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看法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设计隶属于创意产业,创意是核心。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是教学设置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意的有效手段,无可厚非。这不是说创意创新在课程中不重要,而是在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基本规律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

邱 林

|摘要| 艺术设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的细化,要求设计教育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的学者和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当成果,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建专业中新课程的设立过于草率;课程添加设置日益繁琐;创意教学方式本末倒置。本文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阐述,并对如何就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学提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工作在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人才,是培养能够用现有平台进行新技术设计、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能将已有原理转化为应用、能把高新技术进行应用的人才。

从艺术设计教育来看,应用型本科就是要培养在一线工作的设计人员,这种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工作技巧、拥有良好的设计理念、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并能够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设计的应用、审美水平,以适应当代设计发展的要求。简言之,是要培养设计师。

艺术设计学校“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细化是必要和及时的,这不但是适应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针对不同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软硬件条件设定适合的教学规范。在全国本科院校历年扩招的大环境下,实际上院校招收学生的水平有所分化,针对学生情况和就业愿望进行教学设置才是“因材施教”的正确方式。笔者曾经与一位资深高校艺术教育者就教材深度问题展开争论,对方对教材应用技术方面内容之“浅”感到不满,笔者却觉得过于学术化的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本科教学表示怀疑,其辩因归根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的目的混淆不清所致。

既然是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传统一概而化之的教学方式就一定要变。但“变化”不等于“进步”,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

一、“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20余年改革开发的时间里,我国设计市场的发展更新非常迅速,特别是数码与网络技术的应用,艺术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必须改革和转型,建立新专业、开始新课程、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以适应市场各种新的变化。

但是这种建设却必须慎重,不可一味跟风甚至“赶时髦”。市场风云变化迅速,技术更新更是无常,而教学改进是需要周期的。一种新技术、新理念、新专业的引进设置必须要有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如设备、教学相关的师资等,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时间准备。但当学校准备开设相关课程时,这股风潮可能已经褪去,“新”又变成了“旧”,形成浪费人力物力的尴尬局面。

以前段时间的动漫热为例,由于国家致力于扶持中国动漫产业,投下大量资金,于是全国各地动漫产业基地纷纷建立。在此看似良好的形势下许多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有条件的要开设,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设。然而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投入鼓励资金,而产业以“创意”为核心的版权交易良性市场体系并未实际形成,数年发展下来动漫产业发展收效甚微,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市场后根本没有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从事的工作只能徘徊在动漫边缘地带。

另外,各种技术的迅速发展,也难以让院校和教学者跟上步伐。例如,很多设计软件,不同版本的更新换代,各种更好用的新软件开发,当教师刚适应新版本,更新的版本又出来了,教师疲于奔命。

其实,笔者认为学校教学根本不可能与市场完全同步,也不需要完全同步。作为教育者,应该冷静下来,看清市场发展真正的趋势和步伐,作出相应的判断,而不能一味跟风。

二、课程设置日益繁杂

当代艺术设计需要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今天的用户越来越需要更“人本”、更个性、更具文化品位的设计产品,这些设计可能涉及哲学、文学、心理学、历史经济、物理、化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是它们交叉影响的结果。培养这样的综合型设计人才,通才教育似乎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可行途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各大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设各类综合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锻炼他们成为复合型高素质的通才。

正如许多人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一样,每当怀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良好愿望而希望他们能够多些知识和特长去学这学那,但对学生来说这些只是在增加他们的负担。我们招收的学生实际情况是在进入高校前大多只是疲于应付为考试设置的各类高考课程及仅仅经过短期的基础美术培训,对艺术设计学习来说他们缺乏“前期预备”阶段,因此对很多国外设计类高校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国内并不一定行得通。

单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增设课程,让原本捉襟见肘的专业教学浓缩,一方面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认识不到新增课程与专业的必然联系,同时这些课程对教学内容又只能做浅尝即止的介绍性教学,很难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初衷。最终,这样的课程添加,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浪费宝贵教学课时,课程设置图有虚表。

在“终身教育”的今天,四年本科只是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把太多职业素质培养寄希望于本科课程,实际上却不可能也不必把终身学习到的本领浓缩于四年,本科教育基本目的应该是将他们引领进专业行业领域大门,并培养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继续前进的可能性。学生在进入大门后,掌握和创新出新的天地是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完善的结果。

