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亦得到很好的调动。

【教学媒体设计】

纵、横波演示器,绳子,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适时播放。

【教学过程流程图】

观察柔软绳子的波→初步建立起波的物理图景→给绳子建立合理物理模型→观察电脑模拟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特征分析→对波动建立起清晰、正确的物理图景→掌握波动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img97

续表

img98

续表

img99

序三

img100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波的形成与传播

1.波的形成条件

(1)波源

img101

图1

(2)介质

2.波的形成过程

3.波的成因:由于介质本身内部各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即介质本身内部的力学性质决定的。

img102

图2

二、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做机械波。

2.特点:

(1)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平衡位置两侧做机械振动。各质点并不随波传播而发生迁移。

(2)从波源起各质点在振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3.实质: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三、波的分类纵波与横波。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26 1,2。

2.书面作业:P26 3,画出各时刻的波形图,并标出该点的方向。

3.思考:振动与波动的区别。

【课后反思】

1.本节教材难度大,思维能力要求高:研究对象无数个,大量化;过程动态化;时间独立化;空间多元化。

2.采用方法多:介质质点化;动态过程凝固化;时间同一化。

3.学习了实验、分析、抽象、归纳的本领。

4.有待于再进一步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