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体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是由其指定的任务所决定的。产学研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中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结合中,应始终把教学置于核心地位,生产和科研则围绕教学发挥作用。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体系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而言,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所强调的是适用性。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程序和师生角色等几个方面,如下页图(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所示。

既然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那么任何类型的教育都会因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其间由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不同又增加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本质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选取与确定取决于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价值规律的理论性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当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他们的工作主要不是从事理论研究,也不是从事开发设计,而是把现有的规范、图纸和方案实现

注:“×”指讲解、听讲、演示、提问、实践、答题、交流、巡回指导、总结等教学环节。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上述教学环节运用的先后次序是不同的。

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img12

为产品、商品和财富

在把握中职教育的当前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即: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要打破原有的以概念、定律、定理为线索的体系,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双循环”结构和以实例贯穿的结构;在教学目标上要纠正只重知识和理论的倾向,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在考核与习题的安排上要纠正只重视考核知识和理论的倾向,要增加考核项目制作、技能操作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历史与现状,把中等职业教育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是产教结合教学模式。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长期以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均视其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达国家与企业联姻的院校从1980年的12%增加到1991年的70%。德国、日本及加拿大的大学与企业挂钩的达到了90%。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已经形成很有特色和卓有成效的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的产教结合模式的代表,美国的“合作制”是以学校为主的产教结合模式的代表。其他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效仿这两种模式,结合本国的国情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产教结合模式,如苏联的“产学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三明治式”、加拿大的“合作教育”以及韩国的“合同制”等。

这些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上又有差异,有的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有的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如德国的“双元制”,学生2/3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美国的“合作制”是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学习的时间各占一半,而英国的“三明治式”中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仅占1/3或1/4。由此决定了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上,也出现多种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有三种形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化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行进行;三是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将职业教育与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战略结合起来,要将职业教育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并且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将企业与学校结合起来。要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迅速调整职业结构和更新职业培训内容,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产业用人需求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是由其指定的任务所决定的。这不仅适应了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了教育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是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立足于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中职学校和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外,还包括人才培养及教学的内容。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与市场、经济、社会的联系比后者更为紧密。

产学研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学校与生产用人部门的广泛合作,发挥中职学校的技术科研优势,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中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合作中通过生产实践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创造性地改造传统设备、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因此,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得到产业部门的实践环境、实训或实习场所,便于研究成果的试验或转化;产业部门也可以通过产学合作,利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密集、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得到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结合中,应始终把教学置于核心地位,生产和科研则围绕教学发挥作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应主动争取相关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来沟通产学渠道,共同制订、参与和监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相应课程,企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同时推荐工程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主讲或顾问。产学合作需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选择和争取那些技术先进、热心于中职教育、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与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书。在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把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把学生引向学科前沿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吸收部分学生一起参加,教师负责总体设计与技术把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子课题的设计与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后5年开始引入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努力,产学研结合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成为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时至今日,人们普遍意识到通过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是中国中职教育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得到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第三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推动了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第四是产教贸结合教学模式。产教贸结合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在积极探索这种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生产者或经营者,这样的师资队伍必然是具有职教特色的“双师型”队伍。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营销实践,学生边进行专业学习,边参与营销实践,有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

综合以上对四种教学模式的剖析,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一般体现出如下的本质特征: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任务上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本质的差别。普通高中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应当强调教学与职业的关系,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总之,中职教学所教的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即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质量评价指标都以此为导向进行编制

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有机搭配。为了完成中职教育传授“职业技术”的教学任务,中职教育的教学应当是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密切结合、有机搭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一般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约为1∶1,实践教学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

中职教育在教学方面要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需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从事专业工作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初、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一定要高度重视,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第二,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将主要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集中到第三学年内进行,并结合技能训练讲授专业理论,最后进行技能考核鉴定,即2+1教学模式。第三,教学同生产工艺、科技工作相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在当前已呈现出与社会、与生产和科技部门的紧密结合态势。它们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依靠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场地。中职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教学优势,在与地方生产、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推动企业、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从而发挥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功能。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即必须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应当保持积极的革新态势,以此来增强迎接挑战的能力。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形势又比较严峻。面对如此历史境遇,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多个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回应,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发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纵观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正越来越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带有根本性的需要。考查这一历史过程,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态势,可以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有一粗略的刻画。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今后,这一点应当被清醒地意识到,并且着力贯彻下去。只有这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才会从根本上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将从思想上逐渐打破单一的、工作定向的培养模式,提倡培养对象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势不可挡,中等职业教育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培养与其相适应的人才。这就需要打破职业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工作定向的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着眼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的个体,为其在未来的职业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必将实现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的有机整合。职业教育以传授“职业技术”为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所传授的“职业技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将学术内容片面地视为书本知识或文化课程而在职业教育中加以排斥的观念或做法,应当将学术内容视为职业技术可以发展和进一步优化甚至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促进职业技术在未来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的重要动力,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既要从宏观着眼,考虑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从微观入手,在课程编制、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