三、“本末倒置”的创意教学

艺术设计隶属于创意产业,创意是核心。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是教学设置的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教师各展所能,各有侧重。如提供一种思维线索,让学生展开联想推广出更多创意方案;还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其敢于使用各种综合材料,让学生探索材质和技法表现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意的有效手段,无可厚非。

然而这种尝试不能忽视专业课程基础规律性内容的掌握,了解课程内容的基本技法和形式规律是课程的“本”,学生在掌握“本”的前提下,完成不断探索创新的主观努力才能有价值。这不是说创意创新在课程中不重要,而是在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基本规律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在有限课程内不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无限创新的可能,最终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学生交上的作业很漂亮,课程内容的规律性没有掌握,离开课程后实践的东西无法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也就谈不上应用的创意创新。

装饰画课为例,作为基础课,在很多学校被压缩到2学分36课时——压缩基础课程,改变原有美术教育培养方式以适应艺术设计发展需求值得肯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装饰语言,能够使用装饰手法营造视觉平面才是课程的核心。而有些教师则完全把时间使用在探索几种综合材料表现和个别技法上,学生的装饰画交上来很好看,但图样大多属于抄袭,而少量原创的也不符合装饰规律,形式缺乏装饰美感,学生对使用装饰语言设计图案所知甚少。那么这样的装饰画基础课,或改名为“装饰材料应用”或在艺术设计课中取消也未尝不可。

再如某些摄影课程,只探索在特殊条件下拍摄特殊曝光的照片,作品或奇异美幻或有趣生动,但学生对器材的基本使用、构图原理、布光方式等基础技能则缺乏系统学习,很难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应用于将来的工作中。

按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中“情景教学”分析,通过尝试让学生体会学习内容的新奇与快乐,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这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反思、整理内容的规律性,否则学生得到的体验和知识只能是一盘散沙。

因此,针对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与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特性,笔者提出教学方面的几点看法。

1.课程结构调整要慎重

根据新情况调整课程结构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调整必须在冷静的心态下理性调整,决不能跟风只追求表面效果。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加入课程教学中,甚至增添新课程、新专业,但必须对市场进行较长时期的观察,并且做出一个较长时期发展趋势的评估。同时,调整更新必须依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软硬件、教学传统以及生源情况,人云亦云、人有我有的粗放调整,一旦失败,对学校(学院)来说也许只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但对学生来说,浪费的是他们最宝贵的求知时间和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多而全”不如“少而精”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通过参与实践对学习产生兴趣,当具有感性认识后,可以更好提升理性系统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关键典型的技术教学让学生更快对内容上手操作比一开始长篇大论的系统理论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在有限课时内,课程教学是不可能把所有相关技术以及理论内容如数让学生通解,所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看似少量的关键技术,比泛而全学习所有内容,效果更好。

3.美学渗透

艺术设计体现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学生在职业生涯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其自身的内涵素养,教师的责任是为他们打开通向这条道路的大门。所以,设计技术技巧的学习在笔者看来是设计之“器”,是表现理念的载体,而美学规律、创意思维的传达渗透才是艺术设计教学“道”的重要方面。教师有责任在传授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指引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为学生展示专业更高层面境界的任务。

当然,按照李砚祖先生对艺术设计境界的论述,设计除了应用、审美,还有更高的伦理境界,这对教育者本身也有非常高素养要求。作为教师,也许不能在四年本科学习中马上教导出具备这三层境界的学生,但至少能够为学生找到可以在职业生涯达到这种境界的可能性。

总之,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为变而变,只追求表面的效果,而忽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虽然在新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变革,需要我们对过去已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但毕竟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它们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先进经验固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发展改革思路,但也未必全然符合我们的国情。不能为变而变,为新而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黎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成长历程

基本情况

邱林,男,1979年8月生,出生地南通籍贯高邮,2002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后执教于南通中学任美术教师;2005年研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与理论研究,2008年毕业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于上海杉达学院执教至今,现为讲师。

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讲授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画设计”“版式设计”“商业插画”“广告摄影与后期数字处理”等,同时为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平面动画教学方面的负责人。

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曾经中学执教的经历,对学生入学以及进入专业领域学习的进展情况有一定了解,认为专业学习必须从掌握关键性、典型性技能入手,通过上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得出专业知识的规律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拓展至实践运用中的能力。

本次教学能力大赛所示教学环节是“摄影基本技巧”,教授学生摄影器材核心操作技能,内容尽量简练而典型,使学生最快掌握基本技巧可以投入到实践拍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