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中等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从总的来讲,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明治时期政府的产业移植政策密切相关。从财政上促进高中等职业业教育的振兴,也促进了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日本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主要得益于对职业教育立法的重视。同时,日本特别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员的进修,不仅新任教师需要参与进修,在职教师也要定期参与进修。

一、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明治维新(1868)时期的日本政府开始学习欧美国家,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治国新政,教育开始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也随之兴起。从总的来讲,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明治时期政府的产业移植政策密切相关。产业移植政策使日本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体系,并深刻地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明治政府在大量聘请国外技术专家、大量派遣留学生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于1871年创办了日本首所职业技术学校——“工学寮”,之后又相继创办了农业学校、商业学校,以及各部门的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当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企业培训”性质。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日本政府,更加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保护和发展,并相继颁布了《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实业学校令》、《工业学校规程》、《农业学校规程》、《商业学校规程》、《商船学校规程》等教育法令,日本职业学校和学生数量都出现了空前的增加。但这一时期的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等,都融入了战争色彩,直到“二战”结束。

“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对战前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为恢复经济,日本颁布了《学校教育法》(1947),明确规定高中学校开设职业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衣、食、住、职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采取了在普通高中设立工、农、商、水产、家政等职业选修科,单独设立工业、农业、商业、水产等职业高中等措施,并以此作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1951年《产业教育振兴法》的颁布实施。从财政上促进高中等职业业教育的振兴,也促进了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确立了“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纠正了“重普高、轻职高”的社会意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技术革命的需要,日本采取了强调职业科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充实普通科高中的职业教育、组建职业专修学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日本高中等职业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

日本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主要得益于对职业教育立法的重视。“二战”之前,日本围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学制》(1872)、《改正学校令》(1880)、《实业学校令》(1899)、《专门学校令》(1903)等法令。“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法规主要有三大类:(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法规,主要有:《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48)、《高等专科学校设置标准》(1961)和《专修学校设置标准》(1976)。(2)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法规,主要是《教育职员许可法》(1949),同时,《专修学校设置基准》(1976)也对教师的任职资格等作出了一些规定。(3)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法规,主要有:《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国立学校专项会计法》(1964)、《私立学校法》(1967)、《私立大学振兴助成法》(1975)等。可以说,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日本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类型

日本中等职业学校形式多样,既有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正规学校,也有隶属于厚生劳动省的职业能力开发学校;既有职业高中,也有各种非正规学校、专修学校。(1)职业高中。职业高中是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招收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制基本为两年,毕业后大多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少数学生继续深造。(2)各种非正规学校,指正规学校体系之外的、类似于正规学校教育的各种非正规职业技术学校,其收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以工业技术、商业贸易、农业经营与管理、裁缝技术、卫生技术、理发、烹调学校为主,基本上是由私人创办的,学制多为1~3年。(3)专修学校,是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并提高其教养水平而设立的教育制度,招生没有学历、年龄等入学资格要求,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社会需要、产业结构结合紧密。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综合高中”是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培养目标方面,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的规定,高中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必须完成社会使命的觉悟,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决定将来的道路,提高一般教养水平,掌握某种专门技能”。其中,“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向终身学习过渡、在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生存能力”。日本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讲“为什么这样做”的课程,只训练学生“怎么做”,这种课程安排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课题研究”是日本中等职业学生必修的特色科目,基本相当于我国的“毕业设计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教学质量,日本中等职业教师分为两级:“高中教谕一级”证书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在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以上);“高中教谕二级”证书要求教师具有学士学位。两种证书获得者都必须在学习期间修满64个教育学科的学分。同时,日本特别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员的进修,不仅新任教师需要参与进修,在职教师也要定期参与进修。

(五)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传入日本的。“职业指导”在日本又称为“进路指导”,是一种对学生毕业后升学或就业发展去向的指导。职业指导教师在准确把握每个学生个人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通过体验学习、开座谈会、个人访谈等方式,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同时,跟踪、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在职业教育立法领域,日本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最早的《实业学校令》(1899),是对日本整个职业教育的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学校种类、设立目的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从根本上明确了各种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专门学校令》(1903)又明确规定“所有以实施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实业学校都属于实业专门学校”。二战后,受欧美法治国家的影响,日本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在学校设置、师资管理、经费来源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文件规范,使得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得以在有效的法律环境下运行。

(二)“产学结合”的职教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三种模式,被世界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成功范例。日本的“产学合作”,包括“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及“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两种形式,“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主要解决企业界准备从事技工的初中毕业生的就学问题。日本的“产学结合”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根据社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培训、工读交替、弹性学分制等形式,开展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三是出于终身学习的考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设法构建与专科教育、大学教育接轨的机制。

(三)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指导

日本对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比较全面、系统的。通过全部学校教育活动展开,以全体教职员工参与为基础,并且面向全部学生,发动外部力量参与。首先,日本的职业教育指导活动,是在学校与家庭、社区、政府机关密切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每年都会针对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展开与家长、社区、公共团体、职业事务所的合作,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的,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再次,学校的职业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职业指导的目的是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后,职业指导是通过学校全部教育活动进行的,是贯穿于学校各个学科的全面指导。

(四)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保障的。首先完善的师资引进机制。日本除了通过开放型的模式培养教师外,还积极吸收社会优秀技术人员,充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尤其是《教育职员许可法》(1988)提出了“新设特别资格证书”和“兼职教员制度”,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解决了职教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其次是严格的师资任职标准。日本以法律(主要是1947年的《教师许可证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标准,保证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最后是完善的师资培训进修机制。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员必须不断努力进行研究和提高修养,以保证完成其职责。为此,教员的任命机关,要设法提供教员进修所需要的设施,制定计划,通过有效途径来鼓励教员进修,同时必须为教员创造进修的机会”。日本的教师进修,包括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和海外考察三种方式。校内进修主要面向新任教师;校外进修主要有中央、地方举办的各种进修讲座,主要面向在职教师;海外考察主要在假期进行,一般周期一个月以上,以开阔教师视野。

三、日本中等职业“连贯性”招生模式

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是典型的“连贯性”招生。密切联系初中与高中的协作,使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有机连贯,便于初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合适的中等职业专业。为了实施其“连贯性”招生计划,日本的做法是:(1)面向初中学生,大量开设职业选修课,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爱好和专业特长。(2)在学生的升学选择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3)强调职业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以及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智力开发的全面发展。(4)采用学分制,扩大中等职业学生的升学机会,避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为割裂,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贯通”。总之,这种“连贯性”招生,使学生从“初中”很自然地过渡到“中等职业”,不仅使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避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流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